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旧俗,请七姐

冰箱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请七姐是一项较为神秘的活动,曾经是元宵节的旧俗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一活动在江汉平原地区很是盛行。我儿时曾经机缘巧合地见证过这类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结合从先辈处听来的故事及我所见过的请七姐的情形,我先在这里作一番概括介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江汉平原地区请七姐的程序可能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其核心内容就是“扶乩”,也叫“扶箕”,“箕”是淘米用的筲箕。简单地说,就是在筲箕的内端用灯芯草或者红头绳绑上一根竹筷由分立于方桌两旁的姑娘一手托住,七姐请到后,筷子会根据问卜人的提问,自动在铺满炒米沙或是大米粉的茶盘上写字,回答姑娘们的婚配、生男生女、财运前程等一些私密问题。当然,生产农事、过逝先人境遇也是当问之列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请七姐是有讲究的。首先是要清场。做道场的堂屋里除了要收拾整洁,还不能有任何男丁(小孩也不例外)。再就是布施。参加活动的人都要净衣净面净手,神情庄重地敬香、化纸。三是唱请词。所有参会人员在主请人的引领下面容严肃地一遍一遍地唱请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请词是这样唱的:正月正,百草青,请七姐,拜年成。一拜年成真和假,二拜年成假和真,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玩得梭罗转,去也梭来也梭,梭的七姐笑呵呵,去也耍来也耍,耍的七姐骑白马。一根针,二两线,把的七姐做针线。来得早,红缎袄,来得迟,蓑衣草。大门来,绣花鞋,后门来,破草鞋。七姐要来趁早来,不要三更半夜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首歌家喻户晓。往往,进了正月,伶俐的女孩子们会聚在一起,用五色纸剪成绣衣长袍就着竹丝想象着七姐的模样扎成彩人儿,手更巧的则用竹丝织成一个巴掌大的米筛,绑上竹签,准备模仿大人请七姐,边忙乎边低声哼唱起七姐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不过,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七日也请七姐,那道法隆重得多,都是选在艳阳丽日,在有旅游基础的场地举行,那场面声势浩大、唱词作派都不一样。现在举行的这类活动,基本都是表演秀,主要是汇聚人气,图个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请七姐的习俗延绵流传了数千年,历朝历代的史书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请七姐的民俗从刀耕火种的年代就有了,并非某地独有,少数民族地区也是有的,只是各地各时代叫法不同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下面说正题,我见证过的请七姐的情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七十年代中后期(具体是哪一年记不清了),我不到十岁。这一年的元宵节天气晴好,是个不冷不热的日子。这一天的年夜饭吃过后,正是暖阳的余辉落尽,蛋黄色的满月冉冉升起的时候。我和伙伴们蹲在屋前的场地上燃放驱火子鞭(儿时常玩的游戏:把捡来的没有引信的鞭炮,拦腰折断围成圈,点燃后让其互相对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正玩得起劲,忽然听到隔壁奂生婶家里传出整齐的请七姐的歌声。请七姐的情形经常听大人讲起,我们并不陌生,但是现场却无人见过。我条件反射地随奂生婶的小儿子赶过去看究竟。待跑过去看时,奂生婶家的大门虚掩着并没关实。只见里面已经是熏香缭绕,十来个人比划着手势,齐声平和地唱着七姐歌。里侧守门的奂生婶瞥见了我们,一把将我们拽进屋内,邀进厢房,示意我们不要作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门被关上了,我们发现门板上有一丝亮光被报纸糊着,遂扯下一块,眼睛贴着门缝往堂屋里看。门缝太小,只能看局部。坚持了一会,见并没有人管我们,索性偷偷打开房门,探出头来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堂屋上迎的神柜上方是二只一尺多高的明火烛,不时燃得吱吱响。明烛的正中是香碗,一只手指粗细二尺来高的檀香,袅娜着仙雾,插在碗中。三只酒杯盛着饭食之类的贡品也放在神柜顶部中间靠外侧些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堂屋的正中有一方桌,桌面铺有一块红绸被单。方桌面向大门的一边,同样置有烛台、香碗、贡品。不过,香、烛小了许多。方桌上的贡品为蜜饯之类的水果干,最醒目的是中间小碟盛的是泛着白霜的柿饼。