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者笔下的传统文化:电白节日的风俗

✨月琴

<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国“百节之首”,我国民间特别重视过春节。我们的家乡电白春节的习俗有大扫除、贴春联、贴门神、贴利是、贴福字、守岁、拜年等等,除此之外,电白端年节的习俗也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来,让我们随电白一小的孩子们的笔尖去看看电白节日里别样的风俗吧!</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贴 春 联</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一小 陈佩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到春节,到处都飘着节日的气息。街上挂着红色的灯笼飘着红色的国旗。红色代表的是喜庆,代表的是红红火火。在家里要增添节日的气氛,当然少不了贴春联。无论是住高楼还是平房,门口都要贴上红色的春联,这是节日里最隆重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我很好奇,“为什么每年都要春节前贴上春联?”我问爸爸。爸爸说:“春联是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为了更了解贴春联这一习俗,我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适用于求平安,资料里面说,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后来桃符变油,桃木板变成了纸张,从此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直到现在已成了中国的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每一年的大年三十早上,我们一家人都会围在一起贴春联。爸爸和爷爷总是一直在研究春联,究竟哪边先贴,哪边是大,哪边是小。当时我就不明白,随便贴整齐不就好了吗?后来才知道,原来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随便就贴在门上。春联有分上联和下联,贴春联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古时候的书写方式是从右至左,按照传统,如果横幅是从右往左的话,春联的张贴方法当然应该是当你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横批自然是贴在上面。反之,就按照相反的方法贴。每年贴春联的时候,大人小孩都喜气洋洋。小孩子帮忙拿浆糊和对联,爸爸负责贴,妈妈负责看是否整齐,一家人分工合作,和谐融洽。</p><p class="ql-block"> 慢慢长大了,对贴春联这一习俗,我有了更深的认识,贴春联不仅仅是为了辞旧迎新,庆祝节日的到来,这样一种活动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贴 春 联</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一小 苏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风俗有许许多多,而这些风俗也给节日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一说起家乡的风俗 ,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贴大年三十春联。</p><p class="ql-block"> 春联,又叫“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国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还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p><p class="ql-block"> 自我懂事以来,每年都会跟着爸爸贴春联。今天是除夕, 我们一家又回祖屋贴春联。来到祖屋,我们便开忙了,爸爸和叔叔负责贴春联,我和弟弟、妹妹负责贴门神和利是钱。爷爷则在进进出出地指挥着。“苏桐,快来帮帮忙。”爸爸指着春联叫我,我跑过去拿了一张上联递给爸爸,可太高了, 我踮起脚尖还是够不着,于是,我从屋里搬了一张大椅子, 终于够得着了,因为有椅子的帮忙,贴春联就容易多了。 就这样,不一会儿,我和爸爸就把大门的春联就贴好了 。</p><p class="ql-block"> 贴好了春联后,我便去帮弟弟妹妹们贴门神,他们有的去贴大门 ,有去贴房门,忙得不亦乐乎。“ 一帆风顺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我一边贴一边念着 。这时爸爸对我们说:“孩子们,小时候,爷爷带着我们去贴春联,有一次,竟然把‘六畜兴旺’贴在了姑姑的房门上了。”“‘六畜兴旺’是形容家畜长得很壮,怪不得你们姑姑长得这么胖!” 叔叔笑着说。我们都被逗得是哈哈大笑起来。“爸爸,我想今年把‘六畜兴旺’贴在我们家的鱼缸上,这样鱼儿就会长得胖胖壮壮的了 。”我一本正经地说。爸爸说:“这主意不错, 还是苏桐聪明!”</p><p class="ql-block"> 贴完春联后,就开始放鞭炮了, 听着阵阵的鞭炮声, 看着满屋子喜庆红色,我们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春节的风俗</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一小 符钰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电白就有着自己独有的过春节风俗,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吃团圆饭和拜年了。</p><p class="ql-block">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团圆饭, 每道菜都讲究好意头,把普通的菜式赋予美好的名称,让人在享用的同时,心满意足。如鱼代表“年年有余”,蚝豉代表“好事”, 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 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咸酸菜炒猪舌(本地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等。家乡有“无鸡不成宴”之说,团圆饭白切阉鸡是少不了的一道菜式。