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1961届高中二班相片集

周伯昆

<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27日,我们班的同学,从这条小路走入位于圆明园遗址中的北京101中学,开始了三年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那时,小路两侧的白杨栽种刚几年,显得还有点稚嫩,如今这两排白杨树粗壮、挺拔、迎风伫立,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1958届高中共设6个班,除一班是文科班外,其余5个班都是理科班。除一班和二班学英语,其余4个班都学俄语。我们二班是唯一选学英语的理科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毕业照,摄于1961年7月1日。</p><p class="ql-block">(后一排左起)张鹤慈 王为寅 白明义 郭增伟 李建智 郭世英 赵夔 刘艺林 李秀文 马联成 吴建时 吴立风 王宏仪 阮华桂 章敏全</p><p class="ql-block">(后二排坐起)淳友福 赵学富 臧好谦 周伯昆 蔡恒胜 张晓民 孙经武 周同乐 张振声 史红星 周祖通 冯秉衡 张印华 韩光远 刘煜奋 </p><p class="ql-block">(女生左起)王申 靳慧怡 张德成 叶蓉青 司小林 吉新玉 龚吉玲 徐淑媛 孙珉琪 朱瑞龙 王大敏 孟碧莲 何薇 熊璐 陈明华</p><p class="ql-block">(老师前第二排左起)陈伯龄 王树茗 关介扑 刘殿芳 魏普才 靳邦杰 刘占武 王耀先 王伯英 简国材 郝济</p><p class="ql-block">(老师最前排左起)翟大爷 胡靖武 赵光涵 连树声 崔立滨 赵兰坤 宋广陵 文方 王锡兰 郝树强 王学斌 章安智 汪瑞华</p><p class="ql-block">(有几位同学因各种原因先后离开我们班,因而在这张高三二班的毕业照中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刘秀林、高环、何婉言、郑淑贤、郭光远和凌启柏同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班同学的第一次合影,时间为1959年的夏季,地点在校园的喷水池附近。多年后,才第一次看到这张老照片,找不到自己的影子,才突然想起是我因病缺席了。时间太过久远,难以辨别彼此,没关系,知道这是我们高中时期第一次合影就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中学位于圆明园遗址中的一隅,校园的北面隔一条小河沟就是广阔的圆明园腹地,可以说那里就是我们学校的大后院。我们曾在这个“后院”漫步闲游、触景生情而壮怀激烈;我们时常围着福海长跑、也曾在荒坡上打猪草、深翻过百年前被蹂躏过的土地(我本人当年常常在福海旁一处幽静的小湖边晨读),因而我们对圆明园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然而,十分遗憾,三年来,我们竟然没能在圆明园遗址留下一张全班合影。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以远瀛观这个标志性的建筑遗址为背景,用照片处理软件把我们1960年春游的影像嵌入,从而做出这张合影。</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章敏全 吴立风 白明义 周同乐 蔡恒胜 马联成 臧好谦 郭增伟 冯秉衡 赵夔 简国材老师 刘艺林 郭世英 赵兰坤老师 李秀文 崔维华老师 王宏仪 周祖通 赵光涵老师 靳邦杰老师 凌启柏 张鹤慈 王锡兰老师 周伯昆 张振声 韩光远 淳友福 史红星</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朱瑞龙 司小林 吉新玉 郑淑贤 孙珉琪 靳慧怡 徐淑媛 王大敏 龚吉玲 叶蓉青 何婉言 陈明华 孟碧莲 王申 何薇 熊璐 郭光远</p><p class="ql-block">(因种种原因,这张合影缺少我班如下同学:刘煜奋 李建智 张晓民 阮华桂 吴建时 赵学富 王为寅 孙经武 张印华。