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严歌苓曾在《读书与美丽》一书中说道:</p><p class="ql-block">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p><p class="ql-block">一双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志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p><p class="ql-block">你可以整容变好看,也可以P图变完美,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但你永远只有一个。</p><p class="ql-block">希望每个女性都能拥有更多自信并告诉自己:</p><p class="ql-block">真实的你,本来就很珍贵;独一无二的你,远比你想象中更美!</p><p class="ql-block">于是乎:我又于2019.10.09至10.24开启了土耳其之行,不在乎自己会多美,只想脑洞变得更多彩!</p> <p class="ql-block">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 一座城市的记忆》对这座历史之城的评价是:美景之美,在于忧伤。</p><p class="ql-block">战火与苦难的城市,</p><p class="ql-block">不只有伤痕累累,</p><p class="ql-block">她的美丽仍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废弃塑料袋做成的风筝,</p><p class="ql-block">在阳光的照射下如水晶般透明;</p><p class="ql-block">翡翠绿和湖水蓝色的花纹,</p><p class="ql-block">在祷告男子的膝下交织蔓延;</p><p class="ql-block">卖糖果的金发小女孩,</p><p class="ql-block">从安徒生的童话中走来;</p><p class="ql-block">成群结伴的鸽子,</p><p class="ql-block">从金碧辉煌的教堂屋顶掠过;</p><p class="ql-block">无边无际的青草,</p><p class="ql-block">在小女孩的提篮下静静生长;</p><p class="ql-block">破败的汽车残骸上,</p><p class="ql-block">一束郁金香悄悄绽放。</p><p class="ql-block">美景之美,在其忧伤。</p><p class="ql-block">我无法全部理会作者笔下的呼愁,但那种对昔日王城浮沉的概叹深深地扰动我,我想追寻他笔下的每一条小路,我想去探访他另一部作品巜纯真博物馆》,当然更想膜拜那清真寺,站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凭栏临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飞临伊斯坦布尔上空,透过椭圆型的机舱玻璃,俯瞰这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夜色,迷离扑朔……</p> <p class="ql-block">这小巧精致的欢迎牌,立刻让我有种亲切感!西鲁克兹集团的东方快捷酒店,无愧为快捷二字,一方面为旅客办入住的手续利落,另一方面,无论去博斯普鲁斯海峡还是去蓝色清真寺,都在步行十五分钟范围之内,于我这个外乡的游子,多了一份观赏这个城市晨昏落日之美和街井市民之凡!</p> <p class="ql-block">窄窄的街道弯弯曲曲,每一块砖石都散发出穿越的气息,但并未影响现代的交通,有轨电车身披各种各样的衣装穿梭在每个街角,在我眼中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大凡古老的城市都有古老的广场。苏丹阿赫迈特广场位于伊斯坦布尔市中心,是历史、文化和旅游中心.它与蓝色清真寺仅一墙之隔。以前是罗马帝国迁都至君士坦丁堡后修建的赛马场,用于战车比赛和举办其他娱乐项目,一直是这个城市社会活动的中心。如今是名符其实的露天博物馆,现存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塞奥道西斯“奥拜里斯克”方尖碑、青铜蛇柱,君士坦丁方尖碑</span>都是历经风霜的珍贵遗迹,历经数千年,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奥道西斯“奥拜里斯克”方尖碑: 狄奥多西大帝在公元390年从埃及购买了一块粉红色花岗岩雕刻的方尖碑,竖立在赛道内侧。这块方尖碑原本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思三世(公元前1479—1425年)为纪念他的胜利而建造的,原来矗立在埃及卢克索卡纳克神庙门前。狄奥多西大帝将其切割成三块,运回君士坦丁堡,并加装大理石底座,现在所见的碑体是其中顶端的一段。这块方尖碑已存在近3500年,仍然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方尖碑碑上刻有当时的象形文字,碑石安放在一个高约3米的基座上。基座与碑体之间由四块很厚的黄铜片支撑。基座的底部是白色大理石,四周有浮雕,浮雕和底部连接处四角有四块红褐色的花岗石,浮雕描绘的是塞奥道西斯一世及其家人在御花园中的活动。</p><p class="ql-block">南面是他和家人在观看赛马,东面是他坐在包厢准备给赛马获胜者佩戴桂冠,北面是他主持竖碑仪式,西面是他接受降敌的朝贡。