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蜗牛梦》与《墨海拾贝》同时隆重推出

潘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华文作家、学者潘华先生新作《蜗牛梦》与《墨海拾贝》同时问世</strong></h1> 经作者精心写作和责任编辑的倾力统排下,小说集《蜗牛梦》和散文集《墨海拾贝》于近日隆重推出。<br> 在作者扎实的交叉学科知识以及坚实的文学写作功底基础上,该二本新作不仅具有浓厚的故事性,而且新作的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具吸引力,其中《墨海拾贝》第一辑特别收录了作者在“吃喝玩乐在澳洲系列散文”的全部21篇作品,更赋予该著作具有强烈的知识性、阅读性和收藏性,在此,热忱地向各位朋友和读者推荐。<br><br><br> <h1><b> 蜗牛梦</b><br><b><br>作者:潘华<br>责任编辑:施蓓芬<br>序言:韦敏<br>后记:陶罐(潘维维)<br>排版设计:Molei<br>印刷:Molei Pty Ltd<br></b><b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内容简介</b></h1><br> 本书收集了作者的四部小说——《蜗牛梦》《大傻的故事》《天鹅梦》和《艳遇》,描述了四个背景和场合非常不同的故事,内容生动曲折,人物刻画细腻真实。作者在小说的完成度上,把握得很到位。无论是《蜗牛梦》中以第一人称倒叙追忆,还是《大傻的故事》,这种以上帝视角的直接讲述,或是《天鹅梦》的平行叙事,又或是《艳遇》的悬念推理,每段故事都极具场景感和画面感,每个人物也都极具个性特点,由此串起来的矛盾冲突,或悲或喜,细节真实而精致,包袱抖得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欲罢不能。<br> 这几部小说的主人公,有“非主流范畴”、总跟警察冤家路窄纠缠不清、却又总能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大傻”;有举债出国、凭商务签证在澳洲打着黑工、进退两难的朱红;有事业小成、渴望艳遇的孤家寡人老张;也有情深意重、鸳梦难圆的异国情侣……。我们在新移民群体中遇到的各式人等,在这几部小说中都精彩地呈现了出来,其中特别让人回味的是《蜗牛梦》。作者以第一人称的笔触,婉婉道来了一位名叫“保罗”的中国学者与法国女孩“阿米娜”因“蜗牛”而邂逅结缘的爱与哀愁,情节感人。<br> 作者通过这些五彩斑斓的文字,把读者引入一个绚丽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百花园。<br><br><br><br> <div align="center"><h1><b>序</b></h1><h1><b>韦 敏</b></h1></div><br> 潘华先生是我的新朋友,我们结识于2019年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节。在那次活动中,潘先生作为澳大利亚华人作家协会的主席参与并和其他文友共同组织了这次活动。他在待人接物上的儒雅谦恭、会务事项中的周到得体,还有那乡音不改的沪式普通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文人之间的一见如故,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几个月后,我和儿子韦斯理共同创作的描述澳洲历史的小说《蓝花楹》在全澳进行新书推介暨读者见面会,有幸在墨尔本站得到了潘先生的鼎力支持,再次感受到了他真诚的提携。在他的引荐下,“新金山图书馆”的创始人孙浩良先生提供了会议场地,与各界华人华侨朋友们欢聚一堂,把一场读书会办得既充满人气、又富于文气。经过这两次活动的密切交流,我一方面敬潘华为前辈先生,另一方面也视他为难得的文友加兄长。得潘兄赏识,每当他有新作完成,就会把文稿发给我——笔墨交情,深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谊。