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马方氏祠堂惊现清代著名文学家方苞捐款

你是我眼中的风景

<p class="ql-block">义马方氏祠堂惊现清代著名文学家方苞捐款</p><p class="ql-block"> 方智敏</p><p class="ql-block"> 辛丑正月初一,乃河南义马方氏祭祖日。义马方氏族人齐聚义马老村方氏祠堂祭祖。在隆重的祭祖仪式后,因爱好历史文化的缘故,我和族中长辈方丰章先生在族内长者的带领下,环绕观看祠堂家庙碑。</p><p class="ql-block"> 忽然,丰章先生呼我,让看祠堂内的《创修祠堂碑记》碑。他指着碑左上方显要位置处说:“这里刻记的&lt;方苞来钱伍千文&gt;,是否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创始人方苞?这是个重要线索,关系着义马方氏的根脉和出处。”</p><p class="ql-block"> 我答曰:“要进行考证才能确定。”</p><p class="ql-block"> 现引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创修祠堂碑记</p><p class="ql-block"> 尝思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庙之设,所以达报本之意,展奉先之孝也。方氏自明卜居于此,旧无祖庙,迄今十世(孙)。天贵念无庙则无以奉先祖,六世祖启儒及七世祖讳伦元欲修祖庙终未告成。爰辑家谱以贻后人。至大清同治年间,邀同族人群集商议,捐赀财置房院以为祖庙,则春秋之祭祀有所,昭穆之次序不紊。子子孙孙,勿替引之,爰勒贞珉以为记。</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义马方氏根据始祖方廷儒墓碑上的信息,前往江南浙江、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方氏宗族寻根溯源。但终未得到最为确切的根脉。这几乎成了义马方氏族人的一块心病。自古以来,认祖归宗,根脉清晰,家族方能源远流长,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有家才有国,国是千万家。</p><p class="ql-block"> 义马方氏始祖方廷儒,生于1510年,卒于1584年,生活在明代正德年间到明代万历年间,为明代岁贡生。幼时随父母由江南来到河南义马居住。后因灾荒外逃,父母不幸客死他乡。他那时还年幼,流离失所,受尽磨难,成年后复回义马村定居。他,艰苦创业,耕读传家,因文才出众,成绩优异,被选为岁贡生。</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4年),始祖方廷儒寿终正寝,享年74岁,子孙选茔地于村西北安葬,同时迁其父母葬于始祖冢上穴。清乾隆三十七年,族人在始祖方廷儒墓冢前立碑,因不知其父母名讳,乃尊其为一世祖。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九月,十世祖方天贵等主持修建方氏家庙,倡议族人捐钱共修。乃刻此《创修祠堂碑记》。</p><p class="ql-block"> 饶有意味的是,此碑上所刻“方苞来钱伍千文”,并不是碑上记载捐钱最多的人,(捐赠最多的是九世祖方廷魁九千九百五十文,以小字和其他捐助人刻记在一起),且位于碑头左下方显著位置单列,类似于今日报纸之头版头条,字迹字体更是较之于其他同族族长及捐助者为大。可见方苞来头不小。更让人疑惑的是方苞捐助的伍千文称为“来钱”,方苞名字在家谱世系里不见踪影,在其碑记中也未有记述方苞来钱伍千文的出处。由此可见,方苞乃外地非义马方氏的著名人物。一个“来钱”,说明是外地捐款;一个显著位置,大字号单列,说明人物的显赫。</p><p class="ql-block">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创始人。明代义士方法之后。&nbsp;(方法为明代方孝孺学生弟子,因遭灭十族之祸,在解往南京途中跳江自杀)&nbsp;&nbsp;生活在清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p><p class="ql-block"> 方苞幼年时聪颖过人,四五岁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一天,方苞在野外玩耍,时值乡村五月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头一个拔秧的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p><p class="ql-block"> “稻草扎秧父抱子。”</p><p class="ql-block"> 方苞听了,伫足田头。农夫见是一小孩站在这里,口里又念了刚才的一句,笑着问方苞:“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举目然后前望,见不远处的竹林里,几个妇女正把竹笋投入竹篮里,他眉毛一扬,自信地点点头,高声对道:</p><p class="ql-block"> “竹篮装笋母搂儿。”</p><p class="ql-block"> 农夫惊喜不已,夸方苞真是个“神童”。</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方苞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中进士,因母亲生病而归家,未出仕。当时,因清廷入关不久,为巩固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禁锢文人,大兴文字狱。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同乡著名文人戴名世《南山集》中录有南明抗清事迹,被左都御史赵申乔以“狂妄不谨”举报朝廷,方苞因为《南山集》作序被牵连入狱,押至刑部狱,被判死刑。