基座上还镌刻有希腊文和拉丁文,说明他竖立此碑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方尖碑是古埃及的杰作之一,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一般以整块的花岗岩雕成,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说明这种石碑的三种不同目的:宗教性、纪念性和装饰性。</p><p class="ql-block">同时,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国权威的强有力的象征。从中王国时代起,法老们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塔门前的两旁。</p> <p class="ql-block">青铜蛇柱:蛇柱原来是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普拉提亚三脚祭坛,这座祭坛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为了庆祝希腊人在波斯战争的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波斯人。其顶端是由三个蛇头支持的金碗。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将其从德尔斐移到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中间。在第四次十字军期间,金碗被破坏或被盗。至于蛇头,迟至17世纪末才被破坏。在土耳其征服后的最初的几个世纪中,它们仍然存在,因为许多奥斯曼绘画都描绘了这些蛇头。部分蛇头已被复原,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展出。今天,德尔斐三脚祭坛仅剩的就是它的下部,称为“蛇柱”。</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方尖碑又称墙柱: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罗格尼,上面描绘君士坦丁七世的祖父巴西尔一世的胜利。在这个方尖碑的顶端,还有一个球。公元13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侵入君士坦丁堡的时候,被拉丁军队洗劫并将其熔化。这个纪念碑的石质核心幸存了下来,被称为墙柱。由于年轻的土耳其新军喜欢攀爬这个方尖碑,以显示他们的实力,致使这个方尖碑的表面遭到了进一步的损坏。在1894年的地震中,君士坦丁石碑受到较大损坏,此后土耳其政府对其进行了重建。</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土耳其著名清真寺之一,17世纪初由伊斯兰世界著名古典建筑师锡南的得意门生Mehmet Aga设计建造,因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瓷砖装饰故名,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属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以希腊文化为主体文化)风格的圆顶建筑,周围有六根宣礼塔,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p><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609年,14岁即位的阿赫迈特苏丹命令建筑师迈赫迈特·阿加(Mehmet Aga)在原来的阿伊舍苏丹的王宫上修建一座能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希腊文:Ἁγία Σοφία,英文:Hagia Sophia,意为上帝智慧,圣智教堂,1453年被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强行改为清真寺)相比的清真寺,以证明他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p><p class="ql-block">1617年,清真寺完工。它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这是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突厥伊斯兰教文化相结合的建筑,运用的是拜占庭帝国希腊文化的建筑技术来表现伊斯兰教文化,如果没有四周的六座叫拜塔,那么他就会被看成一座东正教教堂,这也是巴尔干半岛上信仰东正教的各国的建筑方式,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建造蓝色清真寺未使用一根铁钉,建筑结构严谨,外观造型独特,400年间历经数次大地震安然无恙。清真寺的260个小窗、2万多块蓝色磁砖、数百块地毯和众多阿拉伯书法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大圆顶直径达27.5米,另有4个较小圆顶,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高43米,而且比一般清真寺多出一根;相传只有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建筑师听艾哈迈德一世“黄金的”的命令,没想到“黄金的”和“六根的”音很近,结果蓝色清真寺就逾矩有了六根尖塔。</p><p class="ql-block">从空中往下看,清真寺被包围在一片葱茏的树木中,6个高高耸立的尖塔分三排对称地立于长方形寺院的四角和中腰,主殿上是层次分明、大小不一的大圆顶,后院则是大小和形状都一样的小圆顶。