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门口一幅“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条幅,让湖广(湖北、湖南)学子引以为豪。这条福对我们地道的汉阳人来讲,还需加上一句(变成):“为楚有才,于斯为盛,峥嵘头角,汉阳尤甚”,敢说出这样大话是有原因的。 <p class="ql-block">坐落于汉阳显正街南头的贡院(共勉)牌坊</p><p class="ql-block">早在明清时期,汉阳学风极盛、是人才辈出、长材茂学、还是鱼虫之学读书严谨之地。仅汉阳丰乐里三甲张氏家族,(现属于东西湖柏泉街办事处),从顺治到光绪年间,这块贫瘠的湖区就走出了二十位举人,二名进士;兄弟同榜(中举)就有四次达十人,其中三兄弟同榜二次六人,二兄弟同榜二次四人。</p><p class="ql-block">该家族学风浓厚文人蓊郁,三百多年来写出大量著作,东西湖历史文献半壁江山、旧汉阳县历史文献的四分之一,均出自这个家族之手。</p> 两湖书院旧址<div>晚清时期,武汉三镇分别设有:武昌府学、汉阳府学、江夏县学、汉阳县学,属科举及第的预备场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增建夏口厅学宫,还先后建有21所书院,逐步发展社学、义学、私塾。科举废除后,私塾仍是传播文化进行基础教育的阵地。民国时期,私塾曾经多次改良,1935年最多时达1187所,至解放后1952年才结束私塾这种旧式教育方式。<br></div> <p class="ql-block">汉阳区栖凤山社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汉阳府学在汉阳凤栖山麓府治西,创于宋庆历元年(1041年)。明洪武初,知府程瑞在宋原址建成。成化元年(1465年),知府何淡增修。嘉靖万历年间,又多次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年),知府傅应云鼎修一次,规模宏丽,有至圣殿、两庑、●门、棂星门、崇圣门、泮池、明伦堂、名贤祠、敬一亭等建筑。汉阳府学有学田297亩7分2厘,租银52.98两,所获一半分给府县两学贫苦生员(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引以为豪的“年科甲第图”(二位进士、二十位举人图)</p> <p class="ql-block">《张氏墨存》是居住在汉丰乐里(今东西湖柏泉街办事处)的,三甲张氏家族芸芸学子们,在历届秋闱开科取士(乡试)中,夺魁的佼佼者,他们的乡墨,即:中举人的试卷(文章),每位三篇的汇集。</p> <p class="ql-block">《张氏墨存》咸丰年间族人获得先代乡会墨汇订成册,以教后人。三年一次秋闱在汉阳贡院内举行,芸芸学子奔仕途艰辛,贡院并非起点,更非终点,只是一个缩影和写照。乡试<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span></p> <p class="ql-block">《张氏墨存》共收二十位举人中十一位的文章。尚缺禹木公(讳三异)、鹤湄公(讳伯琮)、一士公(讳坦谔)、育斋公(讳鼎)、敬亭公(讳行简)、平阶公(讳治仁)、鹿笙公(讳仁勋)(另付梓)九位。</p><p class="ql-block">从所钤的印章落款中可见,此乡墨(书)是张明祥老师购于黄龙书店珍藏,豪爽转送与我,使其瑰宝重回张氏家族。借此一角,对张老师义举再次感谢!</p> <p class="ql-block">两湖书院成绩单。“两湖书院”汉阳府黄陂县附生耘勤公(讳范熙壬)擬取超等第壹名(成绩通知单)</p><p class="ql-block"><br></p> 汉阳府衙遗址(曾是汉阳县公安局宿舍)<div>2010年10月31日长江日报刊登这样一则消息:前日,汉阳显正街又挖出两块巨大青石,石块外形酷似“石棺”,每块重达5吨重,光起重机吊运就花了5个多小时。这引起文物部门和文物爱好者的关注,昨日,两块青石已被运至晴川阁作为文物保护。据现场文化保护人员介绍,该青石可能是明清时期衙门的基座。汉阳府学、汉阳县学和孔庙,就设在显正街,而显正街作为一条主干道,东西贯穿汉阳主城,是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是权力机构所在地,而青石是作为衙门基座的象征,更进一步证明了汉阳府城中心区的具体位置。<br></div> <p class="ql-block">汉阳府学前的共勉(贡院)牌坊铭牌,共勉牌坊在汉阳阳新路,地处居民楼群之间,牌坊边地面上和柱子上,有武汉市人民政府的“优秀历史建筑”铭牌。</p><p class="ql-block">汉阳县学在县治南纪门内。明永乐元年(1403年),教谕赵弼创建。正统元年(1436年),裁并于府学,又历几次兵燹。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知县张孔修修复。县学学额廪生、增生各20名。文童岁试,两科录取各15名。</p><p class="ql-block">然而,武汉的文化教育气息可不是在现代随着大学生的增多而形成的——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即是学风极盛、人才辈出之地。</p><p class="ql-block">至今仍屹立于汉阳阳新路南端东侧的贡院(共勉)牌坊,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勤学之世风、楚才之济济……</p><p class="ql-block">共勉牌坊距汉阳大道约一公里,左拐进入阳新路。