如此算来,1960年高二初期,我班同学总数为48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6日,在最美的皇家园林里,你们的花样年华以最美的姿态绽放开来,永不凋谢,永葆青春!</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司小林 郑淑贤 孟碧莲 王申 陈明华 靳慧怡 何薇 叶蓉青 熊璐</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朱瑞龙 徐淑媛 孙珉琦 何婉言 龚吉玲 吉新玉 王大敏</p> <p class="ql-block">春游是很惬意的活动,高中三年,实际上我们只有过两次春游。一次是1959年4月6日八达岭长城之游,可惜没拍摄任何照片,第二次是1960年4月1日玉渊潭公园之游,有几张照片记录了那天的活动。</p><p class="ql-block">这是1960年春游前几位准备出发同学的合影,从左起:王宏仪 白明义 蔡恒胜 马联成 周同乐 赵夔 李秀文 刘艺林。</p> <p class="ql-block">1960年春游出发前,大家在校园等车的照片,站立者左起:李秀文 刘艺林 马联成 冯秉衡;蹲或坐者左起:周祖通 张振声 章敏全。</p><p class="ql-block">上面两张照片是我从报废的135胶片中翻出来的,经过一番处理而得到的,虽然很不清楚,但我们还是会辨认出谁是谁的。</p> 1960年玉渊潭春游,全班女同学与班主任简国材老师的合影。从我PS的以圆明园远瀛观为背景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次春游熊璐也参加了,但不知道拍这张照片时她跑到哪里玩去了?把熊璐算进去,那时女同学一共16位,当时我班的全体女同学都参加了春游。<div>后排左起:靳慧怡 王申 叶蓉青 简国材老师 何薇 陈明华 孟碧莲 朱瑞龙。</div><div>前蹲左起:王大敏 司小林 郑淑贤 吉新玉 孙珉琪 龚吉玲 徐淑媛 何婉言。</div> <p class="ql-block">1960年,恰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是个庚子年,那年物质匮乏的程度是后来人无法想象的。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有同学和老师手里拿着茶缸,那就是加了一点白糖的白开水(糖是简老师凭票买的半斤,每月就那么点),有几位同学正在吃东西,只是自己带来的午饭馒头(仔细看,臧好谦右手还捏着一块馒头呢),哪有什么别的饮料和零食。然而你们看,大家都非常乐观,笑得发自内心。真的是:年少不知愁滋味,携来百侣春游。笑语生风,笑靥蓄酒,笑盈盈秋水樱洲。(樱洲秋水是玉渊潭公园的一景)去年庚子年,全国人民同甘共苦,抗击疫情。上一个庚子年也真的是,咱们的同学们在一起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呀!</p><p class="ql-block">左起:王为寅 史红星 周同乐 刘艺林 冯秉衡 赵夔 靳邦杰老师 白明义 简国材老师 周祖通 张印华 王宏仪 张振声 韩光远 臧好谦</p> <div><br></div><div>1961年3月8日,我们全班同学又一次来到颐和园。这是下午一点半左右,在颐和园东门外大家的合影,少了几位同学,可能他们还在路上,或者已经先一步进了园子,郭世英、蔡恒胜和周伯昆呢?</div><div>那天天气极好,上完上午最后一节课,郭世英把我和蔡恒胜拉上,说:走,咱们三人带上馒头,马上走,到颐和园后山布置一个游戏。