<br> 生活中的潘华兄,传统而有些拘谨,说起话来似乎永远都是那种缓慢、平和的语气语调,遇事不愠不怒、波澜不惊,就是名副其实的一派长者的样子。而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栩栩如生地叙述和描绘着澳洲的各种奇闻轶事,让我叹为观止。他带领大家逛酒吧、游赌场、浪海滩、泡温泉、逛雨林、钻山洞、览瀑布、集澳宝……如果单看这些文章,简直感觉作者就是一位乐山好水、活力四射的网红博主,赏玩物华天宝,书写人杰地灵。今年年初,大家都因新冠疫情困守家中,其间,潘兄不辍笔耕完成《吃喝玩乐在澳洲》系列散文,让我们足不出户地体验了一把虚拟的澳洲行,仿若亲临其境地走遍了澳洲的山川大地,沿途还将各种人文典故收入囊中,不知不觉就成了个澳洲通。<br> 欣闻潘兄新书《蜗牛梦》即将付梓,恭贺之时受邀为先生作序;虽惴惴然担忧自己火候不够,但自视我们有着在海外用母语创作的志趣爱好,也还算懂得潘先生的;于是,恭敬地从命。<br> 打开中短篇小说集《蜗牛梦》的电子文件稿、逐篇研读时发现,这个躲在万千文字之中的潘华,再次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惊喜……。<br>如果说潘兄的散文系列得益于他在澳洲几十年的生活积累、还有迹可循的话。那么,再看他的小说作品,我的讶异就又上了一个档次。印象中不苟言笑、少言寡语的潘先生,在写故事的时候能制造出那么多有趣的笑点、滑稽的误会和缠绵的遗憾出来,实在是真人不露相呢。<br>拜读了潘先生的四部小说——《蜗牛梦》《大傻的故事》《天鹅梦》和《艳遇》,就像是看了四部小电影。在小说的完成度上,潘先生把握得很到位,无论是《蜗牛梦》中以第一人称倒叙追忆,还是《大傻的故事》这种以上帝视角的直接讲述,亦或是《天鹅梦》的平行叙事,又或是《艳遇》的悬念推理,每段故事都极具场景感和画面感,每个人物也都极具个性特点,由此串起来的矛盾冲突,或悲或喜,细节真实而精致,包袱抖得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欲罢不能。这四部小说,如果遇到了投缘的导演或者制片人,拿来拍出几部类似《泰囧》《唐人街判案》或《甜蜜蜜》般的反映海外华人都市生活的电影,绝对是“有料”好看的好本子。这几部小说的主人公,有“非主流范畴”、总跟警察冤家路窄纠缠不清、却又总能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大傻”;有举债出国、凭商务签证在澳洲打着黑工、进退两难的朱红;有事业小成、渴望艳遇的孤家寡人老张,也有情深意重、鸳梦难圆的异国情侣……,我们在新移民群体中遇到的各式人等,在这几部小说中都精彩地呈现了出来,而他们人生故事背后的那些背景板,不仅有着海外生活的日常,也有“雨夜召妓”“错报命案”“法庭斗智”“家暴风波”这一类并不常见、但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异国奇闻。<br> 潘兄新著中,特别让人回味的是作品《蜗牛梦》。文中,潘兄以第一人称的笔触,婉婉道来了一位名叫“保罗”的中国学者与法国女孩“阿米娜”因“蜗牛”而邂逅结缘的爱与哀愁。他们因一道法菜“蜗牛肉”相遇,在通往“蜗牛苑”的葡萄之路上定情,后来又在蜗牛苑中擦肩而过,留下了一段挥之不去的“蜗牛梦”。在我看来,潘兄这部作品中的“蜗牛”,其实是有多重寓意的,它既是串起爱情的引线,又是升华爱情的载体;同时还是爱情象征的吉祥物,最后也是情断情殇的寄托——蜗牛的一生都背负着厚重的壳,而保罗对阿米娜的思念与牵挂,何尝又不是如同那切入肌肤深处的厚厚的壳一般,跟随着保罗于人生行走的每一步?不是老移民,编不出这样有着深厚生活沉淀的故事;不是一位生活中有故事、心里头有心事的老手,道不来这样一份轻薄社会中的丰厚情感。<br> 所以,我要特别感谢潘华先生,让我有机会以作序之名、先睹其大作为快;让我得以通过这些五彩斑斓的文字,重新认识先生、并抛砖引玉地将我的阅读心得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们。<br>记得曾经有位朋友在祝语中这样写道:“愿你成为永远执着、永远浪漫、永远真诚、永远清澈的存在”,在潘华先生的这几部文学作品中,我读到了打上这四个“永远”的烙印的存在感。