总之,一台丰盛的团圆饭,就是一个个吉祥语的大集合,带着一家老少的美好祈愿、捎着人们的满满祝福步入新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是热热闹闹的,大人们准备一年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团圆饭,在外打工的家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大家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充满着一番温韾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我们都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开始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拜年。进了门,首先要对长辈说祝福语:对老人说寿此南山,新春快乐;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拜年时,长辈们就会将早已准备的红包分给我们,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我们。据说红包就是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也有家长不直接给孩子压岁钱,而是在孩子睡着后,将压岁钱悄悄放在枕头底下的。不过现在盛行的都是当众赏给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正月十六,年味渐淡,学生又该上学了。家乡春节不长,但风俗分外热闹欢乐喜庆吉祥。</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乡的年三十</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一小 林彦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我的家乡也不例外。这不,春节在人们欢声笑语中走来了,到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家乡的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把大街照得一片通红。</p><p class="ql-block"> 晚上,人们欢聚一堂,桌子上摆满了美味的佳肴,“鱼”代表着年年有余,“生菜”代表着生财,此外,我们在过年的时候也吃饺子,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所以寓意“招财进宝”。</p><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就听见外面锣鼓喧天,我刚出门,只见一条29板的“龙”向我们家走来。妈妈赶紧点上彩烛;爸爸准备好了鞭炮,外婆准备了红包,奶奶准备好了一条又长又宽的龙红。“龙”好不容易将庞大的身躯挤进我们家的院子中,“龙”开始走动,这便是舞龙了,爸爸赶紧放起鞭炮,鞭炮噼里噼啪啦地炸开了。龙终于停下脚步,趴在地上歇息,奶奶连忙把那长长的龙红挂在“龙”的额头上,随后又从龙的额头上取下一条别人家佳在上面的龙红,奶奶把龙红扯成一段一段的,戴在我们几个晚辈头上,一边戴嘴里还念念有词:“戴上龙红,胆子会更大,因为龙红是护身符,是保平安的。”奶奶挂好龙红后,外婆赶紧把红包给了舞龙人,随后,爸爸又放起了大花炮。最后,“龙”摇头摆尾的出了院门,又浩浩荡荡地到别家去了。</p><p class="ql-block"> 半夜十二点,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烟花,闻到了藏在空气中浓浓的火药味,我们唱着,跳着……</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乡的年例</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一小 许善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富源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茂名电白,我们有一个既隆重又独特的节日——年例。听爸爸说,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12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年例期间,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信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有以粤剧最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众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是我家乡的年例日。这是大人们装满祈愿的日子,更是小孩子盼望的快乐时光。</p><p class="ql-block"> 旭日东升初春的早晨还散发着寒气,“迎神”队伍就由祠堂出来了,一路欢闹。列队而回,旗幡开路,“文武”跟前。游神队伍中有人撑阳伞“护神”,有人撑大旗扛关灯,锣声哐哐,村民纷至沓来。人们燃旺了香烛,插头柱香。人们期望着求神保佑,期待百花争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委会广场上,聚集了人群一派喜庆、吉祥的气氛。花灯轻曳,烛烟袅袅、祭品丰盛。面对着沈巷的地上铺放着长长的凉席,锣鼓敲响了。穿着阴阳八卦袍的道公,用特别的语调叨念着冗长的祭文。我仔细辨听,无非是邀请众神光临,以保佑六畜兴旺,谷粮满仓,团结和睦之类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村民朝拜,更是讲究礼节,三拜九叩动作规范。在虔诚地祈愿饱暖富余、世道清平。锣声再起,鞭炮响起,年例亲意春情满乡间。</p><p class="ql-block"> 乡俗是一首大众生活的抒情诗,在家乡春意盎然的时分,年例便抒写着对生活的热爱。</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做年例</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一小 刘梓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得好:“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56个民族,56种风俗。每种都不带重样的。而且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区习俗风气也都大不相同。例如说:东北大年三十吃带有硬币的饺子,河北除夕堆岁柴,贵州则是吃刨汤……</p><p class="ql-block"> 而我要介绍的是我们粤西地区特有的年例!