距该路南段数十米处东侧,有一简陋洗车坊。从洗车坊东望,即是共勉街,举目可见坐北朝南的贡院(共勉)牌坊,它结构严实,气魄宏伟,给人以朴实厚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汉阳学府前贡院(共勉)牌坊铭牌</p><p class="ql-block">《汉阳区志》载,明清时,此地系乡试会试的考场,称为“贡院”,这牌坊就是通往县学标志物,称之贡院牌坊,寓有“荣耀之地”的意境。由此可见,早在几百年前,武汉的文化教育就在湖广内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了。</p><p class="ql-block">古时这牌坊前还另立有一碑,镌有“官员等人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此碑石于1958年遗失,后在建桥街办事处石阶上找到,但碑石已残。牌坊专为学子而立 在全国亦属罕见。</p> 共勉牌坊基脚<div>这座花岗岩牌坊虽地处居民楼群之间,且因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表面斑驳陈旧,但其威严的气势,丝毫未减。牌坊东侧地面上,有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立的“优秀历史建筑”介绍铭牌,上面介绍道:“共勉街牌坊属中国传统建筑,建于清中叶。共勉街原是汉阳县学所在地,明清时为考场,亦称贡院……”<br></div> <p class="ql-block">据悉,旧时一般形如牌楼的建筑物,均是用来纪念封建礼教即所谓忠孝节义的人物。然而,这贡院(共勉)牌坊却是当今武汉市内尚存的为学子而立的古文化牌坊,且在全国亦属罕见。</p><p class="ql-block">该牌坊立于一居民小区北面铁栅栏外的绿地上。当地居民们来往歇息,却无人驻足观察,似乎对它早已熟视无睹。</p><p class="ql-block">眼前的贡院(共勉)牌坊,六柱五门,每根立柱高约6米,正门宽3.6米,两边门宽依次为1.6米和2.3米。每根柱子顶部都有一个小石狮。这些小石狮虽然相貌有些风化,但体形微胖,与平常所见的精干威严的狮子相比,这些胖乎乎的小石狮颇有点“萌萌哒”!</p><p class="ql-block">不过,来者发现,牌坊第五个门上的额枋有明显的裂痕,露出钢筋混凝土。据地方志专家介绍: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时,该牌坊损毁一门,残存5柱4门。1995年,汉阳建筑开发公司因工程之需将牌坊向北略微移动,并用钢筋水泥拌白色瓜米石补齐缺损的那一门,以6柱5门的最初模样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有裂痕的那一门,正是21年前重新修补的。</p><p class="ql-block">清嘉庆《汉阳县志》记载这里为县学所在地。古时,县学是指某一县级行政区域内供生员就读的官办学府。科举制度下,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学生)称庠生,俗称秀才。</p><p class="ql-block">1990年版《武汉地名志》对于“共勉街”(贡院)解释:此地是明清时期乡试、会试的考场(亦称贡院),县学前有牌坊,附近有客栈,接待四乡考生。考生进入贡院均经此牌坊,此坊故称贡院坊。此街得名贡院街,后谐音讹为共元街。上世纪40年代改名共勉街,1967年改名火炬后街,1972年复名。后来,牌坊就依地名而称改为“共勉街牌坊”。</p> 共勉牌坊石柱顶端上憨态可掬的小狮子。<div><br></div> <p class="ql-block">武汉街道之源-汉阳显正街当年府衙、府学、贡院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均在这条线轴上。</p><p class="ql-block">汉阳古城不仅是唐以后历代汉阳县、郡、军、府署衙所在地,而且也是唐宋以后汉阳境内的文化教育中心。据成书于新中国成立初的《新辑汉阳识略》载:汉阳府学(即府级行政区划的官办教育机构)创立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汉阳在此间创儒学于枫栖山(今凤凰山,在共勉牌坊北约一公里处)麓,学风日盛。</p><p class="ql-block">宋哲学家程颐弟子在汉阳知军(官名)游酢(人名)临政之余,常召弟子讲学。朱熹弟子、知军黄干,在自己的府衙后面的枫栖山依山筑屋,建周、程、游、朱(周敦颐、程颢、程颐、游酢、朱熹)祠,推崇教化程朱理学,一时间江汉学者纷纷前来就学。</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汉阳除有府学、县学及乡塾以外,还在城内建有晴川书院、黄公书院、崇正书院、凤山书院等,贤儒名士纷至沓来,游学于汉阳城。明清时,汉阳城内的县学设贡院,为朝廷和各级官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p> 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晴川书院,历经三百余年,发展成为当今湖北省示范中学--武汉三中,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学子。这所名校,距贡院(共勉)牌坊仅咫尺之遥,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勤勉求学之风延续使然? 