<br><br>2020年8月15日<br>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br><br><br> <h1 align="center"><b>后记</b></h1><h1 align="center"><b>陶罐(潘维维)</b></h1><h3><br></h3><h3> 《红楼梦》最早的书名是《石头记》。传说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丢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经过,对其施法化为通灵宝玉,和一个生命同时降落人间,那就是贾宝玉。最后,石头返回大荒山,上面刻满了字。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记录的是谈情说爱,风花雪月,痴男愁女之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h3><h3> 按这个思路,潘华先生的《蜗牛梦》原名应该是《手掌记》:保罗与阿米娜的情事早就记录在保罗的手掌上,王半仙两次看相向保罗道破天机。第一次警告他命中节外生枝,第二次断定阿米娜万里寻郎。</h3><h3> 清朝乾隆年间程伟元把《石头记》改名为《红楼梦》,来源于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秦可卿诱宝玉到她卧房,房中细细甜香和幽艳陈设令宝玉眼涩骨软。可卿让宝玉在她床上睡下。宝玉恍惚中到了一个莺歌燕舞,飞花逝水的奇境,遇袅娜仙姑,听《金陵十二钗》仙曲,看十二钗画像点评。宝玉见一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旁一副对联:</h3><h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h3><h3>意思是把假的当真的,真的也就假了,把无的当有的,有的也就无了。太虚幻境是假,是无,红楼一梦。可是金陵十二钗是真,是有,是宝玉的情,人生一场。</h3><h3> 阿米娜来自蜗牛之乡,蜗牛乃保罗多年的梦中佳肴。阿米娜在保罗到利城之前心里就有不平静的预感和期待。难道不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在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会?杜丽娘追恋梦中郎感动了苍天,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皮埃尔陨石般的降落让保罗的时间停止:“我在梦中向往着灿烂的未来,可是这个梦是如此的短,破得这么快,碎得这么彻底。”《天鹅梦》里的朱红毅然做出回国的决定,天鹅的见证成为留在远方的梦。</h3><h3> 正如红楼梦曲《枉凝眉》唱到:“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h3><h3> 痛是真,酒还热,人何在?镜中花,水中月,是真是假?是有是无?</h3><h3> 潘华先生的小说除了内容梦幻旖旎,写作风格也一向是真真假假,情情忆忆。书中的地理、风土人情、美酒和佳肴都是先生在法国工作六年期间的真实经历,代表着先生的品味,是私人收藏的珍宝。</h3><h3> 先生在1980年来到法国中部的里摩日,作为1949年以后来访的第一位中国人,轰动了这个几万人口的小城。为人质朴、才华横溢的先生在里摩日医院里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与指导教授和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结识了众多好客的法国朋友。故事中很多人物都是借用他们的名字,比如阿拉利克夫妇,佘农,亨利,甚至皮埃尔。</h3><h3> 法国人喜欢彬彬尔雅的先生,经常邀请他出席各种晚宴,舞会,去乡村别墅度假。里摩日地处法国中部山区,满山古老的栗子树林,山下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的农场。