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军地两用人才

巴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天下第一军的三师九团,荣立集体二等功!这在和平年代没有执行特殊任务(如抗灾抢险)的情况下,是极其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因有幸独立完成九团立功材料的收集撰写工作,也荣立了个人三等功。还和上级机关的同志一道调研合作,发表了报告文学《军地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师九团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发源地和先行者。军委为他们记集体二等功,就是表彰他们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中的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邓小平提出军队要忍耐,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要求之后,部队如何忍耐,怎样服从?成为摆在军队各级领导面前的重大问题。是有所作所为,还是被动应付?是创新发展,还是墨守成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闻名天下的第一军,再次走在了全军的前列。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从一军三师起步,迅速在一军所属部队普遍展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军党委深刻领会贯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实际行动,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由之路,也是和平时期军队建设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很快得到了军区、军委的肯定和支持。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亲赴一军三师驻地召开现场会,大力在全军推广一军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军二师w团,与三师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早在抗美援朝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撤编,少部分有着光荣传统和历史荣誉的部队,合并到了第一军。三师和w团(均属原三军部队)就在入朝作战之前来到了天下第一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w团是一支历史悠久、传统辉煌的部队。抗战之前,由红军骨干组建于太行山边缘的河北平原,不久入编以贺龙为师长的八路军120师特务团,史称“贺龙特务团”。曾配合晋绥一分区,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冠“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和先进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以实际行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同样摆在了w团每个官兵面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作为新形势下部队建设中的新生事物,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部队内部引起了激烈争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认为,部队培养两用人才,是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具体行动,应当积极推广;有人认为,军队应以“军”为主,培养两用人才是不务正业;也有人认为,国家处于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解放军作为“大学校”,抓住机遇期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应是份内之事;还有人认为,当下军队处于忍耐的特殊时期,已经是自顾不暇,哪有精力和经费为地方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训处冯处长,曾经一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一次军里召开的会议上,他形容某些干部在培养两用人才工作上,象“手扶拖拉机”一样——声音大,马力小,口号响,行动慢。有位领导对他的这番话非常烦感,当面批评他:身为作训处长,不集中精力抓战备训练,却热衷于培养什么两用人才。形容他是“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一时间成为上下议论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的w团,党委没有急着开会统一思想。他们在商量之后,带着大部分党委成员直奔三师“娘家”“取经”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疑虑在参观的现场被打消,问号在与官兵的座谈中被拉直,认识在回返的车中被统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在三师部队看到,领导机关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认识明确,思想统一,工作扎实;官兵们被激发出来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参与学习培训的积极性、自觉性空前高涨;军营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积极向上的生动局面;战备训练、培养人才工作协同并进,不但培养出大批人才,而且训练成绩不断刷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冯处长始终坚信,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方向不会错。他不为领导的批评所动,坚持积极与主管培养两用人才的政治机关合作,大胆提出了“军地一体化训练”的路子,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推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一体化训练”,就是把培养两用人才纳入战备训练中来,在计划、时间、场地等诸多方面与战备训练同步实施,既把培养两用人才纳入了正常轨道,又较好地化解了培养人才与战备训练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践再次证明毛主席说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要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和矛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余秋里主任主持召开全军现场会之后,一个席卷全军的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全面铺开。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班、文化补习班、军营大专班、兴趣爱好班等,如雨后春笋,在军营到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千上万的专家、老师被请进了军营,摩托车、手扶拖拉机、地方大卡车也开进了营区。广大官兵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能量,加班加点地学习各种技能和本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驻地偏僻的w团,真正把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纳入“一体化训练”以后,遇到的问题比他们去“娘家”取经统一思想复杂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培养人才的经费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师资资源哪里找?所需教学资料、工具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次,培养人才的课目内容怎样选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司、政、后机关如何分工负责?基层营、连单位怎样组织实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党委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最后确定:充分发挥团队自身优势,群策群力想办法;充分发挥军民共建潜力,内外结合找路子;充分发挥官兵个人聪明才智,能者为师,才者育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思路一打开,问题就走开。在党委的正确引导下,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与战备训练融为一体,以我为主,内外联动,迅速且有序地推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展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到1990年的5年间,仅w团就培养出各种能工巧匠360多名,官兵个人拿到的各种专业证书1000多本,函授、自学考试的本科、大专和高、初中毕业证书170多个。如果以此比例放大全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在国家改革开放急需人才的关键时期,忍辱负重,砥砺前行,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成为经济建设中不可多得的一支生力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距w团很近师里开办的全军第一所军营大专班,与南京大学签定协议,得到师资和教学资料保障。选拔五十多名优秀干部,经过严格文化考试和思想政治审核,离岗离职集中上学两年。全部拿到了南京大学哲学系正规的大专毕生证书。后来,这五十多名干部,都成了部队建设中的骨干力量。近十位同学还当上了将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得不说,我军许多高级将领的学历文凭,都是在那个年代被逼出来的!时任一军军长,后至成都军区司令、总后勤部长,再致总参谋长的傅全有上将,曾经讲到这段经历时说: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逼着我这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军长,一下子变成了大专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