方桌的后半头放着一副茶盘,里面铺满了细沙(炒米用过的)。一只筲箕的厚端内侧绑着一只竹筷,筷子头拄在沙盘里。筲箕也盖着一方红绸布。分立于方桌两侧的汉姐和枣姐,眼睛平视着前方,各伸一手托着筲箕的边帮,随着众人唱着七姐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活动主领人是曾大妈,她跪在方桌前方的蒲团(废旧枕头)上,右手执小缒击打着小磬,清亮的声响如同背景音乐点缀着七姐歌;左手呈“单手揖”靠于胸前,眼睛微闭,领着大家唱七姐歌。其他人分立两侧站直,双手合十靠于胸前,眼睛注视着指尖,很是虔诚地唱着七姐歌。屋内所有的人都是女性。前辈们多在五十岁左右,几个晚辈在十五到十七八岁之间,且基本上都是母女组合。比如说,曾大妈和汉姐是母女,胡大妈和英姐,幺妈和望姐,奂生婶和枣姐也都是母女。除此之外,场内还有几位年轻些的婶娘及才嫁到族里来的姐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也许这算是比较正规的场合,也许是这首歌有几个节段,而我们以前只学会了前面的部分;也许是曾大妈临场发挥加词的缘故。唱着唱着,中间会有些词句不一样,但都是用“正月正,百草青”起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只听众人又唱:“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下尘凡……如若七姐来得早,送你金玉黄丝袄。如若七姐来得晚,送你农家蓑衣草。七姐要来快些来,正堂有席为你开,烧热茶,煮热酒,筲箕上面披红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每一曲唱完大概要三到四分钟。唱完了,曾大妈在后面单唱一句“烧香敬神求菩萨,烦请七姐下凡尘。——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曾大妈面前有只化钱的铁盆,唱一曲后会往盆里化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少时,人们再开唱“正月正,百草青,请七姐,拜年成……”这里的“拜年成”应该是“问年成”,但我们小时候就是一直这样唱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再一段唱完了,曾大妈再单声轻言一句“如果您郎来了,就请点一下头。”众人一直循环往复做着这些,我们也就一直好奇的看着这番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眼看着桌前的烛火快燃尽,七姐歌也唱了十多个来回,盖着红布的筲箕还是稳稳的没有任何动静,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众人有些急了。在几位前辈的带动下,也不管地上是否干净,所有人都一起就地跪下作揖、叩首。这当口,有二位姐姐上前换下了早先托筲箕的汉姐和枣姐。在前辈的授意下,汉姐和枣姐又赶忙拿起一摞黄表,一人从前门烧到后门,一人从后门烧到前门。期间歌声不断,请词不断。曾大妈再一次地敬香,再一次一次的恳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请七姐是不能有男丁在场的,否则七姐会受到干扰不会前来。现在想来,也许真的是我和奂生婶的小儿子的存在,耽误了七姐的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番来过二回,终于,方桌上的筲箕神奇地动了起来,筷子头先是点了点,然后缓缓地在沙盘上划了个不算规则的圈。这是七姐在跟人们打招呼了。众人见了,脸上闪过一丝喜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据说以往七姐一般都会回答三十多个问题,这次七姐来得迟,时间上只能回答十来个问题。因为七姐回去还要赶时辰。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传言说七姐要是回不去,会找人附体,对老人小孩是极为不利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于是,大家的问题尽量压缩,女孩子的私密话题优先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英姐显然是有所准备,她先来。她在筲箕的正面跪下,虔诚地作揖,再叩首。然后上半身直立保持作揖状,眼睛看向指尖,依然是唱词开口:“七姐姐,你听真,妹妹闺字十八春,我向姐姐探郎君,我的郎君在何方?家住西南还是东?郎君今年庚几何?是文是武是耕田?郎家的楼门有几重?郎家的姊妹有几人?能否助力跳农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缓了一下又唱:“郞君远,点一点,盘角画圈方位选,跳得农门划弧线,年庚几人数字显。姐姐玉言说得准,我送姐姐一 花镜,外加彩线一包针,若是妹妹得所愿,再送姐姐绣手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问词唱完,筲箕果真开始在沙盘里画符号了,而且真的按英姐的唱词要求作答。画了圈,写了数字,最神奇的是居然真的画了一条弧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些图案全靠人们来意会,既当真也当不得真。