蜗牛苑确实是一个朋友经营的蜗牛养殖场,为贵宾拍照留念签字是那里的传统。</h3><h3> 我猜测长城餐馆的原型是先生居住过的另一座城市中当时唯一的一家中餐馆,真名叫四川餐馆。先生张冠李戴地把一位朋友的柬埔寨移民背景戴到小说中长城餐馆老板头上。至于王半仙,很可能是先生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一位姓王的同事,据说这位牛人精通八国语言,称号“八国联军”。</h3><h3> 文中涉及的经典家常美食都是先生的精选,让我们口水和心跳齐飞。</h3><h3> • 始于清代的“咕咾肉”</h3><h3> 刚入口甜酸酥脆,那种保罗和阿米娜在初次相识的感觉—神奇、意外、震撼,不知道接下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于是轻轻咬一下,满口鲜嫩多汁。再嚼一嚼,任何抵挡彻底失败。这不是友情的演变,不是青梅竹马,而是杨贵妃和唐太宗一见钟情的那种。</h3><h3> • 号称上海第一菜的“水晶虾仁”</h3><h3> 一位擅长上海菜的朋友悄悄告诉我做水晶虾仁的秘诀的是把虾仁中的水充分吸干,纸和布都不行,一定要用干毛巾。如果嫌自家烹饪麻烦,就去先生点赞的上海福州路“杏花楼”。</h3><h3>上席后,不能着急吃这道珍馐,要先赏,好似在听泉坡。粒粒饱满,晶莹剔透,赛如明珠,奇香四溢。保罗和阿米娜爱撒听泉坡的抒写几乎是圣洁的,犹如在伊甸园半裸的亚当夏娃,不用任何配料。现在可以闭上眼睛:脆、嫩、爽、滑、鲜。刻骨铭心,终生难忘。</h3><h3> • 黄油蜗牛的配菜 “土豆胡萝卜”</h3><h3> 冬天斋月的菜谱,恋人分别的日子,素而淡,食后却能充实。一半在日内瓦,一半在巴黎。情感的冬眠耐心地孕育着希望的春天。没有斋戒的清苦,哪有解禁后的潇洒?</h3><h3> 遗憾的是距离总是阴差阳错、断裂轻率的润土。宝玉去西海遭劫持,下落不明,脆弱的黛玉未能等到他归来。独自在墨尔本打工的朱红要面对木村的诱惑。</h3><h3> 皮埃尔的入场永远是个谜,但如果阿米娜父亲不离世,裂缝是否能得到解释,阿米娜回到保罗身边?即便如此,保罗总是要回国的,八十年代的单位会如何看待异国女子?</h3><h3> • 第戎地区特产“芥末酱”</h3><h3> 当保罗意外撞见和皮埃尔在一起的阿米娜,当电话里传出不该接听的人的声音,当另一半在不该的时间出现在不该的地方,发疯、崩溃、痛苦和复仇之心,就像吞了一坛地道的陈年第戎芥末酱,火辣呛鼻,麻喉烫舌。迷茫奔涌的心驱之不散。</h3><h3>不用去法国品蜗牛,不用两地分居,不用与警察周旋,读了先生的故事,谁不能找到自己的某段生活,想起某个熟悉的场景,回忆起某个梦?</h3><h3> 情事,人事,乡事,匪事,时真时假,时有时无。不用在石头上找,不用在手掌上读,苏轼长叹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皆在先生笔墨间。</h3><h1></h1><h3><br></h3><h1><b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墨海拾贝</b></h1><br>作者:潘华<br>责任编辑:施蓓芬<br>序言:陶罐(潘维维)<br>后记:墨 •民鸣(唐飞鸣)<br>排版设计:Molei<br>印刷:Molei Pty Ltd<br><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内容简介</b></h1><div><br></div><div> 由居住地“墨尔本”和出生地“上海”二词各取一字为“墨海”,持笔杆游刃在笔墨的海洋中,讨巧以《墨海拾贝》名集。</div> 《墨海拾贝》精选了作者1990至2020年创作的71篇散文。第一辑“澳洲逐梦”收录“吃喝玩乐在澳洲”系列散文21篇,曾发表在网红创作平台《美篇》,口碑火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铁粉和热搜。第二辑“影踪杂谈”汇集23篇关于法国、中国港澳台等地的游记,展现作者对风土人情别具一格的敏锐视角。第三辑“夜灯心语”的27篇散文记录了作者点点滴滴的生活领悟,深挚的情意感人肺腑。作者将他那种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情趣诉诸在《墨海拾贝》中。