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的《四十自述》有感

成茂林

<p class="ql-block">我用两个晚上读完了胡适的《四十自述》,为防遗忘,以作感怀!</p> <p class="ql-block">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p><p class="ql-block"> 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p> <p class="ql-block">一、他人对胡适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二、我读后有感:</p><p class="ql-block">1、他有好基因;</p><p class="ql-block">父亲胡传,时人称“三先生”,坚毅、上进、威严、好地理研究,四十七岁娶第三任十七岁的冯顺弟(胡适生母)为妻,冯氏二十岁生下胡适,他在自述中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2、他有一个好母亲;</p><p class="ql-block">首先,他母亲冯顺弟坚忍。二十三岁守寡,做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后妈,而且这些继子女都比她大,相处是多么的艰难;而且还有一大家子的管理,也十分的不容易;更有甚者,冯顺弟还送走了父母及一双弟妹,苦楚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其次,他母亲特别的重视教育,对胡适来说既是严母,又是慈父!</p> <p class="ql-block">3、他自身特别好学上进;</p><p class="ql-block">童年时对书本的渴求;</p><p class="ql-block">少年时对知识的欲望;</p><p class="ql-block">青年时对自身目标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4、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p><p class="ql-block">首先,他说自己宗教信仰是从有神到无神,但是他坚信因果的轮回,这到底是有神还是无神?</p><p class="ql-block">其次,他对于妻子江冬秀,只说了一次母亲催婚他拒绝,四十岁的自述,已经结婚了,但却只字未提江冬秀,可能是有意回避吧!他既迫于旧式的婚约,又有纠缠不清的感情吧!</p><p class="ql-block">再有,他不愿意谈政治,但始终周旋于政治漩涡中,实际是矛盾的存在,作为北大校长,离大陆去台湾,做驻美大使等等,这个不深谈!</p><p class="ql-block">最后,他倡导新文化运动,首倡白话写作,文必有物等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要是能为文言文的发展与传承留一条路或指一条路就更好了!</p><p class="ql-block">适之先生学术成果斐然,仰之弥高!</p><p class="ql-block">以上个人观点或有不周,敬请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