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讲述学校历史——求学长春汽车制造学校的“湖南小嘎”

胡国良

<p class="ql-block"> 1952年底,在一汽建设方案确定之后,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次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开始筹建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序幕。经过考察,1955年春把二汽的选址定在了武汉,但考虑到战备的原因这一方案被否决,后来又选在四川成都,但因种种原因也没有实现,1957年3月,汽车局只好宣布第二汽车厂建设项目暂时下马。</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又重新提出,1960年4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意筹建二汽,并同意倾向于在长江边的选址方案,最后确定在湖南的长沙和株洲附近,并同意为了二汽建设的人才需求办一个800人技工训练班(效仿一汽,筹建长沙汽车制造学校),同年在湖南省内按照技工和中专两个层次开始进行招生,招生近1000人,当时因为湖南不具备培养条件,决定将这1000人北上送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培养一年,待学校校舍建好之后在回到湖南继续学习。</p><p class="ql-block">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员要求1960年8月15、16日在长沙集合,8月17日统一出发去长春。于是便有了:千名“湖南小嘎”北上长春求学的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  可是,一年后的1961年,国家因为经济困难,不少建设项目在无奈之下陆续下马,第二汽车制造厂和长沙汽车制造学校也在停建之中。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解散技工部,中专部留下优秀的学生在长春汽车制造学校继续学习。有300多名学生最后留在了长春,开始了为期4年的长春汽车制造学校的学习生活,长春也成了这批年龄只有17-18岁学子的第二故乡。在长春的五年中,在学校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同学们互帮互助,不但克服了生活中困难、顺利完成了学业,还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师生情。</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湖南小嘎”,如今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但同学情丝毫没有改变,他们在家乡长沙成立“长春汽车制造学校同学联谊会”,定期组织联谊活动,并撰写出版了《回忆录》,共同追思、回忆那难忘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以下摘录的是2012年长春汽车制造学校第三届同学联谊会编撰的《回忆录》中的部分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