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太和傩

静水流深

<p class="ql-block">与众不同的太和傩</p><p class="ql-block">(2013年)正月初七上午,我陪同陆宇清导演、刘少宁主席在峡川柯观傩时,就接到贵池梅街太和章傩戏会会长章光辉的电话,他问我们是否来傩村了?问中央电视台记者何时到?并盛情请邀请我们去太和章看傩戏……我说好呀。下午,我们先是赶到长垅桂,观看那儿的傩俗活动,其时,鞭炮炸得震耳欲聋,手机来电听不见,后来鞭炮稍歇时,一看好几个未接来电,有几个都是太和章征后先生打来的,回电后才知,他是邀我们到太和章观傩并在那吃晚饭,我说我们在长垅桂晚餐后再去太和章。</p><p class="ql-block">在桂团长家晚饭后,我们两部车子人立即赶往太和章,一到村里,直奔祠堂,我们知道,此时,那里傩事正盛。祠堂门前并不算太小的空场,此刻早停满了各种来自各地的小车,好不容易将车停妥。进得祠堂,黑压压一片人头,定睛一看,大都是些熟悉的面孔,也有少数陌生的。电视台的记者架着摄像机,年轻的女主持人在异常拥挤嘈杂的人群中,面对镜头练习着早准备好的台词,来自五湖四海的摄影者在台口向祠堂里的舞台上站成一排,架设了黑乌乌的“长枪短炮”,那阵势一点也不亚于转播、报道一台文艺晚会或体育赛事,来自四乡八里的观众,前胸贴后背地站在祠堂正中间的表演场地四周,简直是水泄不通、风吹不透。我们来得迟,几乎找不到站稳脚跟的地方,不停地挤呀挤,总算站住了脚,我知道傩舞的演出已近尾声,只剩下最后一个精彩的“高跷马”——《花关索大战鲍三娘》了,不到三分钟,就见祠堂中间的空场上,四个踩高跷马的小伙子上场开始准备了……</p><p class="ql-block">高跷马共四个演员,所扮人物分别是:红马花关索;白马鲍三娘;黑马鲍义;黄马鲍礼。太和章早年曾有踩马傩俗,但解放后就失传了,因为章氏族谱上曾有过踩马的相关记载,太和章人念念不忘,总想恢复这一既好看又有内涵的傩舞。也是天意,正好我2009年12月组织傩艺团赴上海表演傩舞,就有高跷马《花关索大战鲍三娘》,赴沪前后,太和章傩艺人练习会了这个节目的锣鼓点,而太和章年轻兄弟俩章登舟、章登文就是傩艺团的骨干,一直参与在沪的巡回演出活动,且表现十分出色。沪上文化交流活动结束后,我制置的高跷马一套面具、服装等,就免费提供给太和章傩戏会使用。他们在章光辉、章征后、章登舟的精心组织下,在章端桂、章常荣等老艺人的积极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傩舞高跷马移植到太和章的傩事活动中,为了便于观赏,他们创新性地将演出场地放在祠堂里,虽然空间狭窄,有安全风险(可控),但倒也很别致,效果不错。</p><p class="ql-block">头一年正月,踩头马即红马(花关索)的演员还是在上海演出的焦志华,他是砖瓦工出身,擅登高,胆大心细。但太和章的年轻人有创劲,硬是在不长的时间学会了,现在踩高跷马的四位全部是太和章年轻人,“花关索”是章荣开演,他去年(2012年)结婚的,我也参加了他的婚礼,是用花轿迎娶新娘的。记得当时村里傩艺人章端桂老人还在婚礼上喊了别有风趣的“吉祥段”,古风古韵,很是喜庆热闹,今年仍然是他踩头马,风采依旧。演“鲍三娘”即踩白马的是章登文,这是一个热爱傩艺,含蓄沉稳,有表演天赋的年轻人。那年在上海演出踩高跷马时,有一场在徐汇区的演出,刚踩马不久,因地砖松动,他突然失去平衡,从一米多高的跷上摔倒,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出一身冷汗,可是没想到他却不顾伤痛,站起来继续演出,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赞扬。今年正月演出时,听说他又是忍着排练引起的伤痛,咬牙完成了演出。每每想起这些,我都挺感动的。</p><p class="ql-block">每年正月在祠堂里看傩演出,人们都对高跷马格外期待,因为这个节目兼具舞蹈和杂技,锣鼓激越,具有较为震撼的视、听效果。不过也因为室内场地小,围观的人太多太挤,不敢放开手脚,还是稍感不过瘾。