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走了,我只好自己来发钱粮

金玉满堂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母亲走了,我只好自己来发钱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李金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明天是三月初三,按照农村习俗,几乎家家都要发钱粮,祈福各路大神保佑阖家安康。我家也不例外。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们全家的钱粮,都由她亲自来发。而今母亲因病过世,这事从年前一直就这么放着。也不是我忘了,实在是我不堪回首陈年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所谓发钱粮,是昌潍大平原古已有之的一种分散的祭拜活动。每当逢年过节,烧纸燎香,拜祭天地鬼神,以祈求上苍或神灵保佑。母亲一直把这事看得很重,像初一、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腊月十五,雷打不动地“发钱粮”。具体的仪式很简单,就是在院子里摆张小方桌算是供桌,点上一炷香,小心翼翼地倒上酒水,摆上贡品(一般是鸡、鲤鱼、方肉、点心、苹果等,有时也放三碗水饺,西瓜和香蕉等等),然后双手合十,虔诚地磕几个头,一边烧几刀纸,一边口中念念有词,都是些祈祷保佑平安、发财、丰收之类的吉祥话,等火池内的纸烧完了、香燃尽了,再磕上几个头,整个仪式就算完成了。这时,桌子还要在屋外放一会儿,贡品则直接收拾进屋,分给孩子们享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母亲年纪大了,平常就腰酸腿痛,现在还要烧纸、下跪、磕头,至少半个多小时,每当想起这些,抱怨她的心情一扫而光。想想也真得难为她老人家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小时候,我村穷得名驰遐迩。当时流传着:寿光出了三大穷,周家庄子芦家营,李家屯是第一名。也许正因为穷,大家才都信这个,几乎家家户户都发钱粮,对说话、办事也很挺有讲究。特别是婚丧嫁娶更是讲究规矩,送什么东西、坐什么位置、说什么话、有什么礼节,绝对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可能会得罪人家,人家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那些日子,孩子们总是又喜又怕,喜的是可以分享到平常吃不到的好东西,怕的是这几天说话要特别在意,必须说吉利话,万一随口说错了话,屁股上少不得又要热乎一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记得有次我跟母亲说,不要再发什么钱粮了,屁事不顶,还太麻烦,再说,我们俩又不信,别操这份闲心了。再说,这个世上压根就没有什么鬼神,都是人类在自欺欺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上学多,看得很透,不能再信这个!母亲看我讲出这么一套,便不多和我理论,只淡淡地说,你知道啥?不信不要紧,可不要乱说,乱说会遭报应,不会有好结果。母亲这样说后,可能感觉说服力还不够强,就又再次讲起了那几个老掉牙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据说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大年三十家里包不起饺子,就在玉米面里放了一把白豆,然后熬了一锅粥。这小孩试着很好喝,就不停地要,口里还不停地喊“年年(老家称粥为黏住,从小孩口中发音来就成了年年)好,我还喝”。这样一喊,想不到日子竟然慢慢好起来了,穷气好像让孩子的吉利话给赶跑了。村里有个富人很惊奇以前的穷鬼竟然这么快就变富了,就过来取经,穷人很实在,就一五一十地都讲了出来。再到大年三十,富人也比着葫芦画瓢,也在玉米面里放把白豆,熬成一锅粥,反复嘱咐自家孩子喝粥的时候应该如何如何。可人算不如天算,富人家的孩子粥一入口,就把碗扔开,叫嚷起来:“年年不好,年年不好”。不曾想,孩子的叫嚷真得就把富人家的财富给叫跑了,他家的日子果真一年不如一年,慢慢地穷下来了。接着她又讲起那个我耳朵都要听得起了茧的笨嘴媳妇的故事。刚进门那年的初一,新媳妇下水饺,饺子破了一些,媳妇大声说:“哎呀,都破了。”公公婆婆一听,很生气。丈夫赶紧教她,“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哪有大年初一就破了破了的,多不喜兴。记住了?”媳妇忙说,“记住了。”很快又到大年初一,新媳妇又下饺子,饺子一个也没破,媳妇大声说:“哎呀,今年一个也没挣。”公公婆婆这一听,气不打一处来,逼着儿子将媳妇休了。还有说一对新郎新娘刚拜完天地、送入洞房,一只夜猫子(猫头鹰)就飞进洞房,落在梁头上,不停地叫着,人们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就催着新娘子说话。只见新娘不慌不忙、面带微笑、不假思索大声说道:“神猫梁头落,原是报喜客,不出一两年,新郎状元做。”话刚说完,夜猫子就飞走了。一年以后,新郎真的考上了状元。这些今天看来都是笑话,可对当时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遇到什么喜兴的场合,轻易不会说那些令人败兴的话。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一直不发钱粮,总觉着有老母亲管着。妻子也一样,也不懂,也不会,关键是我俩都不信。有时候,言谈举止中偶尔还流露出对母亲发钱粮的不满,认为又花钱又浪费时间和精力。有时我自己回到老家,委婉地劝说母亲。母亲不满地说,“他妈还不信?我还不是为你们好,我不发钱粮,你们能那么顺?操了心,还不知足。不信不要紧,不要乱说。”从此,我也就不再言语。母亲也好像和我没说过一样,照样发她的钱粮,只是尽量趁我们不在家的时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岁月不饶人。后来,母亲白头如霜,背也微驼,可她发钱粮的次数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慢慢地增加了。说实话,母亲特别聪明,脑子也很好使, 她不但会发钱粮,还会给人家小孩带锁子、祭车、祭楼什么的。所用的元宝什么的,也都是她自己来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后来,随着母亲日益年迈,出进不那么方便,我有时特别反感她从事这些事,经常在她耳旁说些不中听的话。现在想来,当时的确很不该。即使自己不信,也并不因为多读了几年书,就把发钱粮当成迷信或愚昧。要知道,每种行为都有其产生的土壤,也许母亲是真信,也许只是母亲的一种寄托。不是吗?正月初六、初八、十六、十八,不单穷乡僻壤如此,每每大企业或门头开业也常选所谓的“黄道吉日”,难道他们就真的认为风和日丽就一定会带来鸿运?趋吉避凶,祈求好的未来,本来就是人的一种正常心态,在那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短缺经济时代,他们无力改变现状,能做的也许就是存在内心的愿想以及通过某种仪式将这种念想正式表达出来吧。这样不论顺逆,他们的内心总能寻得一种平衡,一种静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想到此,我泪湿了眼眶,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人活着不曾珍惜,失去了,方知萱堂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不能再多说什么了,以后到了发钱粮的日子,不能依赖他人,自己就琢磨着传承下去吧。不为别的,只为祭奠天堂里的母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