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3 西湖行之净慈寺探幽

孤独的旅行者一一老赵

<p class="ql-block">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杨万里的七绝应该说是家喻户晓的吧?可是,若是问到诗题,有些国人应该就不是很清楚了吧?</p><p class="ql-block">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p><p class="ql-block"> 可是你曾想过吗?净慈寺在哪?为什么开篇诗人就写到了西湖?这些疑问,直到这一次苏杭的远行,才有了最最真实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  这一座飞檐翘角的碑亭里有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四个大字:南屏晚钟(西湖十景之一)。这"晚钟”二字指的便是净慈寺的钟声。试想:彩霞满天时,悠扬的钟声在暮色苍茫的西湖上“当当”回荡,芸芸众生又做何感想?</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时,在我耳畔又回响起了那首儿时经常会听到的“我匆匆地走进森林中,它森林一丛丛……南屏晚钟、随风飘送……”</p><p class="ql-block"> 在碑亭的南侧,便是这大名鼎鼎的净慈寺。</p> <p class="ql-block">  此刻的净慈寺,在晨曦的薄薄雾气中是这么的静谧!我非常喜欢这杏黄色的寺墙与参差不一的绿意所营造出的丛林胜境!</p> <p class="ql-block">  净慈寺坐落在杭州南屏山慧日峰下,是西湖文化景观中佛教文化的代表性古建。原为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为高僧永明而建,初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罗汉堂。为当年西湖周围300多座寺院之首。后经历多次毁修,现存为清代重修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相传永乐年间,被叔叔夺走了皇位的建文帝曾隐遁于此,寺中有其遗像,状貌魁伟,迥异常人。</p> <p class="ql-block">  净慈寺简介!</p> <p class="ql-block">  二层三檐的的钟楼(可惜不是古迹)!</p> <p class="ql-block">  白墙灰瓦,典型的江南建筑。再加这葱郁的参天古木,来到这里,整个人似乎顿时就沉静了下来,暂时忘掉了所有尘世的喧嚣。正所谓:万籁此都寂,唯余钟磬音!</p> <p class="ql-block">  矮墙、奇石、绿植、苔花、碧水、锦鲤,还有扑面的温润空气,这一刻净慈寺带给你的,会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净慈寺里最有神话色彩的济公院。</p> <p class="ql-block">  背靠运木古井(即为当年的圆照井)小憩片刻。此时神飞暇想的是,一根根齐井口粗细的圆木喷涌而出!一根、二根、三根……一直到第七十根。</p><p class="ql-block"> 井口旁边的是摇破扇而大笑的济癫和尚。</p><p class="ql-block"> 据说,至今在这井底尚留有一根圆头,只可惜我探头张望了半天,仅看到了黑漆漆的一片。</p> <p class="ql-block">  登上钟楼,凭窗远眺,眼前是这一幕幕的不忍打破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视野尽处的塔尖即为南屏山支脉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古时有雷姓居此,故称雷峰)!</p> <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曾铸了一口重约两万斤的巨钟,可惜清末,铜钟在战乱中不知所踪,自此钟声沉寂。直到1984年10月,净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相助下,重铸铜钟。巨钟高3.6米,直径2.3米,重一万公斤。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全部的《大乘妙法莲华经》共计6.8万余字。钢钟铸造精良,每敲一下,余音长达2分钟之久,余音袅袅,十分动听。</p> <p class="ql-block">  东坡居士的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竹的喜爱。竹,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而劲竹那傲雪凌寒的气节更是他们的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  在繁与简之间,世人又能参悟到什么呢?正如我摄像时的取景,就经常纠结于繁与简、舍与留!同样的景致,在不同人的审美里,美的表现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净智庄严!人生应该如此啊!</p> <p class="ql-block"> 莲,是佛教的圣物。佛祖与诸菩萨的莲台,就是最好的明证。在净慈寺里,池中、缸中、瓶中,莲花更是随处可见。在清风吹拂中,花与叶无不摇曵生姿,也似在宣扬佛法!!!</p> <p class="ql-block">  在释迦殿中,正好赶上了弘一法师的文献资料展。</p><p class="ql-block"> 这位大师,可是民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也是我景仰的大师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公元二至三世纪的弥勒菩萨立像,也是断臂。不知为何,突然想到了古希腊的维纳斯。</p><p class="ql-block"> 整尊菩萨像双眼半睁,鼻翼高耸,面部表情优雅自在,于眉目详和中透露着一种自来的高贵。</p> <p class="ql-block">  每一幅浮雕都诠释的是一段佛教故事,人物虽小,但细观之处却是形象动人,肖像、服饰、动作、神情、乃至环境的刻画无不精妙入微,恰到好处。在顶灯的照射下,更有一番魅力呈现。</p> <p class="ql-block">  民国文人对法师的评价诚如结语所示:李叔同是我们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致敬法师!!!</p> <p class="ql-block">  此为法师最经典的相片。他原名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后人尊其为弘一法师。</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法师圆寂前的绝笔:悲欣交集。但不知大法所云为何所指!</p> <p class="ql-block">  净慈寺为历代文人所青睐,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长期寓居。</p><p class="ql-block"> 最后,以一尊庄严法像为作为结尾,结束净慈寺的探幽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