白色的建筑与绿色的树林构成了一幅十分美丽的图案。寺院共有8个入口,分布于宽阔的院子的三个方位,使人们从其中的任一个方位都可以进入。走过门框均由大理石铺成的三道门,便进到内庭,里面粉红砾石、大理石或斑岩的大石柱之间以拱门相连接,拱顶着30个圆顶。用于洗礼的喷水池占据了内庭的中心,四周是6根大理石石柱。中央圆顶通过角穹靠在4个突出的拱上,角穹则依次倚托在4个直径1.6米的、巨大的、圆型的、有凹槽的角柱上,4个半圆顶各占中央圆顶的一方,各个角边的小圆顶则构成了清真寺的底座。苏丹的画廊在左边角处,旁有阿赫迈特一世的忏悔室。</p><p class="ql-block">苏丹阿赫迈特清真寺又叫蓝色清真寺,这是因为该寺的墙壁自其高度的1/3以上都使用了一种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的、刻着丰富的花纹和图案、以白色为底的蓝彩釉贴瓷,共有21,043片。这些瓷片的蓝色使得整个清真寺内似乎都充满了蓝色,所以人们称为蓝色清真寺。</p><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最原始的特征在于它那透光性能极强的260扇窗户。时间的推移,后人对原来色彩丰富的窗户进行了修缮,这么一来,室内的透光性得到了增强,但有人认为却失去了原来的神秘感。</p><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在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中很突出。它的6个尖塔中的4个各有3个阳台,另外两个各有2个阳台,一共是16个阳台。据迈赫迈特·阿加回忆录上的记载,阳台数目原为14个,象征着当时的14个亲王,但后来又加了两个,据称是包括了耶尔德勒姆·巴叶兹德(Yildirim Bayezid)的两个儿子:埃米尔·苏莱曼(Emir Suleyman) 和穆萨·切莱比(Musa Celebi)。建造蓝色清真寺的初衷是为了和阿亚索菲亚教堂相竞争,但是它实际上却在规模和内部空间的平衡方面已经超过了阿亚索菲亚教堂,其面积达到了64×7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外有由36座大小不同的坟墓构成的陵墓,中间一座是艾哈迈德一世的。陵前是一座19世纪的大理石石面的钟塔,后面为图书馆。陵墓始建于艾哈迈德在位时,1617年艾哈迈德死后,由其子奥斯曼二世监督完工。该陵为方形,圆顶式的门廊,后院有广场。入口的大拱形门由6根大柱子支撑着,中央为一十字圆顶,旁边是一小圆顶。黑檀木的墓门上刻着《可兰经》经文。灰胶纸拍板窗现已被玻璃窗所替代,使里面非常明亮。窗间细镶板为17世纪的瓦所覆盖,分别为深绿、深红、蓝和白色。这一瓦饰的惊人的特点在于内部深蓝的背景下又有一组冷淡的白色铭文。圆顶和墙是泥夯的。在面对入口的大理石神龛上,写着奥斯曼二世关于建造该陵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从另一侧面看到的蓝色清真寺的大小穹隆圆顶。</p> <p class="ql-block">穆斯林在参加礼拜前必须大净或小净,于是水池就成为必需。水池造型各异,但是制作都很精美,材质也很考究,一般是石材。</p> <p class="ql-block">用于洗礼的喷水池占据了内庭的中心,四周是6根大理石石柱。</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的门框上嵌蓝底金字,是古兰经还是啥,我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最原始的特征在于它那透光性能极强的260扇窗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对原来色彩丰富的窗户进行了修缮,这么一来,室内的透光性得到了增强,但也有人认为却失去了原来的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既然是蓝色清真寺,又是从这些瓷砖得名,我不得不细看看这些四壁镶镶的蓝色瓷砖。清真寺大厅的内墙1/3高度以上,共装饰着2万多片蓝白两色的伊兹尼蓝磁砖,这些出自土耳其最为著名的陶瓷之乡伊兹尼克的瓷片,每当光线透过260扇装有彩色玻璃窗户投射进来的时候,瓷砖上便散发出奇妙的色彩,映照在支柱和穹顶上,气势恢弘,色彩瑰丽,十分震撼。仔细观察,瓷砖上的图案有爬在绿色花枝上的荷兰石竹,有风信子,有蓝色和柿红色的玫瑰,有白花钵中下垂的郁金香和麦穗,还有缠绕在格架上的灰色柏树枝和蔓藤叶子以及一串串葡萄。据说,烧制这些瓷砖的工匠是从波斯招来的,所以它展示了奥斯曼建筑艺术和东方建筑艺术的渊源关系。当年这座清真寺装修完成之后,把剩余的马赛克全部毁掉了,所以现存寺中的马赛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脚下是厚实而柔软的红色地毯,这是当年伊索匹亚朝贡给繁盛一时的奥斯曼帝国的,铺满了近5000平方米的整个大殿。大殿的里面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一般游客不让进去,但看见有几个人在里面对着墙祷告着。</p> <h3>阿訇讲经处</h3> <p class="ql-block">这垛墙上有块石条,据说,当初建筑设计师曾说:如果这块石头松垮了,那么这清真寺就要修了,果然历经了五百多年,这块石头松动时,清真寺需进行修缮,我们现在还看到一根宣礼塔四周维修的钢架。</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隔街相望,建于东罗马皇帝统治时期(公元532年—公元537年),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拜占庭式建筑的经典典范,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教堂以一位名为索菲亚的圣人(智慧之神)而命名,因此称为“圣索菲亚”,这个词在希腊语里寓意“上帝智慧”。