本村和邻村及城里的男女老少或站或坐或手持相机或用手机一律将镜头对准正在踩马的演员,人山人海嬉闹嘈杂声中,一个精瘦的小伙子站在一边维持秩序并不时上场将兵器递给踩马人,还不时地大声提醒大家“不准用闪光灯!”,这个开场以来一直在场内场外,台上台下忙个不停的年轻人,是登文的哥哥登舟。这个小伙子可是村里一个不可多得的活跃分子,既参与傩事活动的组织,又参加傩舞、傩戏的表演,在外打工时,平时业务再忙脑子里始终不忘乡傩,还能写点文字,有自己的QQ空间,里面尽是些关于太和章及贵池傩事的图文、影像,可以说是一个超级“傩痴”。现在的农村青年能有这样的劲头关注并积极参与民俗活动,的确难能可贵。太和章傩文化艺术的魅力和傩艺人的执着、痴迷,也引起了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央视、《安徽日报》、《池州日报》等多次专题报道太和章傩事活动,章登舟兄弟俩多次上过电视和报纸。他们的父亲章征后,是一位热心傩事的中年农民,勤劳、朴实,为人诚恳,办事认真,热情好客。我和朋友们,特别是摄影家刘少宁先生,每次到太和章都要到他家坐坐聊聊,正月里他家也几乎成了远客的免费食堂,这一家人都成了考察者、摄影者的好朋友。他一家人为村里的傩事操了不少心,做了不少实事,一点也不图个人私利,深得村民的信任和好评。前年,太和章开始为祠堂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章征后和村里的小组长和我一道去省文物局找人争取,我亲眼看到章征后是把这件事当成是自己家里的大事来做的。两年前,民俗摄影家刘少宁先生见太和章祠堂内电线老化严重,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遂自掏腰包数千元资助太和章改造祠堂电路兼修缮,后来又亲自过问祠堂申报省文保的进展,并帮助做了非常有益的工作,经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去年总算顺利通过审批。</p><p class="ql-block">今年(2013年)正月,我看到祠堂门前贴了一个关于禁止在祠堂内燃放烟花鞭炮,要求在门外燃放以确保祠堂安全的《告示》,说明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随着“省文保单位”被批准而得到进一步提高,措施也落实得很具体。村里的傩事活动年年搞得热热闹闹的,一到春节,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都在欣赏乡傩时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中,这真是令人欣慰的事。</p><p class="ql-block">在贵池众多傩村中,太和章不仅傩事历史悠久,而且有许多特别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祠堂、戏台、傩舞、高腔……</p><p class="ql-block">太和章氏宗祠又名“报德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前后四进,坐北朝南,进深40米,宽13.4米,占地面积536平方米(不包括出场)。宗祠依次建筑为门厅,中厅,祭祖厅。其后进祭祖厅为二层楼。祠中各种厅梁纵横交错。梁衬雕刻各异,石磉独特。其中二进分开有三扇大门,主门一,边门二。二进与三进之间有天井相连。三进大堂上方的匾额为“武魁”,后为“报德堂”。左右两侧满壁书有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分别为“忠”“孝”“廉”“节”。章氏宗祠已被批准为贵池区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nbsp;&nbsp;正月,各宗族多在祠堂里的戏台上演出傩舞、傩戏,而太和章虽也在祠堂内,但却没有固定的戏台,每年只在演出时于祠堂入门处背外朝里临时搭建戏台,一反戏台在里,台口朝外的常规。老艺人解释说,这是搭台唱戏给里面的列祖列宗观赏的。</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晚上,先在祠堂后进祖先牌位前的空旷地表演“舞伞”、“舞古老钱”“醉胡腾”等。