<p> 辛丑牛年的春节度过了,人们马上就要开始上班。已是七九天了,太阳明晃晃的照着,风吹着楼后的广利河水生起微澜,小区里的丁香也鼓出了苞芽。</p><p> 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了,心情也随之舒展开来。于是,我动了写点文字的念头,把入冬来的所闻所见的二三事记下来,与亲友分享。</p> <p> 新来的清洁工 </p><p><br></p><p> 去年入冬以来,小区里的清洁工换了个新面孔。七十多岁的样子,高挑的个儿,一身的衣服整整洁洁的,一眼看去是个利利索索的人。</p><p> 自他负责我们这一片的卫生保洁,楼前楼后就很少有枯叶、垃圾袋等杂物,路面干干净净得让人心里爽快。我每次见到他,都主动打个招呼,道声辛苦。他给我个笑脸算是回应。</p> <p> 每次,他见我来,总是挺起身来,靠路边站着等我走过去。他谦恭的样子,让我心生尊敬。有一次,我在小区里做健身活动,见他在忙着清理小区改造后的剩余垃圾,羽绒服的外套挂在一处健身器材上。我招呼说:“歇歇吧,老伙计。”又说:“这些是建筑垃圾,不该你清扫哇。”他直起身来,用手背抹抹渗出额头的细汗说:“多干点没事。清理一下,我心里看着也舒服。”他边干边说。我问:“老家是那里啊?”他拄着铁锹,脸才转向我说:“我是鲁西南的某某县。”“孩子在油田上班吗?”他说:“儿子在东营地方上打工,也买了房子。一个闺女在老家。”</p><p> 他知道我比他年长,接着说:“老哥,在老家,靠种地不划算。庄稼地里辛辛苦苦一年,赚了吃的,卖的粮食只够成本钱。”我问:“政府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养老补贴吗?”“有。一年不到两千块钱。不能光指望这些,自己能挣点就挣点。”我没有敢问他打扫卫生一个月有多少钱。</p><p> 停了一会儿,他又对我说“老哥,我是要饭的。”我连忙说:“不能这样说,你是靠劳动挣的劳务费,体体面面的。”</p><p> 听了他这番话,我没能跟他再聊下去,心里头有酸酸的感觉。</p><p> </p><p><br></p> <p> 孩子,我不是碰瓷的</p><p> </p><p> 小区的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大姐,因腿关节退化,走路不太利落。我每天总见她骑着辆三轮车在小区里转来转去,当着健身的方法。</p><p> 冬天昼长夜短,下午4点多钟,天就黑下来了。有一天傍晚,她外出办事后骑着车子沿淄博路回家。她知道自己的眼神不好,沿着路边骑得慢而小心。</p><p> 走着走着,突然一位外卖的小伙驾着摩托车逆向驶来,因为车速快,又紧贴着她的车子,所以她心里一惊,下意识猛地把车把扭向一边,结果,车子侧翻了,人也倒在地上。</p><p> 那位小伙一个急刹车,迎着路人责备的话语和眼光慌慌张张地跑过来。老大姐坐在地上见这个不知所措的小伙子操着浓重的胶东口音说:“孩子,我不是碰瓷的。”</p><p> 路人听了都笑了。一位姑娘把她扶起来说:“阿姨,你心眼真好。”</p><p> 她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然后对外卖小伙说:“我没事。你走吧。记住以后骑车别冒失了。”</p> <p> 让我挣点工夫钱</p><p> </p><p> 逢集必赶,成了一些退休人员生活的重要内容。许多人赶大集,主要是想买新鲜的时令瓜果蔬菜,特别看好的是村里人自家种的,因为相信他们的菜农药少,施的是农家肥。</p> <p> 赶集回来,在晚上遛弯时就有了交流的话题。 </p><p> 去年冬天,刚进腊月。一天逢东营辛店大集回来,常聚在一起遛弯的一位老哥哥对我说了一件事。</p><p> 他说,那天赶集正准备回来,碰到一位开着农家三轮车的人,拉了一车斗的胡萝卜。胡萝卜只有中指头般粗细,干干净净的,很鲜亮。老乡介绍说,这是在黄河滩上种的。因为种得晚了,所以没有长起来。</p><p> 老乡说贱卖,一块钱八斤。</p><p> 这位老哥平日里爱吃蒸熟的胡萝卜,更爱在稀饭里放进胡萝卜碎块一起煮着喝。于是,他停下车买了几块钱的。很快也围上了一些人,你一块钱我两块钱的买了起来。</p><p> 这时,走过来一个人问了问价格说:“还能再便宜点吗?”顿时,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他。那位老乡开口说:“你老哥不用花钱买,爱拿多少就拿多少。”那位老乡又接着说:“你总该让我挣个工夫钱吧。”</p><p> 那人一脸的尴尬,转身走开了。</p><p> </p><p> 辛丑牛年正月初七于东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