教堂主体为长形,内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美丽程度比具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誉的威尼斯圣马克教堂毫不逊色。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前,它曾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它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整个土耳其的发展史。圣索菲亚大教堂经历了历史演变,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从教堂变成清真寺,再变成了如今的两教图腾和平共存的样子,这种异样的建筑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游客前来观光。</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门前的断垣残柱默默的诉说着教堂迭宕起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325年,君士坦丁大帝为了夸耀帝国的权力与财富,奉献智慧之神而建造了圣索非亚大教堂,但只存在了172年就遭到暴民焚毁。</p><p class="ql-block">532年,查士丁尼大帝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不甘心失去这座城市的伟大地标,决定重建大教堂,他请来了两位希腊学者——数学家安里米尔斯和自然科学家伊西多罗斯,别出心裁地下了一道圣旨:“中间不能有一根柱子,也不能有一道墙”。两位杰出的科学家殚精竭虑,最终做出一项前无古人的设计:用4个高耸的拱券支撑4个穹隅拱券,拼合成一个巨大穹顶。一万多名工人,用了32万两黄金,花费六年光阴,在查士丁尼大帝的亲自监工下,一座奇迹般的大教堂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537年,由中东大主教圣化,并称为圣索菲亚大教堂。教堂建成后,不仅用作宗教仪式,还用作皇帝举行重要国仪的场所。查士丁尼大帝奉献给基督教世界的这座伟大纪念物——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随着时光变迁经历着天灾人祸的考验。博斯普鲁斯海峡处于地震多发带,558年的一次地震,摧毁了教堂的穹顶。安里米尔斯和伊西多罗斯已不在人间,于是伊西多罗斯的侄子接受了重建的任务,新建的圆顶承受了400年的风雨,在坍塌后又加固重建了一次。</p><p class="ql-block">1204年,东征的十字军血洗君士坦丁堡,教堂也遭到了洗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攻入君士坦丁堡,他来到心仪已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门前,下令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教堂内拜占庭的壁画以灰浆遮盖,绘上伊斯兰图案,但教堂顶部的基督教壁画还在,拜占庭式的马赛克画也保留下来,所有基督教的祭坛和圣像移走搬出,代之以星月、古兰经读经台、往麦加朝拜的朝拜龛,并增建了4个高大的回教宣礼塔。城市也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在几乎保持原状的情况下,土耳其建筑师锡南使圣索非亚大教堂变成了一座清真寺,高高耸立在教堂顶端千年之久的大十字架轰然跌落尘埃。</p><p class="ql-block">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及国父凯末尔决定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为博物馆。地毯被移走,覆盖在镶嵌画上的石膏由专家煞费苦心地剥离去,一些与基督教有关的壁画得以重新向世人展现,这些壁画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经历多次战争洗礼与修复改建,今天圣索菲亚大教堂所展现出的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种不同宗教和平共存、交汇互融的景象。斑驳的墙壁上画有模糊的基督圣像,而精致的石柱上却留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两种宗教的图腾竟奇迹般的交错并融于一室,这在历史上独一无二,基督教的圣像画与穆斯林的星月标识共处一室,在古老的穹顶下,静静守望着对方,这令每一位到此参观的游客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着大教堂的入口走去,惊愕地发现,赫赫有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入口简陋甚至有些破旧,略有些失望,也许这正好可以显示出历史沧桑感。 </p> <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正对着的是帝王之门,抬头向上看,是圣索菲亚教堂最著名的马赛克镶嵌画之一《万物的主宰耶稣》。耶稣基督坐在中央,利奥六世跪在他的脚边,耶稣两旁的画像是圣母玛利亚和大天使加百利,耶稣手里拿着一本书,上面写着“和平与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这幅画代表基督将永恒的力量赐予拜占庭皇帝。 </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恢宏的侧廊</p> <p class="ql-block">在圣坛左右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6个直径约10米、黑底阿拉伯金字的大圆盘,左侧是“阿拉”,右侧是“穆罕默德”。阿拉是唯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看着天使般的阿拉伯书法大圆盘和圣母圣子的马赛克拼贴,二者同处一堂,我感觉到那种来自宗教的虔诚,远比教堂精美的建筑更让人触动。</p> <p class="ql-block">大堂穹顶上的马赛克镶嵌画《圣母与圣婴》。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镶嵌画主要描绘圣经里的圣母玛利亚、耶稣、圣人,还有帝王及皇后,也有其他纯粹装饰性的几何镶嵌画。1453年,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为清真寺,由于伊斯兰教禁具象的影像,因此教堂内的许多镶嵌画都被石膏覆盖。值得庆幸的是教堂内许多马赛克都只是被石膏覆盖而没有被铲除,使得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如此精美的建筑与艺术的结合的大教堂。</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教堂内如梦如幻的环灯</h3> <p class="ql-block">大厅正面是正堂,正堂的中间是圣坛,圣坛是主持带领穆斯林们面向麦加方向做礼拜的地方,圣坛顶上有着一副圣母圣子像,静悄悄地俯视着下方。我仰望着穹顶上方的圣母圣子像,一种宗教的感召力量,那么强烈地冲击地我的心灵</p><p class="ql-block">图中的木质台阶叫敏拜尔,供神职人员宣讲古兰经使用。 </p> <h3>这些是什么,有说明,但我不识字,呜呜,看看吧!</h3> <p class="ql-block">上图这个大罐挖掘于公元前3世纪的贝尔加马遗址,作为储水之用。</p><p class="ql-block">下图是被称为“世界肚脐”的地方,意味着世界中心,也是奥斯曼时期苏丹们加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教堂出口处的门楣上,画面中间是坐在没有椅背的宝座上的圣母玛利亚,怀抱儿童时代的圣子耶酥;右边是身穿礼服的君士坦丁大帝,手捧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左边则是查士丁尼大帝,他手中托举的是他在位期间完成的最伟大工程,也是整个拜占廷时代最伟大的工程——圣索非亚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旧时,伊斯坦布尔老城的居民总能在夜间听到地下有潺潺的流水声,却没人知道其中缘由。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蓝色清真寺和圣索非亚教堂附近(仅一路之隔)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水宫,也就是著名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Basilica Cistern。</p><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6世纪拜占庭时期因战争原因而建的贮水池。据史料记载,地下水宫是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动用七千名奴隶在教堂废墟上建成的,一方面为的是保证宫廷用水供给,另一方面是防止敌人围困,有备无患。水宫储水量达10万吨之多,如果蓄满了水,据说可供当时全城人喝一个月。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水宫被废置,直至十六世纪中期,荷兰人无意发现了它,才使其重见天日。好莱坞的《007在伊斯坦布尔》和成龙的《特务迷城》都曾在这里取景。</p><p class="ql-block">我们去时正巧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水宫,是不是也是跟着书本去旅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水宫入口拾级而下,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呈现在面前的景色亦幻亦真,令人着迷,耳畔回响的全是水珠掉落水面的叮咚作响,脚下的石板路有些湿滑,路旁伫立着一排昏暗的路灯,不禁令人产生暗夜街角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凭栏望去,一根根汉白色的石柱表面,留下了时光和流水雕琢的痕迹,氤氲的水汽和石柱底部散发出来的暖红色幽暗灯光,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幽远,神秘而朦胧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如今地下水宫可以称得上是伊斯坦布尔最浪漫、最神秘的景点之一。水宫之所以充满神秘色彩,还因为这里囚禁着邪恶的神灵——蛇发女妖美杜莎,在希腊神话中,凡人只要与她对视,便会化作石像。在水宫的尽头,两个巨大的石柱下面压着女妖的头像。一个正脸朝下,另一个则侧脸向下。头像为何如此放置?至今仍无人知晓正确的答案。有些人说这是为了镇池,以防止有不好的生灵侵犯这里的环境;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因为 有两根石柱短了一截,用雕刻了美杜莎头像的石块垫上而已。