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个春节假期,我也跟风去看了口碑不错的《你好,李焕英》,剧中很多戳中泪点的场景,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贾玲通过穿越的这种形式弥补失去母亲的遗憾。很多可能会说,穿越这有什么可说的,穿越剧咱们以前也没少看。这部电影中的穿越有什么可说道的呢?</p><p class="ql-block">如果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或者经历过中长程心理咨询的人,会知道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如果某个情结若要处理的深入,那么咨询师一定会和来访者一起回到过去,看曾经发生的什么事情,给了他怎样的情绪、感受和看法,甚至核心信念是什么——这是不是看起来也像是一场穿越。(有的进行过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可能会有疑惑,可能会说,我好像并没有体会到和咨询师回到过去的经历呐,那一方面可能所处理的只是目前当下的问题,而没有更深的涉及过去的情结、创伤的处理,还有可能每个咨询师所用的技术方法也不同,一般以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取向、或以催眠为主的咨询师可能会更多和来访者回到过去,而以认知行为取向为主的咨询师不能不太往过去深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回到“过去”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只是我们看到这个人还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但可能他整个人都沉浸在过去的回忆(想象)中。比如,一段爱情已经分手几年了,却还是放不下那个人,无法开始新的感情生活;比如小时候被父母忽略,充满了对原生家庭、对父母的不满,总是不断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忽略、责备,过不好现在的生活;耿耿于怀过去错失的某个机会,总觉得是他人拉了后腿,不然一定过得比现在好……</p><p class="ql-block">但是以上这些活在过去的人,一般现在都生活的不怎么样,因为思维、情感都活在过去,而只有身体活在现在,就像有个词——行尸走肉,我觉得描述相当准确。这些人一般是完全被情绪所裹挟,被情绪所牵制的人。</p><p class="ql-block">再看贾玲,母亲在她十八岁时因意外离世,丧亲之痛,都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遗憾、悲伤、难过、想念、思念种种情绪也都笼罩着她。如果她的思维、情感一直在失去母亲中,那么她不会在喜剧界那么受欢迎,更不会拍出这样受大众欢迎的电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心理学上有一种防御机制叫升华,是将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b>如果你把攻击本我的冲动指向你想攻击的人,那么你将陷入困境,但把这些冲动升华为搏击性运动、对抗运动则是可以接受的。贾玲把对母亲的思念、遗憾用电影的方式,既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安放,也让自己对母亲的遗憾在电影中得以弥补,不仅在情感上得以疗愈,更是升华了她对母亲的思念,让我们更多的人在这部笑中带泪的电影中看到了自己。</p><p class="ql-block"><b>观察很多人之所以很不快乐,不顺利,多是割接了理想与现实。</b>要么知道自己的情感(心灵)在过去,身体在当下;要么有的人身心都在逃避现实。</p><p class="ql-block">穿越回到过去,又或者是理想与现实的整合,自己一个人可能容易迷失,找不清方向,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个匹配的咨询师,陪伴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p><p class="ql-block">曾经我也是个现实感较弱的人,但随着不断深入的自我成长和体验,我的咨询师一次一次不断把我拉回现实,而不是任由我在我的世界里徜徉。也只有真的现实感强了,心理咨询中那些探讨才会在你的生活发挥作用,你的生活才能真的不一样,而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p><p class="ql-block">增强现实感,是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基础,其次是一些恰如其分的点拨与引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