在粤西,年例是一年中头等大事,甚至比春节看的还重要。年例是粤西地区特有的民间风俗,有着“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年例一般有三天,头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从“起年例”到“尾年例”的这三天里贯穿始终的是大吃大喝和一连串的迷信活动。</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起年例”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菩萨的画像前摆上“三荤”——鸡、猪、鱼,并烧上三炷高香,还要烧一些纸糊的铜币,最后还要放上一次鞭炮,以此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同时也是为了赶走去年里的霉运。“正年例”这一天是三天里最热闹也是最忙碌的一天,人们在神像前摆上瓜果蔬菜,而且人们在这一天会打扫自己的房子。他们会把一些不需要或坏了的,老旧的东西给丢掉,这叫“辞旧”。</p><p class="ql-block"> 到了中午,镇子里请的道士会手握一把生了很多铁锈的长剑,开始了“菩萨巡视人间”,道士往前走去,一路上道士嘴里念念有词,不停挥舞着铁剑,四周还有人在载歌载舞,她们跳着她们引以为傲的婀娜多姿的舞蹈。后面的乐队也开始了他们的表演,顿时锣鼓喧鸣。人们仿佛是受到召唤一般,放下了手头的工作纷纷跑到大街上组成一条游行的的长龙一般的队伍。因为人们知道道士的出现意味着整个年例最热闹的时候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汇聚在街上,渐渐的街道变得拥挤。这时铿锵有力的音乐突然一停,接踵而来的是更有力的乐曲。这个时候就会有彩灯展览,有花龙飞舞,有舞狮咆哮……让人看的眼花缭乱。</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粤西,举办年例为的就是祭祀先祖,求个风调雨顺,祭拜社稷,图个五谷丰登。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不再迷信,而昔日那个盛大的年例也作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乡的风俗</span></p><p class="ql-block"> 电白一小 周炜媛</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庆新春。在这新春佳节之时,我们家乡的种种风俗都可以让我眼前一亮!</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电白,每逢春节,我们家总是要挂灯笼,贴对联等。挂灯笼的时候,妹妹总喜欢把漂亮的小灯笼一个接一个地挂在树杈上,总可以看到她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握着胶布,双脚轻轻踮起,把小灯笼都吊在树上。风儿吹过,小灯笼们向我们挥手,妹妹的脸上总会流露出一种自豪的神情。</p><p class="ql-block"> 当然,过春节,让我最难忘的还是放烟花了,记得在周晔的一篇文章中,讲到了鲁迅先生放烟花的场景,但我们的胆子更大。我记得有一次,爸爸给我们买了很响的烟花,我第一个自告奋勇要上去放。我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背在后面,蹲下来生怕被烟花烧着,脸紧紧地拧成一团,只有眼睛露出一条缝,当烟花着了的时候,我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回了家,用手把耳朵捂住,再看那炫彩美丽的烟花,无数的星星点点从天空中散开,好似繁星璀璨的星空!那“百花盛开”的花筒,数十个围在一起,里面的星星点点迸射出来,越升越高,又从空中落下,这场景真是美轮美焕!妹妹总喜欢在花筒旁跳舞,像一只花蝴蝶在飞舞。</p><p class="ql-block"> 当然,家乡的年例也有许多特别的风俗。每到年例的时候,我们家的亲朋好友都会来家里吃饭,年例的饭菜是最美味最丰盛的,每到那时,奶奶总是会杀鸡杀鹅招待客人,摆上十桌八桌,大家忙前忙后,一片喜庆的景象,离别的时候大人们都会发红包给我们小孩子,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乡的风俗众多,有如色味美三全,这就是家乡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乡的春节</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一小 钟添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虽普天同庆,可各地的风俗不同。我的家乡风俗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处处显示着浓厚的中国民风民俗。</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最后一天是除夕,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到晚上,全家人吃团圆饭,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聚在一起。除非有重要的事,即使身在异地,也会赶回来,开开心心聚上一场。酒桌上大家互相祝福,人人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爆竹一声除旧岁”,春节这么热闹的节日离不开鞭炮、烟花,在除夕凌晨12点一到,各家各户的鞭炮声、烟花声陆陆续续响起来,以劈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热热闹闹、喜气洋洋。不过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出于安全和环境污染的考虑,很多地方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少了那份热闹喜庆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无论是小孩大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带上礼物去探亲访友,相互拜年,相互问好。小孩子向长辈拜年的时候都会得到压岁钱,拿到红包都孩子们一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p><p class="ql-block"> 到了初二,嫁出去都女儿们纷纷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家,通常都是大包小包一提,什么饼干呀,什么糖果呀……虽然礼物都颇薄,但礼轻情义重,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p><p class="ql-block"> 元宵是春节对另一个高潮。