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石寺镇中心小学 吴建良</p> <p class="ql-block">卷首语: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才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p><p class="ql-block"> 寒假,学校开展“读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深受启发。《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p><p class="ql-block">一、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p><p class="ql-block"> 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与学生一起过生日,为学生送上生日礼物--书籍、笔记本、贺卡;学生王慧病了需要住院,李老师背着她爬陡坡,累得直喘粗气;李老师还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李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人了成功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有个女生叫段嘉琪,父母皆为聋哑人,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很少和父母交流,她自卑、内向,不爱说话,很少和人交流。我没因她家庭残缺而歧视他、抛弃她,我多次与她谈心,努力寻找和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抓住她学习进步表扬了她,使她心灵上得到补偿,用温暖让她重新感受到了爱。爱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化和启迪作用,她在学习及各方面有了可喜的成绩。她说:“老师请您放心,我一定不辜负您和家长的希望,好好学习,争取更优异成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学生的心。</p><p class="ql-block"> 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把我们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教育是门艺术。</p><p class="ql-block"> 爱是教育的灵魂,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李镇西老师辩证思想诠释了有些教师对“爱心”的误解,他们认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而李老师则认为,教育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李老师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 </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从教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吴建良,中小学一级教师,现任职于石寺镇中心小学。从教30余年来,兢兢业业,勤奋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县模范,镇教学能手,深受学生、家长好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