显正街、西大街、城北路、城南路路口。 坐落在显正街上的汉阳天主教堂。<div>《新辑汉阳识略》记载: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清嘉庆九年(1804年),从汉阳府学、县学贡院考出的文科进士(具有高等学位、职称的知识分子或官员)竟达123名之多。自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汉阳府学、县学考取举人572名。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时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为被朝廷和地方官府任用的官员。当年汉阳的文化教育在湖广乃至全国的影响由此足见一斑。<br></div> 坐落在显正街上,武汉市的树祖宗—汉阳树<div>顺便说说汉阳的几所书院:<br>紫阳书院 坐落汉阳县前东首,康照六十年(1721年)知县钟嘉所建。岁科两考文童、武童入学各15名。<br>黄公书院 创建日期不详,设在汉阳禹公矾南侧(今晴川饭店西侧)。道光三年(1823年)改为敦本善堂。<br></div> 汉阳商业街西大街,正在拆迁,易小阳为了留下当年繁华的印象,于2018年百米老街的拆迁围墙上涂鸦。 易小阳所作的《汉阳老街-西大街的记忆》<div>崇正书院 创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设在汉阳梅崖九莲池(今大桥工程局工地)。咸丰二年(1852年)被毁。<br>在汉川还有一座紫阳书院,该书院又名甑山书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旅居汉口的徽州商人创建,祀朱熹。有遵道堂、六水讲堂、主敬堂、愿学轩、宴射轩、致一斋、近圣居、御书楼、藏书阁、魁星阁、文昌阁、朱子祠、报功祠、始建祠等。<br></div> 汉阳西门外已建成繁华的商业中心-钟家村 汉阳钟家村商业街 <p class="ql-block">汉阳钟家村商业街。</p><p class="ql-block">致一斋、近圣居、御书楼、藏书阁、乡贤祠、六贤祠等均在显正街府学附近,于康熙六十年(1721)知县钟嘉襜所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伍泽概重修,后废。嘉庆五年(1800)原贵阳知府邑人程煜捐置北街房屋1所,重立大门,靠北有铺房4间,书楼1座,照壁回廊3间,左右厢房2栋各3间,靠后有大厅1座5间,照壁回廊3间,左右厢房2栋各3间,坐楼1座上下各5间、围房1栋5间、围墙等。道光十年(1830)知县张开云率周若鸿等清理书院学田并修葺。光绪二年(1876)知县邵世恩曾劝谕典当商人每月捐输膏火钱2000,以利办学,后毁于兵燹。</p> <p class="ql-block">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郝土钅享建。原址在汉阳南纪门内,1800年(嘉庆四年)迁至试院西(今群建路武汉三中处),“晴川书院”院名亦为当时汉阳知府刘斌手书。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865年(同治四年)知府钟谦钧率僚属集资重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改为汉阳府中学前堂。辛亥革命后一度改为晴川中学。抗战胜利后更名湖北省汉阳高中(简称阳高),1953年正式定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p> <p class="ql-block">“黄榜”皇帝公告,因用黄纸书写得名。发布殿试名单的公告</p> <h3>注:</h3><h3> 考秀才是初级考试,俗称“小考”。由于童试在古代是基层考试,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乡试才是科举正式考试的开始。</h3><h3>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在省城进行,考期在八月,分三场,又称“秋试”、“秋闱”。各地秀才云集省城一争高低,考中之后称举人,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举人的第一名是“解元”;</h3><h3> 再高一级是会试,因由礼部主持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礼部试”、“春试”、“春闱”、“礼闱”。会试在京师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会试的第一名是“会元”;</h3><h3> 会试揭榜后,被录取的贡生须于下月应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殿试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参加考试者是贡生,此考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以后一甲叫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h3><p class="ql-block"><br></p>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