在狱中他写下了散文桐城派代表作《狱中杂记》。</p><p class="ql-block"> 方苞入狱后,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因十分爱慕景仰方苞才学,多次向康熙帝求情,赦免方苞。康熙乃召方苞到宫内面试后,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并以白衣身份入值康熙皇帝南书房,任文学侍从,人以宰相身份待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p><p class="ql-block"> 雍正三年(1725年),方苞和此前一样入直南书房。&nbsp;</p><p class="ql-block"> 雍正十一年(1733年),方苞再次升迁,任内阁学士,但方苞以腿脚不利为由推辞不受。雍正命方苞专门负责修书,不必到内阁治事。后充任《一统志》总裁。&nbsp;</p><p class="ql-block">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充《皇清文颖》副总裁。&nbsp;</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好做文字游戏,往往在人不经意处,吟诗属对难倒对方。一次,乾隆下江南,在长江湖口遇到了方苞,宴乐时天下细雨,他出一联要难一难桐城学派泰斗。其出联曰:</p><p class="ql-block"> 半天微雨,千珠万点尽落长江大湖,通河之广江之广海之广,直通诸广;坐龙艇览六百名川,观天观地观日月,横盱宇宙</p><p class="ql-block"> 方苞稍加思索,开口对道:</p><p class="ql-block"> 一介儒生,七步八斗胸藏肄业宏猷,中解之元会之元状之元,连中三元;登瀛州同十八学士,安邦安国安社稷,世代勋臣</p><p class="ql-block"> 众臣称妙,乾隆高兴,赏封方苞。</p><p class="ql-block"> 乾隆再召方苞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乾隆七年(1742年),辞官归家。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苞病逝,年八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方苞的传记文学,讲究“义法”,文风雅洁;以文运事,形象生动;不拘文本,有感而作。其代表作《狱中杂记》详尽记述描写了清代狱中官吏的腐败和残暴,描写生动形象,又不乏嘲讽和蔑视。《左忠毅公逸事》生动记述了明代忠臣左光斗在狱中与宦官抗争的形象,描写栩栩如生,恍如眼前,歌颂了忠勇刚强,鞭挞了阴暗残暴。这两篇文章均被列入当今高中统编语文教材。</p><p class="ql-block"> 后人评价方苞文章:“宋以后无此清深峻洁文心。” 《清史稿》评价:其为文,自唐、宋诸大家上通太史公书,务以扶道教、裨风化为任。尤严於义法,为古文正宗,号“桐城派”。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p><p class="ql-block"> 从方苞人生的这些经历成就看,其生前名重一时。称其为盖世名人也不为过。但如此名人如何与义马方氏联系起来,并为义马方氏建祠堂捐款呢?</p><p class="ql-block"> 据《中华方氏全族统谱》记载,方苞家族乃安徽桐枞“桂林方氏”,“桂林方氏”署名堂号为“河南堂”,意为河南禹州方氏祖脉。</p><p class="ql-block"> 从方氏祠堂《创修祠堂碑记》中可以窥察到,方氏祠堂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晚于方苞120多年。但其碑文有“方氏自明卜居于此,旧无祖庙,迄今十世(孙)。天贵念无庙则无以奉先祖,六世祖启儒及七世祖讳伦元欲修祖庙终未告成。”这充分说明,在方氏六世祖及七世祖时,就有修家庙的举动,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到了十世祖方天贵时,才再次聚集族人主持捐资修建成家庙,直至今日。十世祖方天贵主持修家庙时间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再向前推五代,时间恰好推到了乾隆初年。此时,方苞已经年迈,辞官归家。而义马方氏六世祖方启儒正欲修建方氏祠堂。按照古代通例,在修建方氏祠堂前,方氏族人定会到江南方氏家族认祖归宗,河南义马方氏寻祖江南,前往表明河南堂的方苞家族无疑成为首选。</p><p class="ql-block"> 也许正是这时,义马方氏族人结识了一代文豪、名臣方苞。方苞知道义马方氏要建祠堂时,出于同族同脉的关系,便捐钱伍千文。或者当面交付义马方氏前去认祖者,或者后来让人捎到义马,这便是“来钱伍千文”的内涵。后来家庙未能修成,但这笔重要的显赫人物捐助的钱财务必会交代后人铭记。</p><p class="ql-block"> 直至十世祖方天贵主持家庙修建大功告成时,才在创修祠堂碑上显著位置、单列大字号记下这笔“方苞来钱伍千文”。因为时隔120多年,当时的十世祖方天贵只知道祖上交代方苞是个大人物,至于是个什么大人物,如何给方家祠堂捐助的这笔钱,就因年代久远不得而知了。所以在此碑碑记中并没有记述说明“方苞来钱伍千文”的缘由。但义马方氏不会忘记方苞的贡献,在祠堂创修碑显著位置,单列大字号,记载这笔捐助,充分表达了义马方氏对方苞的感激与感谢,同时也表现了义马方氏对一代文豪名人和朝廷重臣方苞捐助方氏家庙祠堂的浓笔重写。义马方氏因方苞而骄傲自豪!</p><p class="ql-block"> 正是:</p><p class="ql-block"> 历史烟云随风去,方氏祖脉永流传。忠勇义刚魂魄在,感恩情深血浓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