<br> 作者擅于将丰富的感情融入到朴素的词句中,叙不完,说不尽的情,如玉杯一般雕琢工细,温和润滑。<br> 细味全书,作者的散文俱臻妙境,其中的风趣、博学和细腻更是表现了作者为人、修养和热爱生活的逼真写照。读每一篇行文都如对挚友,如饮芳醇,如拾瑶贝。<br> <h1 align="center"><b>序</b><br><b>陶罐(潘维维)</b><br></h1><h1><br></h1><h3> 潘华先生是位学者,毕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开发工作,他同时又是一个作家,在文学创作领域辛勤耕耘近20年,是合璧中西文化精髓的佼佼者。江南水乡孕育了他的温文尔雅,法国工作和生活经历塑造了绅士气质,定居墨尔本三十载成就了真诚稳重。在他眼里,地大物博、动物众多的澳洲,像法国一样高雅浪漫,像中国一样历史悠久。先生将他拾到的天南海北五颜六色的人生钰贝收录成书。从“墨尔本”和“上海”二词各取一字为“墨海”,持笔杆游刃在笔墨的海洋中,讨巧以《墨海拾贝》名集。</h3><h3> 先生虽是学者和作家,但谈吃喝更像个美食家,谈玩乐像旅游家,谈同事时幽默调侃,谈外孙时是慈祥的姥爷。当你喝咖啡没味,吃牛排不香,嫌海边单调,烦家人无聊,你可以在一个清闲的午后欣赏这本味蕾上的澳洲,BBC的澳洲动物世界,米其林指南,百乐生活的全书。</h3><h3> 《墨海拾贝》精选了先生1990至2020年创作的71篇散文。第一辑“澳洲逐梦”收录“吃喝玩乐在澳洲”系列散文21篇,曾发表在网红创作平台《美篇》,口碑火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铁粉和热搜。第二辑“影踪杂谈”汇集23篇关于法国、中国港澳台等地的游记,展现先生对风土人情别具一格的敏锐视角。第三辑“夜灯心语”的27篇散文记录了先生点点滴滴的生活领悟,深挚的情意感人肺腑。先生将他那种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情趣诉诸在《墨海拾贝》中。不需要徐志摩的柔美意象,不需要冰心的委婉飘逸,先生以其轻松、五彩和真挚的风格征服你。</h3><h3>潘华先生走过的地方,我大都去过,可惜只有淡薄的印象。而先生笔下的环澳1号公路风情独钟,万里旅程如行云流水。风晨雨夕,在海天渺茫的苍穹下,让先生与你一起细闻乌鲁鲁红土地的味道,倾听悉尼港鲸鱼的水底恋歌。</h3><h3> 累了?澳大利亚长达5万公里的海岸线有1万多个海滩。你喜欢昆州白天堂海沙的细还是塔斯马尼亚酒杯湾的醉?先生邀请你冬尝滑雪这款白色的鸦片,夏去西澳椰子岛咀嚼风筝冲浪那蓝色的可卡因。也可沉浸在欲醉欲仙的维州赫本温泉,听先生讲骊山温泉华清池的历史。</h3><h3> 饿了?500克牛眼肉排的嫩、鲍鱼刺身的鲜,让先生给你描绘味蕾的巅峰体验。皇帝蟹吃什么长大的?当然是……龙虾。想长生不老的慈禧和一百年后大洋彼岸的艾森豪威尔总统有什么共同食好?一定是……生蚝。想念家乡的你别忘了点盘水煮鳄鱼,负鼠血粉丝汤,烤鸸鹋串,还有袋鼠火锅。</h3><h3> 渴了?何不去珍藏800瓶威士忌的悉尼巴克斯特酒吧来一杯“生命之水”、“液态的阳光”。在夜幕下去墨尔本尤里卡大厦88层,那里挤满帅哥靓女摇摆的身躯,嘈杂嬉笑伴随着萨克斯旋律,你手握淳朴的澳洲黑啤,一边将360度的墨尔本尽收眼底,一边如饥似渴地听先生讲美丽的传奇。</h3><h3> 创世时,造物主乘彩虹降落在澳洲辽阔的土地,顿时发出万丈耀眼的五彩光芒,瑰丽的澳宝由此诞生。一块澳宝上,你是否能像先生一样看到“红宝石的炽烈,紫水晶的雍贵,祖母绿的清澈”?要不要让先生带你去有澳宝之都之称的奇妙小镇库柏佩迪,住在罕为人知的地下城?</h3><h3> 至于近代的事,你听说过克萝伊的故事吗?那位名扬四海、引多少男士竞折腰的美女,美国自由女神像的原型。先生告诉你她的裸像就在墨尔本杨和杰克森酒吧的墙上挂着。</h3><h3> 来点严肃的?让先生追寻源头,替你探索史前移民的踪迹,揭开这片南方大陆神秘的面纱。研究发现,澳土著人体形有巨大差异,住在西海岸的极端粗壮,而东海岸的偏细瘦。学者认为他们也是移民:前者可能在五六万年前来自非洲,在亚洲中转后入境,而后者的老家竟然可能是中国广西柳江。