</div><div>我们大约比别的同学早两个小时到达颐和园的后山,在松林里安排了两条路线,每条路线都埋设了对等的十余个写有暗示下一个目标诗句(是我们三人即时挖空心思所作)的纸卷,或藏在树缝、或压在树下的石头下,两条路线的终点是一棵大松树,有一面标志胜利的小红旗藏在树洞里。我们刚刚布置好游戏的现场,同学们就来了。将全班人分为AB两队,开始游戏,是哪一队先到达终点,忘了,反正过程即紧张又愉快。游戏完毕,大家在石桥上留影,然后随意组合游逛。</div>铜狮子左:李建智,铜狮子右:张印华。<div>后排左起:吴立风 周同乐 冯秉衡(后面被挡住的左疑似为马联成,右为赵夔)韩光远(后面为李秀文)刘艺林 凌启柏 徐淑媛 白明义 龚吉玲张振声吉新玉 阮华桂 孙珉琪 史红星 朱瑞龙 张晓民 张德成 熊璐</div><div>前蹲左起: 孟碧莲 司小林 章安智老师 简国材老师 陈明华 靳慧怡 </div> 1961年3月8日在颐和园东门外全体女同学与老师合影<div>后排左起:王申 孟碧莲 叶蓉青 陈明华 章安智老师 熊璐 靳慧怡 张德成</div><div>前排左起:王大敏 徐淑媛 龚吉玲 简国材老师 孙珉琪 吉新玉 司小林 朱瑞龙</div> <div>1961年3月8日,颐和园后山石桥上全班留影。</div>后排左起:刘煜奋 张印华 李建智 王宏仪 吴立风 张鹤慈 吴建时 赵夔 蔡恒胜 马联成 周同乐 李秀文 刘艺林 张振声 白明义 冯秉衡 周伯昆 史红星 吉新玉 叶蓉青 张德成 朱瑞龙。<div>前蹲或坐左起:司小林 王大敏(后面是郭世英)孙珉琪 孙经武 徐淑媛 王为寅 龚吉玲 陈明华(后面是简国材老师)熊璐 张晓民 章安智老师 凌启柏 汪瑞华老师(后面是韩光远)孟碧莲 阮华桂 王申 靳慧怡。</div>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8日,全体女同学在颐和园后山石桥上留影。</p><p class="ql-block">左起:司小林 王大敏 吉新玉 朱瑞龙 叶蓉青 靳慧怡(后面是孙珉琪)龚吉玲 章安智老师 徐淑媛 汪瑞华老师 孟碧莲 王申 熊璐 陈明华 张德成</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8日,身高在1.70米左右的男同学留影。</p><p class="ql-block">左起:李建智 郭世英 张鹤慈 李秀文 王宏仪 赵夔 吴立风 刘艺林 白明义 吴建时 王为寅 </p> <div>1961年3月8日,我们小组在颐和园石桥后山石桥上留影。</div>左起:史红星 张印华 周伯昆 王大敏 张晓民 靳慧怡 龚吉玲 1961年3月8日,自由组合的几个同学在颐和园的谐趣园留影。因肺部问题在家休养已有几个月的凌启柏同学也回到班集体,与大家一道活动。<br>左起: 史红星 吴建时 周伯昆 凌启柏 张振声 徐淑媛 吴立风 陈明华 熊璐 <div>1961年3月8日,几位自由组合的同学与老师一道游颐和园。那天天气的确不错,虽然只是3月初,但下午的阳光把颐和园烘得暖洋洋的。看,身体不很好的孟碧莲把外套都脱掉了。</div>左起:孟碧莲 王申 叶蓉青 吉新玉 朱瑞龙 章安智老师 司小林 简国材老师 周同乐 <div>1961年3月8日,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颐和园留影。</div>左起:张鹤慈 徐淑媛 郭世英 熊璐 张振声 陈明华 吴立风 <div>1961年3月8日,几位自由组合的同学在颐和园留影。</div>左起:张德成 孙珉琪 刘艺林 白明义 孙经武 1961年3月8日,另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在颐和园,左起: 李建智、刘煜奋、吴建时 王宏仪、凌启柏、阮华桂 <div>1961年6月于教学楼前面的广场</div>后排左起:张振声 周祖通 郭世英 张鹤慈 吴立风<div>前左起:熊璐 陈明华 徐淑媛</div> <div>1961年6月于教学楼前面的广场</div>后排左起: 周伯昆 史红星 刘艺林 郭增伟 张晓民<div>前蹲左起: 王大敏 孙珉琪 龚吉玲 