这一天,也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家人们,又相聚在一起,张罗着元宵晚饭。孩子们可按耐不住啦,一年一度的烟花盛会怎能错过呢?当五彩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的时候,就会引来孩子们的一片欢呼声。要是空中炸开了一朵最大、最响亮的烟花,欢呼声此刻间就达到最高贝分。</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春节结束了。大人,小孩又重新开始忙绿而又充满希望一年。家乡的春节年年如此。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乡的端午节</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一小 柯嘉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龙虾蟹伤害屈原的尸体,也为了屈原的灵魂在江里不会饿着,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把自己家里好吃的东西投入江水中来祭祀屈原。<div> 但有一天,一个老爷爷在做梦的时候梦见了屈原,原来屈原是来托向百姓们表示感谢的,可是梦中的屈原好瘦啊!手脚都细得像柴一样,老爷爷很惊讶,就问屈原他为什么这么瘦,屈原说是食物都被鱼龙虾蟹给抢去了。到了第二天,老爷爷将这事告诉了人们,聪明的老百姓们很快就想出了办法,将吃的用竹叶包起来,那些鱼龙虾蟹以为这不是吃的,就不和屈原抢了。到了后来,就发展成了粽子,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人们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br> 到了端午节这天,奶奶早早起床去买包粽子的材料了。因为奶奶会包粽子,于是,她打算今天教全家人如何包粽子,先买来粽叶、糯米和馅料,然后把糯米洗干净,随后奶奶把一切材料摆到桌子上,桌子变成了包粽子的战场。奶奶拿起三片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紧接着,奶奶舀了几勺糯米,再把准备好的馅料放在糯米上,最后用粽叶把粽子给包裹起来,好似一个穿着绿色衣赏的小孩。不过包粽子还没真正做完,奶奶拿出粽叶条,飞快地绕了几圈,一只粽子就完成了。大家都学着奶奶的步骤来包,很快各种各样的靓粽子就做好了。</div><div> 煮好的粽子端上来了,大家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个个心里都乐开了花。</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赛 龙 舟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一小 林子隽</div><br> 每到端午节,我的家乡都会举行赛龙舟。我对爸爸说:“爸爸为什么家乡每次到端午节都会赛龙舟什?”爸爸告诉我:“赛龙舟是家乡的风俗,赛龙舟是为了祭奠屈原而流传下来的。”<br> 今天又是端午节,爸爸带我回家乡去参加儿童组的赛龙舟比赛,我对爸爸说:“爸爸,这届比赛我一定会努力的。”爸爸说:“加油,儿子。”我和队员们穿上救生衣坐上龙舟,拿着划桨,其中有一人要敲锣鼓,那个人就是我,我拿着鼓槌准备敲锣鼓,队员们和对手们都准备好了,裁判吹哨比赛开始,我们敲鼓划桨,一开始势均力敌,慢慢的我们到了最后一名,我对队员们说:“不要放弃,听着我的节奏用力划。”我快速敲鼓,队员们听着鼓声的节奏快速地有节奏地划桨,龙舟像一枚箭一样向前冲去,超过了一艘,又超过了一艘,数秒之间,已超越了许多对手的龙舟,就差最后一艘龙舟没有超越,我们又一鼓作气,用尽全力,终于超越了全部龙舟,拿到冠军,我们很开心,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们拿到冠军了,家乡的风俗真有趣,下次比赛我也会努力的。”<br> 这就是我的家乡有趣风俗,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做客,一起看赛 龙 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端午节</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白一小 梁宝茹</div><br> 端午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在我的家乡电白,每年的端节都很隆重,我们会在这天全家人围在一起做一种特别的食物——包粽子。<br> 说起粽子,得说说它的来历了。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他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而被放逐。不久,楚国灭亡了,屈原怀着满腔悲愤和沉重的亡国之痛投江自尽了。人们被他的爱国之心感动,怕江里的小鱼吃了他的尸首,就做了粽子投江喂鱼,从此就有了端午节包粽子这一习俗。<br> 端午节这天,外婆就早早地去买了粽叶,并处理干净。随后,妈妈和阿姨们又开始洗糯米、泡绿豆,准备肉馅等。包粽子就这样开始了。大人们都忙得不可开交,而我们则在一旁帮忙整理。终于,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万事俱备,事不宜迟,我们要开始包了。只见外婆先把两片粽叶排在一起,轻轻一挽,粽叶就成一个勺子的形状。外婆接着抓了两把将粽米填进去“勺子”里,随后放入绿豆和猪肉,再在上面盖一层糯米,填平粽叶,然后将长出来的粽叶折回,包实开口处,两片平展的粽叶就这样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几近正方体的粽子。最后,外婆用绳子将粽子横着缠了几圈,整只粽子才算完成了!<br> 看着外婆动作娴熟,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好像好简单,我们小孩也跃跃欲试。轮到我们包的时候,明明也是学着外婆的样子做,却不是“勺子”穿了底,就是上面的口盖不严实,米漏出来,撒得到处都是……我们终于知道,一只小小的粽子里,包含了多少智慧,多少工夫!最后,在外婆的耐心指导下,妈妈和阿姨终于学会了,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粽子终于包完了。经过高压锅近半小时的烹煮,粽子清香四溢、香飘十里,吃一个,美味极了!<br> 端午节不仅有包粽子这一习俗,还有赛龙舟、插艾草等,希望这些习俗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

春联

年例

电白

家乡

粽子

爸爸

风俗

春节

我们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