甚至被认为澳洲特有的丁狗,其实也是移民过来的:它们在几千年前跟随南岛人(福建、台湾、南太平洋岛屿)来访后定居。</h3><h3> 先生的渊博学识让你应接不暇:1892年维州巴拉瑞特市举行了一场著名的球赛,华人矿工队对菜农队,是哪个运动项目?堪培拉在土著人语言里是什么意思?你肯定久仰南澳芭萝莎的奔富酒庄,但你知道那里的红白比例是多少?冲泡咖啡的热水、倒咖啡于杯中、咖啡入口时的理想温度分别是多少度?</h3><h3> 有没有实用的?先生建议你去超市采购,竖起耳朵听好了,在墨尔本国际葡萄酒大赛中击败1100瓶竞争者荣获双金奖,被品酒师誉为“接近完美”的一款赤霞珠红酒,售价在7刀左右,在超市就能找到。</h3><h3> 你以为澳洲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洗劫?错。只不过侵略者是无约无束、疯狂扩张的袋鼠、鸽子、鲤鱼、蟾蜍、野狗、兔子。请先生娓娓道来那些光怪陆离、鲜为人知的人与动物的博弈:用机枪扫射澳大利亚国鸟鸸鹋,用专门从美洲引进的粘液瘤病毒攻击欧洲移民兔子,用5600公里的栅栏阻挡丁狗。请欣赏澳洲政府的奇葩业绩:受动物保护法约束,把无穷无尽的甘蔗蟾蜍放在冷柜里冻死;为鼓励民众捕杀鲤鱼,在一条鱼里植入芯片再放回河中,谁捞到就可以获得100万澳元的奖金;用仙人掌蛾征服肆虐的仙人掌后给这个昆虫盖了一座纪念馆,还立了碑!</h3><h3> “请给我一杯拿铁,低脂牛奶,双份糖,咖啡要很热,少奶沫。”有谁比先生更能如此写透澳洲人?在谈笑风生中唤醒我们对澳洲的骄傲和感动?生活在澳洲,原来可以这么幸福,这么自豪!</h3><h3> 没有理念的吃喝玩乐必然令人生腻,而先生笔下的艳丽总是伴随着高雅,感性总是与理性共同起舞,这也是先生的散文经得起咀嚼的一个原因。他喝咖啡悟人生:“当洁净的糖粒子、乳白的牛奶、棕色的巧克力被一点一点地融入在浓浓的咖啡中时,犹如把人生的酸甜苦辣渐渐地揉进到悠柔翻动的咖啡中,一切均在无言的咖啡中。他品酒谈五贵:“尽兴、喜谈、可继、可行、可止”,可谓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佳境界。</h3><h3> 借人叙事是先生写景散文的另一特点。在《情断日月潭》中,以拉鲁岛少男少女的忠贞爱情传奇为背景,梦中奇遇“月下老人”,倾听月老吐槽如何被迫迁居,屈寄“龙风宫”篱下,却又与“那个外国光屁股娃娃丘比特”不和,让好一个“月老庙”沦落为“断情庙”。</h3><h3> 《槟榔西施》围绕着台湾特产槟榔,融汇了歌曲、电影和风土人情。通过和阿翠姑娘的幽默闲聊写出了槟榔小姐被生计所迫的无奈选择。当阿翠感谢慷慨的小费特意送三个槟榔给先生,却被老板娘的玩笑“羞得满脸通红”,一位单纯腼腆的青春少女跃然我们眼前。</h3><h3> 先生异常擅于将丰富的感情融入到朴素的词句中,叙不完,说不尽的情,如玉杯一般雕琢工细,温和润滑。《夜雨》中,草叶“挂满了晶莹透亮的水珠,微风中犹如粒粒珍珠在飘动,又像是一夜风雨所孕育的小生命在闪闪发亮”,抒发了流自先生清澈心泉的汩汩之情。在《雨情》里,一场缠绵细雨隐藏了对顽童淌水、五七农场、山林郊游、机场偶遇的怀旧之情。</h3><h3> 不再唠叨了,透露一下本人至爱:《酒,吃吧吃吧, 酒酒酒》。你能猜出这是个电话号码?调皮的才子潘华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几位人气女主持的不同形象,写出了滋味,写准了笑点。我和先生一样喜好文字游戏,喜好《咬文嚼字》、《决不食言》,就像喜好瑞士巧克力,入口即化、奶香丝滑的那种,甜蜜在口,偷乐在心。</h3><h3> 细味全书,先生的散文俱臻妙境,其中的风趣、博学和细腻更是他的为人、修养和热爱生活的逼真写照。读每一篇行文都如对挚友,如饮芳醇,如拾瑶贝。</h3><h3>仓促拟愚序一封,望先生墨笔常青。</h3><h3>2020年10月20日</h3><h3>于澳大利亚墨尔本</h3><h3><br></h3><h1><br><strong></strong></h1> <h1><br></h1><h1 align="center"><b>后记</b></h1><h1 align="center"><b>人不可貌相</b></h1><h1 align="center"><b>墨 •民鸣(唐飞鸣)</b></h1><h1><br></h1><h3> 有幸成为潘会长新的散文集“墨海拾贝”在最后定稿前的最早拜读者之一,读完结束最后一篇。