靳慧怡</div> <div>1961年夏季于校园内宿舍区外</div>左起:吴立风 冯秉衡 陈明华 熊璐 徐淑媛 孟碧莲 <div>1961年夏季于校园内通往宿舍的路上</div>左起:张德成 孟碧莲 徐淑媛 陈明华 熊璐 何薇 <div>1961年夏季于学校的农园</div>左起:吴立风 吴建时 张晓民 赵夔 冯秉衡 李秀文 简国材老师 刘艺林 张振声 张鹤慈 孙经武 <div>1960年夏季于颐和园</div>左起:李秀文 史红星 郭增伟 阮华桂 凌启柏 马联成 张晓民 王宏仪 周同乐 刘煜奋 <div>1960年于颐和园的昆明湖</div>船上左起:刘煜奋 王宏仪 郭增伟 张晓民<div>扒着船的是史红星(或阮华桂)</div> 笑得多么灿烂!<div>1961年夏季在天安门广场,左起:靳慧怡 孟碧莲 王申 熊璐 张晓民 阮华桂</div> <div>1959年春季我们在北京友谊汽车公司学工,维修组的同学与工人师傅们在一起,听班组长安排工作。</div>站一排左起:工人1 工人2 刘艺林 郭世英(戴大盖帽)工人3 赵学富 周伯昆 张鹤慈 郭增伟 臧好谦 工人4(戴白色帽子)何婉言(只有一点轮廓)郑淑贤(侧脸)工人5 工人6 1961年高考后在校园劳动,非常生动的一刻!驴车上的女生:左起最高者熊 璐、叶蓉青;左起蹲坐者王 申、徐淑媛、王大敏、孙珉崎、龚吉玲、陈明华、靳慧怡。最右三位男生,左起,臧好谦、张振声、赵学富<div><br></div> 估计是1959年的校内劳动场面,大致可以分辨出最左准备抬筐的同学是何薇,筐后是司小林和简国材老师。 1961年高考后在农园劳动,抬筐走在前面的是张晓民,走在后面的是赵夔,回头看的同学是臧好谦。 <div>没错,这还是在颐和园的东门外,时间应该是1960年的夏季,高中二年下学期,凌启柏还未因病休学。</div>左起:吴建时 蔡恒胜 周同乐 阮华桂 史红星 凌启柏 李秀文 郭增伟 1960年夏季在颐和园的东门外,左起: 吴建时 史红星 李秀文 阮华桂 郭增伟 周同乐 <div>与前一张照片是同一地点和同一时间。</div>左起:李秀文 周同乐 郭增伟 1961年夏季,在学校教学楼前的广场,左起:刘艺林 赵夔 郭世英 时间应该是1960年夏季,地点不详,左起: 凌启柏 张晓民 刘煜奋 1961年夏季在天安门广场,左起:张晓民 阮华桂 蔡恒胜 1961年夏季在学校的大操场,左起: 阮华桂 吴立风 张晓民 张振声 1961年的夏季,在学校的大操场,左起:史红星 吴立风 蔡恒胜 张晓民 阮华桂 张振声 1961年夏季,地点不详,左起:张晓民 司小林 靳慧怡 1961年夏季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护栏边,左起: 张晓民 阮华桂 蔡恒胜 1961年夏季叶蓉青和王大敏在学校的少年湖畔。 1960年春季凌启柏和周伯昆在颐和园。 1961年夏季吴立风和李秀文在校园。 1961年夏季吴立风和李建智在校园。 1960年夏季郭增伟和李秀文在颐和园。 <p class="ql-block">1961年夏季吴立风和贾果老师在学校的大操场。</p> 1961年夏季蔡恒胜和阮华桂,地点不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摄于1961年7月1日,整好过去了60年,还很清晰,而记忆亦然。那天早上,晴间多云,我们高中六个毕业班,各自整理好队伍,按班次大小顺序,分别在学校的喷水池前拍摄毕业照。午休后,全体高三的学生集合,在大饭厅的后方分层排好,准备在毕业典礼上以歌声向全校师生致意和告别。我们在铜管乐队的伴奏下,以排山倒海的气势高唱《我们是高三的学生》和《走在最前方》两首歌。随后,初一的十多位小弟弟小妹妹面对着我们唱了一首送别的歌《再见了,大哥哥大姐姐》,许多同学随着歌声抹着眼泪。随后,文方副校长致辞,希望我们毕业生要“谦虚、谦虚、再谦虚。”</p><p class="ql-block">附1,《我们是高三的学生》歌词:</p><p class="ql-block">(主歌)我们是高三的学生,母校最大的儿女,我们将走向大学的课堂,祖国的工厂农庄。