就比如说,当时筲箕划了一条弧线,弧线表示起跳的动作,预示英姐会跳农门,在场的人没有谁信。因为英姐已经不读书了,也不打算参军,招工更无可能,怎么可能跳农门呢?可事情就那么巧,四年后英姐结婚,英姐大伯哥所在的林场招工,经过引荐,英姐两口子都成了林场工人,真的跳了农门。这是后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接着汉姐也问了相同的问题,七姐都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随后有身孕的芝嫂问了生男生女的问题。同样有唱词 :“筷子神,筷子神, 筷子来了不由人, 是儿对面坐, 是女两面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最后,胡大妈问了个过逝先人往生境遇如何如何的问题,词句比较复杂,当时听不懂,当然也记不住,这里就不作叙述了。只晓得七姐在沙盘上写了一个笔画很多的字,也许根本不是字,现场没有人认得出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七姐要回天庭了,众人一同再烧香化纸,齐唱送词:“一阵风,两片云。我送七姐回天庭,一双裹脚一双鞋,难为姐姐下凡来。一包胭脂一包粉,姐姐有术驻天颜。扫帚上头搭根柴,姐姐明年搭桥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等到唱完了,曾大妈又单声唱道:天地两分时辰到,礼送七姐就此别,如若天仙还有言,天机示下沙盘田。众人静等片刻,见筷子没有了反应。没有反应就表示七姐已经走了。于是宣告活动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就是我对整个请七姐法会现场的完整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讲到这里,大家也清楚了,我并不是真正的参与者,只是误打误撞见证了这一神密的活动现场。这里要说明的是,文中很多唱词唱调及七姐画符的情形,大都是法会过后根据大人们的回忆整理的。因为当时我还小,很多细节记得并不准确,而且,虽然当时我在现场,但毕竟不在方桌跟前,加上个子小,画的什么看得并不太清楚。所以,这篇小文多少有加工的成份。各位看官,可以置疑,可以探讨,但没有深究的必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请七姐的法会活动中,筲箕自动画符当时是看得真真切切的。 有没有人为操弄的可能呢?现在回头再想这些场景,如果换成是专业的占蛊人士或者江湖术士,鼓捣个障眼法确实不难。可是普通乡民如果说人为操弄的话,一是没有这个必要,经历者主要是把这当作习俗,参与而已;二是亵渎神灵可是大罪,谁担得起?!再说人为操弄,从手势上就能看出来,且必须两人合作才能完成。不然,一方拖动,另一方不配合的话,筲箕会掉下来。再说,托筲箕者是主领人随机指定的,事先并无商量,且在法事中不允许看沙盘,否则筲箕就会“失灵”,更不能相互示意。这一切,旁边一众的人都盯着呢,岂能作假?而且习俗流传了几千年,参与者众如烟海,却从没有一个人对这一活动有过非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古今中外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现象置疑的不少,也作了充分地研究,考证,论述。什么“筲箕仙探密”,什么“七姐下凡揭秘”,还有“灵姑专访”等等,林林总总。然而,其结论全都莫衷一是,对这一超自然现象始终无解,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对此,民间有句精典台词作了最好的诠释——“信则有,不信则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请七姐就是一种陋习,一种迷信活动。旧时代的人们生产力低下,文化落后,信息闭塞,思维禁锢,于是给“请七姐”“筲箕仙”这样一些习俗创造了生存的空间。在岁月的长河里,这一活动在广大乡村一直都很有市场,成为低层社会民众的一种精神慰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现如今,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生活富足,节日活动丰富多彩,精神健康、振奋、充实,像“正月十五请七姐”这样的旧俗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尽管如此,每每元宵节到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当年请七姐的这一幕,我的思绪都会飘到现场,感受到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体味生活的真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请七姐是民俗?是陋习?是迷信?是超自然现象?结论自然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我这里只是记录生活本色,不作定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