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山刘巧遇舞龙灯</p><p class="ql-block">贵池傩乡正月舞龙灯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绵延不绝。正月十五之前许多村里会舞龙灯,元宵节当天,在青山庙会上,龙灯旋舞更为这一傩乡“狂欢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太和章的龙灯,已连续两年元宵节受邀舞进池城。</p><p class="ql-block">(2013年)正月初六晚上九点多,邱村柯的演出结束了,我和陆导决定暂不回城,继续往刘街山里赶,我知道刘村大社初六晚上轮到南山刘演出傩戏。因为刘村是几个村共一堂面具,各个村轮值的日子是早就定好了的。南山刘是个大村子,分上村、下村两个自然村,原先的总会首是刘臣瑜,因其年老多病,已将会首之位让给他人,只做做傩事总顾问,不具体参与傩事活动了(刘老已去世多年,2017年唐茂华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老是第一批与姚家伟一起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池州傩戏”) 代表性传承人的,我们交往多年,彼此很熟,多年前,省文化厅非遗处编辑出版《安徽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谱》一书,我曾应约为他们二位采写文稿,去年年底刘老生病住院,我去看望时,他还挂念着村中祠堂正在进行的门坊复建事宜。我们都很期待今年(2013年)正月里村里的傩戏能在修复了门坊的祠堂里开演。</p><p class="ql-block">当我和陆宇清先生赶到村头时,不远处一户人家院落里的锣鼓、鞭炮声,还有夜色中闪烁的灯光吸引了我们——“看,有舞龙的!”我和陆导几乎同时惊喜地喊出来!我们赶紧小跑过去,这支龙灯已从一户人家的楼房院落里走出,在公路边欢舞了一阵,然后穿过南山刘村的小巷子往原刘街乡政府方向逶迤而去……由于这班“龙”灯很长,龙身扎得很像,“灯”又舞得非常好,我和陆导紧紧跟着队伍,边看边拍照片,一刻也舍不得落下。就一直跟随着过了村头的一座桥,到了一个叫作“鸭嘴湾”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就在马路边,过去很穷,因地势较矮,站在路上看那些老旧房屋,就更显得特别低矮,而今村中大半都是楼房,宽敞漂亮,不亚于城里的别墅。龙灯来到哪家,哪家早就准备了丰盛的供品和红包,鞭炮、烟花更是放得特响特亮,龙灯也舞得特有劲!陆导拍着拍着,一个老式相机突然坏了,而我带的索尼数码相机早在邱村柯时就没有电了,只好用手机凑合着拍。到后来,由于要跑动着拍摄,陆导只好将大摄影包交给我看护着,他跑到龙灯队伍跟前抢拍,而我背着摄影包站在高且远处,只看到龙灯朦胧、隐约的身形,却也观赏到另一番景象……听村民介绍说这是郑村的龙灯,是板龙,因每段形似栀子花,又叫“栀子花”灯。我们在城里看舞龙,终究不如在乡村,那气势、那氛围、那喜庆热闹劲,真无法用语言形容……</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已是夜里十一点多,龙灯还在村中欢舞,我们因惦记着要看南山刘的傩戏演出,只好掉转头去南山刘祠堂,陆导观灯似乎意犹未尽,但也只能割舍了。 没想到,当我们气喘吁吁赶到村中祠堂时,上半夜的傩戏演出已经结束,祠堂里只留下两个村民在值守,一个中年人坐在凳子上,慢腾腾地敲击着铜锣……有人告诉我们说,演傩戏的人全都去村民家吃腰台了。我们来到祠堂门前的院子里,只见满地厚厚的“红地毯”,空气中依然弥漫着刺鼻的烟硝味……修复好的门坊(天一门)显然给村民一种既肃穆又新鲜的感觉,多放些烟花、鞭炮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吃腰台”虽然也是一种傩俗,但我们来晚了,没看到之前的演出,若一来就去“吃腰台”现场,碰到熟人自然会受邀参加,毕竟不大好意思,就不想去打扰他们,于是,我们随便拍了点照片,就悄悄地离开南山刘,回到城里,早已是后半夜了。</p><p class="ql-block">尽管这次没有看到南山刘的傩戏演出(好在我和陆导以前都曾多次看过刘村的傩戏,对村中傩事全过程都做了记录),但这次竟在途中巧遇一班独特、好看的龙灯,如梦似幻,感受了另一种热烈、祥和的气氛,拍到许多精彩的舞龙图片,也算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檀新建写于2013年正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