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流韵,走不出的情结———散文

鹤城雪千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了搭配4年前写的关于爱听戏曲的散文,特意录制了自己学唱的4段戏曲凑趣!</span></p> <p class="ql-block"> 戏曲流韵,走不出的情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执迷文字的魅力,很少像以前一样守着一台电视独对夜晚了,可是戏曲情节,早已深入骨髓。每每听到古老的旋律和优美的戏曲唱腔,还是会驻足倾听,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  最早接触戏曲,是从小人书和年画上,看到一个个装扮得如同天仙一样的美女,就迈不开腿。画上,仙子们神态各异,装束不一,基本都有如花似玉的面容。那饱满的额头下,弯弯的柳月眉、一双顾盼生辉的凤眼,高挺小巧的宝塔鼻子,樱桃一样鲜红的小嘴,杨柳一样婀娜的身段,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稚嫩的画笔下。</p><p class="ql-block">  要说生活里的美人也不少,可是人要衣扮,佛要金装。物质匮乏的年代,衣服色彩、图案有限。每个爱美的女人,看见画里面那些美人身上的霓裳华服,都垂涎不已。偏偏她们的头上还有精美的头饰,更把一个女人漂亮的脸蛋衬托到光彩四射。从此,爱上了那些头面、彩衣。</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了电影。走了几里地,去看了记忆中的第一部有古装美女的吕剧《姊妹易嫁》。站在冰冷的寒风里,北风刀子一样刮过嫩得能揉出水来的小脸,可是却不觉得难受。因为心已经让优美的唱腔和深情的爱情故事吸引住了。让我动心的,不止是剧中姐妹天仙一样的衣貌,还有妹妹不嫌贫爱富的品性。我想,我的人生观,很大程度上受了戏曲里含有正能量的唱词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长大一些了,从电视上常常看到戏曲节目。有时候,会为了多看一会戏曲片段,让家人在咿呀的旋律里耐着性子等好久。那抑扬顿挫的味道虽然很过瘾,可是享受之后却好像是偷了家人的东西一样。成家了,最开心的休闲时刻,就是有戏曲节目的时候,孩子和老公不和我抢频道。</p><p class="ql-block">  等到有了电脑,方便多了。可以随时守着一个角落,戴上耳机,沉浸在南腔北调的世界里,任凭百转千回的曲调滋润日渐疲惫的情感。曾在古典的梦里,想象着自己鲜衣怒马的生活。许多个醉心、微笑的时刻,也温暖了我人生最低谷时的情感。那些古代节烈、娴淑的女子,深情的守候,然后花好月圆的结局不知不觉中成为我守望幸福的标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对王宝钏在寒窑中苦等了薛平贵十八年的深情很敬佩,却没有经验去感知遥遥无期的等待中,王宝钏付出的大艰辛。如今想来,等到归人,虽做了十八天皇后,就香消玉殒,这样的爱情是否太惨烈了?一个被苦难压榨掉健康的贵女,面对身边有一群青春美妾的男人的无情现实,爱的支撑能不崩溃吗?再大的短暂富贵也赔偿不起她本该一世荣华的出身啊!</p><p class="ql-block">  戏曲就是在这样一个小的舞台场景里,以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演剧情。它是讲究唱、念、做、打的综合舞台艺术。它把人生缩小入戏,通过不同的情绪影响唱腔,用优美的旋律展现生活的悲欢离合。看戏不仅要看热闹,更要品味戏曲表现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艺术形式,所以说是国粹。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p><p class="ql-block">  一个有高雅情趣的人,往往都醉心于一种古典艺术,或者是书法,或者是诗词,或者是绘画……而每种艺术之间,都可以找到共性的生活之美。戏曲作为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总结。那些古老的唱腔,精美的服装,举手投足中的风采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着的生态图,是诗一样的水墨图轴。</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女子水袖表演更体现了书法线条的活脱灵动之美。那妩媚灵活的肢体语言,加上或深情款款,或幽怨悲愤的眼神,深刻地体现着主人公的悲欢情绪。以京胡为主的乐器传出的悠扬音乐更是把风格百变的唱腔托转的跌宕多姿。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可一窥戏曲之外厚重的艺术精华。 </p><p class="ql-block">  戏曲里面,最喜欢旦角。旦角的头面处理,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女性的一种审美标准。丹凤眼、红粉腮、鹅蛋脸、鬓头钗,樱桃小口一点点、长长线尾垂下来,这就是最美的界定。京剧《锁麟囊》中新娘出嫁时的那一身娇艳的红色行头,富丽华贵、美轮美奂;越剧《白娘子与许仙》中白娘子扮相简约、高雅,有仙风道骨的风流;京剧《苏三起解》中苏三扮相肃然、冷静、平实,是一种单色调的视觉享受……</p><p class="ql-block">  300多种剧种中,熟悉的不过极少数,其它的因为不懂方言,只能依托字幕才能明确唱词。能够记住的只是唱腔或者柔和清丽;或者高亢激扬;或者舒缓平实;或者幽咽婉转;或者雄浑厚重……不管哪种曲目,唱腔都是字正腔圆。跌宕起伏的音乐,艺人扎实的戏曲功底都能将生活的悲欢演绎得酣畅淋漓。开幕时,唱腔、扮相、举手投足都能惊艳,让人目不转睛;落幕时,让心久久难平。</p><p class="ql-block"> 京剧里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一招一式,把杨玉环的哀怨演绎得惟妙惟肖。杜近芳的《霸王别姬》让人柔肠寸断;越剧《梁祝》让人情不自已,泪流满面;豫剧《花木兰》让人心情激荡;黄梅戏《女驸马》让人感慨唏嘘;评剧《杨三姐告状》让人气愤难平;秦腔《铡美案》,行腔激越,使人血气动荡……</p><p class="ql-block">  我既喜欢戏曲的行腔婉转旖旎、弦乐流畅耐听,也喜欢人物造型的丰美俊逸,更喜欢唱词的优美押韵。如今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每部作品深刻的内涵,赞赏戏曲艺术家们为传承国粹所付出的努力。每每心情糟糕的时候,弹奏一些喜欢的歌曲,或者听一些喜欢的戏曲节目,心里都能柔成一汪水,卷成一片浪,那浪花也就慢慢将不快冲走,剩下一怀风月。待收拢心情,就能微笑着面对接下来的风雨。</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之中,戏曲影响了我的生活细节。或许,公主、王子的爱情观念,幼年就已经生根发芽。长大后,欣赏古典女子娴雅的做派,多情而不滥情,浪漫而又适可而止。那种做人要无愧无悔的正能量,在每个人生路口导引我不放弃希望。如今,历经千般苦后,早已学会适者生存,并修来些善果。只是繁华过后,还念着云水禅心。</p><p class="ql-block">  戏曲作为一种历史悠远的精神文化,其价值已超越了艺术本身,它的地位该与人生并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词里,有太多的身不由己。那花团锦簇的场景,锣鼓喧天的气势,沉鱼落雁的妆容下,都会藏着不为人知的悲凄。</p><p class="ql-block"> 能将古典情结与现代生活节奏相融合,营造属于我的一方晴空,是幸运,也是机缘。也许,前世我就是一个尝尽人生千般悲欢的戏迷;也许,是观音修行的普陀山上一株听着梵唱,吸收日月精华的草,为了报答路过身边的那个男子的滴水之恩,才来到人间还债。</p><p class="ql-block"> 人生没有完美,知足才会常乐。人在戏中,即使不能水袖善舞,也要会几句念白。不管几多悲欢离合,最终能将琐碎的生活过成精彩的版本,就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鹤城雪千寻写于2016年11月 14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