再见吧,亲爱的老师们,再见吧,亲爱的校长,我们绝对不会辜负你们的希望。</p><p class="ql-block">(副歌1)我们是前一辈的接班人,要把祖国建设得和苏联一样(当年我们唱的词,现在改词为:"要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刻苦学习,艰苦锻炼,在风里雨里成长。</p><p class="ql-block">(副歌2)海洋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爱沙漠也像爱海洋一样,只要是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理想。</p><p class="ql-block">(副歌3) 亲爱的党是我们的母亲,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太阳,只要是毛主席指引的方向,我们就展翅飞翔(当年我们唱的词,现在改为:“我们就勇敢地奔向前方”)。</p><p class="ql-block">(尾歌)我们是高三的学生,母校最大的儿女,我们将走向大学的课堂,祖国的工厂农庄。再见吧,亲爱的老师们,再见吧,亲爱的校长,我们绝对不会辜负你们的希望。</p><p class="ql-block">附2,《再见吧,大哥哥大姐姐》(何薇词曲)</p><p class="ql-block">(第一段)六月微风吹过圆明园,少年湖的荷花开放了,在这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分别的时刻。<br>(第二段)在这分别的时候,小弟弟我要把话来倾说,努力学习,好好劳动,听老师的话,等哥哥回来听喜报。<br>(第三段)大哥哥大姐姐相信我吧,从今后心胸更加开朗,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样样好,争取做个好队员。<br>(第四段)大哥哥大姐姐时刻不能忘,您们是圆明园的优质钢,政治挂帅,刻苦学习,忘我劳动,让母校传统永放光芒。<br>(尾声)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大哥哥大姐姐,再见吧,再见吧!<br></p> 我和张印华高中三年都是一个小组的,他个子比我高一点点,我的座位始终在他前面一排。高中毕业后,他保送到第四军医大学学习,很不幸由于医疗事故,1967年6月4日病逝于西安,那时他只有25岁呀!<div>这张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摄于1958年9月他来到我们班之前。那个时期正是中印关系的蜜月期,他和他母亲(郭庆兰,1916-2012)应邀在那年的春夏之交访问了印度,见到了他父亲柯棣华医生众多的亲戚,受到了尼赫鲁总理的接见。回国后恰逢印度的“独立日”,周总理到印度大使馆参加了庆祝活动,张印华也是受邀嘉宾之一,这张照片就是那一天拍摄于印度大使馆的。</div><div>与张印华朝夕相处的三年期间,他虽然很少讲自己的身世,但多少也聊到一些。有两件事让我至今不忘。一是他说起印华名字的由来,是聂荣臻司令员给起的,印华,代表中印友好,也表明他具有印度和中国双重血统。二是1958年访印前夕,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他和他的母亲。张印华说,走进周总理的会客厅很紧张,手足无措。周总理见状就对张印华说:哎,小伙子,你个子不高,怎么脚还挺大的?说着,周总理把一只脚放在椅子上翘起,说:印华,你把脚也放上来,咱们比一比,看谁的脚大?于是张印华把脚举起,与周总理的脚放在同一张椅子上翘起比大小。大家哈哈一笑,房间里充满了愉快的气氛。<br><div><br></div></div> 1961年8月7日,高三二班同学在颐和园知春亭开了最后一次班会,班主任简国材老师高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同学们分食用剩余的班费购买的西瓜,没有什么依依不舍的告别仪式,也没有拍摄一张临别照片,就这样平淡自然结束了班会。