感觉是“什么人写什么文”,为他五彩缤纷饶有生活情趣的文集叫好。</h3><h3> 认识潘会长已有很多年头了,这还是在“澳洲华人作协”成立之前的事情,算来已有十几近廿年了。说到相识交往,大致属 ‘业余工作’ 碰面、以文为友的范畴。从外表看,镜片后面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会长似属不太发声,‘闷罐’儒雅知识分子一类,说话往往是总结性的措辞。</h3><h3> 然十几年里通过对作协成长的关注和努力和为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热情和辛苦,加上作协的各种事务,我们对会长的大体了解是在位的。</h3><h3> 疫情期间,渐渐见到平时报上较少有文字留迹的他在微信网络上频频发表主题各异的文章,每每吸引眼球,且众口碑火爆。而随着此次文集的展开,那属于不同范畴的三个部分共七十一篇内容涉及面广而丰富,更让人读来感觉“文中有戏”!文章从内容到逻辑和他本人的特征十分相符合,我越发相信“文如其人”这一说有一定的道理。</h3><h3> 第一部分的“澳洲逐梦”,我发现他怀着一种作家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以对科学工作惯有的严谨精神,能用探索性的方法将有关的信息趣味十足地进行全面介绍。他分明把每篇文章的立意当作科研论文来写,但关键是又掺和了充够的轻松文字色彩,让读者大众在眼悦心悦、笑哈哈的过程中因增加知识而加深对这片美丽国土的了解和热爱。他从这个被华人嬉称为“澳憨”国的史前历史开讲,这篇内容详尽真实,引经据典地大谈土著人起源的长文,简直就是研究历史专业人士的综述性学术论文!他还介绍了这片土地历史上的人类&动物旷日持久战的过程和澳国离奇失踪的曾任总理.</h3><h3> 严肃课题聊毕,笔锋该轮到转向谈吃喝玩乐啦,只见他卯足了握笔之劲,一鼓作气分五大部分重磅出击,拿出一份非常完整而可行性极高的“探寻1号公路的奥秘”!且不说他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搜索资料;把这么长的篇幅、足可当作‘自驾旅游的指南’ 整理成文;谁不提他的文字优美,图文并茂!他那把许多鲜为人知的知识与趣事和美好相结合的文笔引得文友们不分年龄,个个群情激昂,大呼“纸上谈兵” 不过瘾,誓跟会长潇洒走一回!据说已经有多位旅游爱好者发出邀请,请他加入并指导计划中的环澳旅游。</h3><h3>要找休闲地?有的是去处 - 挑澳宝,喝咖啡到品红酒,踢完橄榄球去打高尔夫;去了巍然壮观的迷人海滩再到美丽独特的温泉,任君挑选。这些非其原专业的作品都是非常认真,篇篇经得起推敲和时间考验的成果!各位,他分明是用双眼在用心寻找这片土地独有的一种潇洒。试想,没有对这片美丽的土地充满热爱赞赏之心,没有如春天般柔软的感情,能想到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让众多读者自愿收藏的珍贵资料上吗?</h3><h3> 会长外表安静,话语不多,然凡事认真对待,再做细致深入地探讨是个很明显的个性,这很可能是他在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中所养成的,凡事更注重的是背后的故事。长期的职业习惯一定会反映在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性格的一部分。我是当作摄取知识来拜读他的文集,内容可靠又极具可读性的文字可让你知道占问题另一半的“所以然”;因为事情不分巨细,探下去都是另一个无知的世界!</h3><h3> 潘会长钟爱的另一个国家是他出国门后的第一站,并曾在那儿工作和生活过六年的法国。在他眼里,‘法国’是个女性词,是位美女。在“影踪杂谈”那部分,他不惜笔墨,用约三分之一的篇幅将这位浪漫美女工笔画似地细描一番。</h3><h3> 就个人而言,这方面的信息对我来说颇有吸引力,我对这个世上被称以“爱的语言”为母语的国家一向情有独钟,常留恋当年大学里和法语系同学“互换语言课”的一段愉快时光。