其中太和章独有的“醉胡腾”,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而且有着迷人的艺术风采。虽然现在已难观旧剧全貌,却依然可透过其原始的舞步、曲调、妆扮,而领略其飘逸、古雅的神韵。 “醉胡腾”是从唐戏剧“西凉伎”延续、演化而来。该舞除了具有驱邪逐疫、祈福禳灾的蕴涵外,另还有二说,一即“醉胡腾”属“舞方”,跳四方之乐舞,既是国家太平的象征,又是民族和睦的表现;二是“醉胡腾”突出饮酒,曲折反映了乡民饮酒庆丰、繁衍生息等文化意蕴。</p><p class="ql-block">几段傩舞表演结束后,再在台上演正戏“和番记”,唱高腔。民国时期,唱高腔的村社很多,如今除姚村、南边姚、茅坦杜、清溪程、东山韩也有部分高腔外,唯有太和章演出以高腔为主,仅一出《和番记》共二十八场,全用高腔演唱。在一阵阵鞭炮的硝烟里,人们驻足引颈,“半脸”下(太和章在唱傩戏时,为了演唱的方便,只将面具遮掩半个脸,称作“半脸”。)隐约看得见“刘文龙”正与妻子肖氏女互诉衷肠,难舍难分……此刻,二人放开金嗓,唱得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由于太和章傩艺人擅唱高腔,远近闻名,不仅外乡唱目连戏特地请他们去帮唱,还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眼光,两位老艺人2008年应邀赴法国,演唱了《和番记》“分别”一场,受到广泛好评。</p><p class="ql-block">待傩戏演至半夜,在祠堂里还可以看到傩村独有的古俗——“吃邀台”(又称“吃腰台”)。尽管几乎每个傩村都有此俗,但都是节目暂停,在演出间隙进行,而唯独太和章是一边演戏一边吃邀台,并将剧情巧妙地融合进来:当台上演出的《和番记》进行到第十七场“赏月”时,剧情描写番邦公主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设宴请刘文龙赏月,桌上摆上茶点、糕饼、酒等,两个演员相对而坐,可以任意食用。其他演出人员都去指定的地方吃夜餐,台上仅留一人,不间歇地缓慢敲击大锣,浑厚的锣声在祠堂内外缭绕,使人感觉既神圣、肃穆又安定、吉祥。另外,有两个丑角和一个旦角手执小锣,扮作卖唱人,任意唱些小曲为“公主”和“刘文龙”助兴,显得情趣十足,古韵盎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太和章风光美,傩事奇,祠堂特,村民好,真是跑不烦,看不厌,说不完啊!</p><p class="ql-block">(檀新建写于2013年)</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封面照为刘少宁先生拍摄(艺人在表演傩戏《和番记》)</p> <p class="ql-block">傩舞《花关索战鲍三娘》(高跷马)</p> <p class="ql-block">高跷马</p> <p class="ql-block">胡饮酒</p> <p class="ql-block">农民演员后台交流</p> <p class="ql-block">纪永贵博士在太和章祠堂与傩艺人交谈</p> <p class="ql-block">傩艺人向作者介绍太和章“高腔”</p> <p class="ql-block">太和章村后老山</p> <p class="ql-block">盛产野生茶叶的老山风光迷人</p> <p class="ql-block">村姑采摘野茶</p> <p class="ql-block">太和章生产的优质“傩村野生茶”</p> <p class="ql-block">劳动最光荣</p> <p class="ql-block">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吕士民先生漫画</p> <p class="ql-block">作者走访傩艺人章端桂</p> <p class="ql-block">陆导拍摄傩村人收割场景</p> <p class="ql-block">傩村映山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