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麦收时节,几个影友相约去拍麦收。在衡枣路东边的麦田里,发现了一座旧砖窑的遗迹。那黄土堆砌的砖窑己是满目苍桑!</p> <p class="ql-block">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最喜欢城外农村庄稼地里的破土砖窑,远远望去像一座大土堆一样。走近了,再顺着盘绕在它腰身的一条很窄但不算曲折的小道上去,才能俯瞰它的全貌。它有一个巨大的肚子,听老一辈人讲能容纳近两万块土坯子呢。我们小伙伴们围着破旧的废窑,打土仗,捉迷藏,逮蝎子,玩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有着秦砖汉瓦之说的历史,这种砖窑究竟经历了多少年代我不知道,也无兴趣去考证,记忆中最早见到就这砖窑,是在故事片电影片《地道战》中,伪军汤司令就是被游击队队长高传宝打死在了这种砖窑里,日本鬼子山田队长面对失败在这里魂飞烟灭。</p> <p class="ql-block"> 记的儿时六七十年代跟父母回乡,到是见过打坯烧窑,不过不是烧的这种窑,而是那样直接用砖坏垒起来那种像岗楼一样窑。</p> <p class="ql-block"> 烧窑通常在春秋两季,选在这两季,一是天不冷不热,适宜干体力活,更重要的是这两季利于土坯的凉晒。烧窑先要选位置,这种位置一般在村子周围不长庄稼的弃地上。位置选好后,再把选好的场子平整,洒水,用石磙子压结实,便可以在上面打坯了。</p> <p class="ql-block"> 打坯是烧窑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打坯先拉土,土拉上来后堆到场地的一侧,成长形,然后挖槽,浇上水,称之为圻土。在这里土要经过挑选,因为有的土适宜打坯,有的则不适宜,此外,浇水也有讲究,水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太小都影响随后的和泥,从而影响打坯效率甚至成坯的质量。</p> <p class="ql-block"> 圻土通常在晚上进行,经过一夜的浸泡,土已彻底松软,和起泥来既省力又能保证泥的质量。和泥是用铁叉把土一块一块地搅在一边,如果土过干或者过湿则需要加水或加土,有时甚至需要把土捣腾两遍。</p> <p class="ql-block"> 泥和好后是打坯。拿少许沙土,地上一洒,弓下腰去,两手并用,刷地一下,挖下一块泥来,尔后,往沙土上啪地一甩,再一翻滚,继而,啪地一声再摔在坯模里,手一磨,起身蹬蹬几步,又是弓腰,坯模扣下,起身,两个坯算是打成了。姿势优美,一气呵成,可关键是这个动作需要重复了再重复。累,怎么能不累呢,如果不累那来的农村四大累,和大泥,坨大坯,吹大喇叭,锄大地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坯打好后,要亮晒,为加快晒干的速度,过一段时间,要把坯抽起来,再过一段时间,要把坯拾起摆在场地的一侧。摆放时,坯与坯不能挨太近,下一层东北走向,上一层则西北走向,上下要直,以防倒塌,此外,还要预备上草苫,以备阴天下雨之用。</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直至坯晒干了,拉上煤,便开始装窑.装窑是个技巧活,坯怎么摆,煤怎么放,放多少,都有讲究.窑装成后,成圆柱形,高高矗立在那里,类似电影里日本鬼子的岗楼。窑装成随后是点火,点火道在砖窑的最下端,两到三个不等.点火后几天是最为关键日子,此时,火势过大,砖烧成了熘子砖,又担心砖烧的生分甚至哑火.而实际上往往一砖窑下来,有的生分,有的粘粘在一块,铁疙瘩一样,怎么都弄不开。</p> <p class="ql-block"> 窑烧成后是出砖,出窑通常在农闲的冬季进行。出砖要带上铁钎,锤子,以备遇上熘子砖,好把砖剔开。出砖是个慢活,一窑砖往往出好多天。</p> <p class="ql-block"> 后来农村里的烧窑几乎全部停止,人们更多的是花钱买机制砖盖房。时至今日,在农村烧窑早已成为历史。</p> <p class="ql-block"> 望着这历史遗留下来的旧砖窑,勤劳而智慧的祖先们为生存,创造了秦砖汉瓦。虽然先进的工艺取代了落后工艺,但祖先曾经的辉煌也必将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深深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部分文字改编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