虽巴黎独特人文景观颇多,举世闻名的景色自美不可言,春夏季的郊区小镇更是丽不遮心,然潘会长对她的描绘很接地气,时而再来幽默的一笔,许多生活细节旅行社不会介绍而限时自驾游末必有机会了解。</h3><h3> 只见其笔游从法国大歺桌上必不可少的蜗牛到外脆里软的大众‘法棍’,一直追笔到‘面包加水’竟还可被当作形容词的来由;从调香师的‘鼻子’职称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味举世闻名的法国香水生产历史,又见面不可少的‘开始’(kiss);从崇尚彻底自由到全身解放的裸体海滩,法国人的那种潇洒和浪漫可见一斑!当然,在描述趣闻的同时也对美女身上四大疮疤的社会问题,艾滋、吸毒和小偷、酗酒来个毫不留情地揭露。</h3><h3> 无论是他对香港、北京和台北三地进行各种比较,还是 “夜灯心语” 中对日常所见所闻的全方位关注,哪怕短时旅游期间,常使人感觉作者用饱蘸丰富情感的笔墨,小处见大式地细致观察,甚至还包括了不可小看的厕所问题。最后以理服人的平和方式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让人心服口服地接受,而这些都是没有去过的旅客必须注意在前的贴心参考指南呵。说句笑话,生活的种种现象都是他研究探讨的对象,篇篇文章成了他‘学术探讨’后的结晶!随手拈来一例我从没想过的问题:“胆大包天 / 如斗”“ 胆小如兔”,实体动物之间‘胆’的大小相差会有多少 ?服了,我可是从来没想到过有人会想到这个问题哈。 </h3><h3>会长是位搞科研的学者,但毫无疑问,文学写作也是他的强项。他时刻用美的心情来看脚下这篇生活的土地和外面的世界,自己的故乡。正因为充满了一种热爱的用心感情,缤纷生活的魅力让他的笔端不断流露出情景交融的精彩和显示生活充盈的美好。一篇篇贴近生活而文采各异的内容“贝中含珠”,让你阅读起来欲罢不能,一口到底。文如其人,读文识人!潘会长镜片后的双眼绝非目大无光!我得在以前的白描 ‘闷罐会长’前面放个‘热爱生活 ,内心世界文思丰富’的形容词 ,这是“墨海拾贝”的阅后所得 ,谢谢会长! </h3><h3> 如果有讀者目光隨我筆游至此,认识他的人都更了解到这位外感说话不多的会长,笔端流露的文字却是论证论据、滔滔不绝的多;而从来不认识他的人,如果有被“后记”的题目‘骗’了一回,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别“他怎么那么不丑!”发牢骚。你得小心,待他看了你几眼,脑子里说不定对你在用语言开始打量起来,然后写出一篇“人是可以貌相的”哈。</h3><h3><br></h3><h1> </h1><h3> 2020年9月30日</h3><h3> 于澳大利亚墨尔本</h3><h1><br><br><br> <b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介绍</b></h1><br> 潘华,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70年进中国科学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从事“生物控制论”研究。1980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应邀在法国某医院前后工作6年,研制小型全自动闭环人工胰脏,荣获医学奖。1990年作为独立技术移民移居至墨尔本,进皇家墨尔本医院生物医学工程部门工作。 <br> 兴趣爱好广泛,尤其是体操、跳水和写作.写作方面曾热衷于写各种科普文章,在多类杂志和报刊发表。近二十年来,工作之余的写作兴趣偏向于文学创作方面,其中包括小说,散文,随笔,杂文等不同的题材。曾任《翼境》杂志专栏作家5年,任《移民时报》文学版主编。已经发表的作品主要有“乱世芳影”,“蜗牛梦”,“天鹅梦”、“大傻的故事”、“艳遇”等各类文字近250万字。现任澳洲华人作家协会会长。 <br> 作者生平被刊录于中国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中华颂》。<br> 2019年被选入编《共筑中国梦—共和国成立70周海内外70位华人楷模》大型肖像纪念邮册。<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