会后同学们自由组合泛舟,游船逐渐消失于昆明湖夜雾中,高三二班从此也在夜雾中隐去……<br>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班歌,由刘艺林同学深情演唱,在此感谢他激情四射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摄于1961年8月8日,我之所以将照片放在这个集子的最靠近后面的位置,不仅因为这是我收集到的中学时代最后的留影,更在于它是一种寓意。</p><p class="ql-block">前一天,我们高三二班从颐和园的暮色中隐去,第二天一早,我们几个仍留在学校的同学商量,去北京西北方向的妙峰山登山。说走就走,我和蔡恒胜、张晓明、阮华桂、王宏仪五人骑车上路。大约两个小时,就到达妙峰山底。此时发现比起妙峰山后面巍峨的金山,妙峰山不过是小弟弟,算不得高。于是我们决定,弃妙峰而改爬金山。我有一篇文章《我的八月八日》详尽写了那次的经历,在这里不再赘述。只是说一下结果,因雨雾过大,最终我们没有登顶,留下了一份遗憾。(照片就是在山路上撤回前的留影,上面:左起阮华桂、周伯昆和张晓民;下面:王宏仪、周伯昆、张晓民和阮华桂,蔡恒胜摄影。)</p><p class="ql-block">遗憾,人生有许许多多的遗憾,就以这个照片集而已,我就说了好几个遗憾。我收集到的几十张照片中,缺少了许多重要的场面,如没有教室中老师授课我们在底下听课的镜头、没有多姿多彩的文娱活动的镜头、没有在少年湖畔促膝谈心的镜头、虽然有几张在操场的合影,但没有大家在跑道上奋力拼搏,在篮球场上笑料百出抢球的留影,等等,等等,有太多、太多的遗憾。</p><p class="ql-block">但是正如夏日的遗憾一定会被秋风的温柔化解一样,回想我们的遗憾,也一定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变幻为淡淡的忧思,也一定会掠过所有的遗憾更好地善待他人和自己,不是吗?</p><p class="ql-block"><br></p> 我们班近50名同学,由于自然或者特殊的原因,到2022年的7月为止,已经减员了9位同学。他们是张印华、郭世英、李秀文、孟碧莲、陈明华、李建智、王宏仪、王申和马联成。但是我觉得他们还是在我身边,他们永在我们这个集体中,愿他们在天的另一方愉快安详。 全班同学的学号:1王申,2何薇,3龚吉玲,4靳慧怡,5张德成(高环),6叶蓉青,7吉新玉,8朱瑞龙,9陈明华,10司小林,11孟碧莲,12孙珉琪,13熊璐,14何婉言,15徐淑媛,16刘秀林(转6班),17郑淑贤,18王大敏,19吴立风,20刘煜奋,21史红星,22李建智,23张晓民,24阮华桂,25李秀文,26淳友福,27周伯昆,28吴建时,29凌启柏,30张鹤慈,31张振声,32冯秉衡,33马联成,34刘艺林,35王宏仪,36蔡恒胜,37章敏全,38周祖通,39赵夔,40郭增伟,41臧好谦,42郭世英,43周同乐,44郭光远,45白明义,46赵学富,47王为寅,48韩光远,49孙经武,50张印华。 <p class="ql-block"> 多余的话</p><p class="ql-block">这个以少年命名的小湖是我心中最美的湖,没有之一。为什么?因为尽管我从这里出走了一个多甲子,然而当我再回到这个湖畔,我依旧是少年!</p><p class="ql-block">鸣谢:谢谢为我提供高中二班老照片的老同学,特别要感谢吴立风同学那三年为我们拍摄了许多宝贵的照片、谢谢多年后徐淑媛同学送给我的几张原版照片和底片!感谢何薇同学创作并弹奏的钢琴曲《难忘母校一片深情》,将此曲作为这个“美篇”的背景音乐之一,与其它我选择的乐曲随机播放,让同学们在翻看相片的同时不感到枯燥,何乐不为?谢谢我们高中二班所有的同学,谢谢!</p>

左起

同学

老师

年月日

艺林

颐和园

我们

淑媛

张晓民

吴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