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座落在云南省沧源县的翁丁村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是世界佤族文化的源生地,因其佤族文化、生活方式及其建筑风格的特殊性,2006年,翁丁村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定性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h5><div><br></div> 可惜的是,一场大火让“翁丁”不再“原始”。 整个翁丁村一片火海。 从14日17时40分起火,到晚上23时15分大火“被完全控制”,大火整整烧了五个多小时。 150户住房仅存4户,这是什么样的一场浩劫! 万幸的是,2015年由云南省沧源县旅游局主办,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对翁丁村景区进行改造,其中现在看来是最重要的一项工程是在距老寨一公里的地方建了一个新寨,将大部分老寨居民迁居至此。不然,在这次火灾中,损失就可能不只是建筑物了。 机缘巧合,2018、2019年,我曾去过翁丁村两次,对这里的情况也有一些了解。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翁丁村俯瞰全貌图。<div><br></div> 白圈内旗杆处是翁丁村老寨中心。 老寨中心,是村子里祭祀、村民大型活动的场所。 佤王府。<div>翁丁村民早期是从缅甸佤邦绍帕、绍兴等地迁到沧源芒回,随着人员不断增多,田地不够耕种,杨氏就带领9户人家迁至今翁丁村。佤族习俗中谁先第一个建寨谁就是寨主,所以寨主职位在杨氏宗族中世袭继承。经过400多年的发展,翁丁村形成了杨氏、肖氏、赵氏、田氏四大姓氏以氏族为单位连片居住的生态村落。<br></div><div>翁丁村解放前属控角土司管辖, 1971年首次用“翁丁”作为这一片区的地名,当时是翁丁大队,后经过几次改动,1988年改为翁丁村。<br></div> 木鼓房。佤族人的木鼓,以整段大树挖空而成,用木棒敲打即可发出响亮的“咚咚”声。木鼓既是佤族原始氏族祭祀用的乐鼓,也是寨子里传递各种信息的工具。 老寨最高处,据称是老寨人祭拜鬼神的活动场所。 整个老寨被成林的老树、竹林包裹在一个圆形洼地里,房舍也是依山势而建。<div>老寨的规矩是寨主、有威望的长者居住在老寨的最高处。</div> 跟这位大爷闲聊,得知他是老寨很有威望的长者,在老寨由极高的话语权。<div>聊得高兴,大爷用一个类似芦笙的乐器给我演奏了一盘的一小段,悦耳!</div> 村里人挺好客的,被热情邀至家中品尝当地的老树茶,那木炭熏壶泡出来的老树茶别具一种口感。 佤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以草、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便捷、造价低廉,房屋通风散热、冬暖夏凉、排水性能好,适宜于炎热多雨地区。<div><br></div> 新寨建成后,大部分村民迁至新寨居住。但也有不少的村民选择继续在老寨居住。估计一是恋旧情结,二是这里打造成旅游景点以后,可以在这里做点小生意,增加一点收入。 走进老寨,看到这里的古老建筑以及这里的仍然保持着古老的民风民俗且怡然自得的村民,外来人仿佛有一种既古老又新奇的感觉。 村里年纪大一点的妇女大多会抽烟,一种当地自产的旱烟,内地有的地方叫“叶子烟”。 目光所及,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儿童,估计青壮年外出打工去了。 自留地、农家肥,菜蔬自然生态。 最牵挂,是这一家手工制作老树茶的人家。 小伙儿姓田,家有十几亩老茶树山,一年可以制作几百斤老树茶。小田手工制作老树茶已有多年,据称因其资格老树,又是手工,销路还不错,特别是他在网上销售以后,生意还更好。<div>我去了两次也买了几斤,味道不错,价格相当公道,最主要的是货真。如果需要买他的茶,可用微信tianlihua06810119或电话18788318172联系他。</div><div>不过,看样子他的老房屋已被焚毁,今年新茶出来不知道怎样制作呢。</div> 这是老寨最高处的祭祀场所。<div>翁丁佤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祭鬼神。自达赛玛传教说理后,才信赛玛理,不再砍人头祭祀。因为达赛玛受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影响,加上周边傣族影响,虽然大寨不建缅寺,也不进缅寺供佛,自认为不信佛教,但其祭祀活动中的某些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傣族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供寨桩及婚礼习俗中<br></div> 走进老寨,到处可见树桩上挂着牛头,开始还不得其解,还以为这是佤族人的图腾。<div>后来看到老寨里木牌上的介绍才有了更深的了解。</div> 在佤族原始宗教中,牛是吉祥、圣洁、圣神、庄严的象征。 然而,让人毛骨悚然的还是佤族人关于“牛头桩”的传说。据称,这牛头桩本是“人头桩”。每年四、五月份他们播种前都要猎人头以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而猎人头就是要猎杀外族人,将人头挂在Y字形木桩上。 至于什么时间由人头换成牛头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佤民族没有文字,各种事项信息都由口代代相传。 这么一个活化石般的古老村寨历经四百年风雨相安无事,竟然在政府管理能力很强,消防功能比较强大的今天,会在几小时内毁灭于一场火灾!<div>看看视频拍摄者颤抖的双手,我们的管理部门内心是否也在颤抖?</div> 去老寨时,看到老寨里有不少的消防栓,起火之初,如果消防栓能起到作用,想必火灾不会肆意蔓延。<div>可实际情况是,被采访的杨氏寨主(负责人)说,打开消防栓,里面不来水。这是谁的责任?</div><div>以下两幅照片是杨氏寨主被采访的视频截屏。</div> 通稿中出现三个“第一时间”,也不知道这些“第一时间”怎么计算怎么考量?幸好还没出现诸如各级“高度重视”等字眼,不然,测量时间长度,估计重视高度就更费神了。 出动救援人员和救援车辆,对火灾的消减、扑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是不是还要召开一个救灾群英会? 这一公告就更离奇,也不晓得撰稿人脑袋是不是被门板挤了?<div>整个老寨全是草木结构的房屋,防火灾是应该是重中之重。政府管理部门、景区管理部门、消防职能部门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有效果的工作?是灾后应该严查的重要内容。</div><div>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改善措施,是一切重点防火单位时刻不能忘记的一项大事。</div><h1><b><br></b></h1><h1><b>谢谢您的浏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