这样简单而随意的举动看似不太符合这一庞大宫殿的设计,不过正因这个千年未解之谜,才让此处声名在外,更加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镇殿之宝除了两根“美杜莎头像”的石柱外,另一根就是传说中被称为“眼泪之柱”的石柱。其实是柱身上有树纹及孔雀眼的纹路,这种柱子很可能是罗马帝国时代,自伊斯坦堡倍亚济区(Beyazit)的一处集会广场(Forum)取来的。有史料记载,是为了纪念当时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惨死的数百名奴隶。 </p><p class="ql-block">石柱下的水池中被游人当作许愿池而抛满了硬币。</p><p class="ql-block">据说只要将你的拇指伸入洞中然后能完整的旋转一周就能实现愿望,并带来好运。如今前来此处的游客不用太在意它悲苦的背景,也尝试一下把手伸进小洞内,张开手掌转一圈,期许带来好运!我当然也不例外啦!</p><p class="ql-block"><br></p> <h3>这是距蓝色清真寺和圣索非亚教堂不远的托普卡宫,也称为老皇宫。</h3>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除了现代的繁华,对历史的遗存都保护的极好,那怕是这残墙断垣!似是繁花落尽君辞去,绿草垂杨引征路!</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片区除了历史遗迹还有许多小街小店。土耳其蓝眼睛又称之为土耳其之眼,或者恶魔之眼,蓝眼睛的标准称呼是“美杜莎之眼”,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女妖,传说她能将任何直视她眼睛的人瞬间石化,变成一个一动也不能动的石像。于是,土耳其人把美杜莎之眼做成一个个圆形的鱼眼状的饰品,作为护身符和吉祥物随身携带。他们相信这些模仿恶魔之眼的蓝眼睛,能够抵御邪恶之神,以毒攻毒,帮助自己逃避厄运。所以,土耳其人也把蓝眼睛叫做“恶魔之眼”和“辟邪珠”。</p><p class="ql-block">它们无处不在,出现在餐盘上、珠宝上、房门上、包装袋上、服装上、司机的后视镜上,镶嵌在人行道上、建筑外立面上。现在更成为最流行的旅游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在土耳其随处可以看到精美的瓷器和陶器,陶瓷制品已成为代表土耳其文化特色产品。瓷器所描绘的花纹不但种类多样而且纹路细腻、色彩丰富,在中国的陶瓷技法传入土耳其至今,瓷器被深深地打上了土耳其的印痕。</p> <p class="ql-block">正在做薄饼的妇女!这种饼松软可口,中国胃也受用</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的独立广场上,雕塑着为了土耳其独立建国英勇奋斗的先烈们,及土耳其民众很崇敬为他们带来了民主自由的国父凯未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穆斯塔法·凯末尔(1881-1938)是土耳其的民族英雄,他领导土耳其人民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并在与希腊为首的协约国军队进行的独立战争中取得胜利,于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独立之前的土耳其,内忧外患,民生凋敝,被称为“西亚病夫”。凯末尔执政后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向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学习,带领土耳其走上了现代化和世俗化的道路,将一个9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改造成政教分离的共和制国家,“凯末尔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曾令世界瞩目,据说当时的孙中山、蒋介石,甚至毛泽东都视凯末尔为心目中的英雄。</p><p class="ql-block">因为凯末尔对土耳其国家和民族的卓越贡献,土耳其国民议会于1934年授予他“阿塔图尔克”,意即“土耳其之父”的荣誉称号,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凯末尔的全称是穆斯坦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p><p class="ql-block">比起建国伟业,凯末尔更卓越的贡献是彻底改造了土耳其社会。据说凯末尔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希腊语、俄语、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当他还是一名军人时,就研究欧洲各国政治制度的优劣,革命胜利后,他深知身为伊斯兰国家的一员,民间保守力量的强大,以及在此环境下推进民主进程的艰难,于是,他又赋予了军队保卫宪法,捍卫世俗政权的重大责任。所以,在凯末尔去世后,每到政治世俗化受到威胁时,军队就会挺身而出。在土耳其,军队代表着进步的力量,也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在土耳其共和国历史上,军队曾先后发动过五次政变,推翻民选倾向于伊斯兰保守主义的政权,再将政权交给世俗派政治家。靠着这种看上去极端的方式,使世俗化的民主政治在土耳其维持了近百年,2023年,土耳其将迎来建国百年,这在伊斯兰世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独立广场大街风情万状,有很多奥斯曼时代风格的老建筑,有轨列车摇着铃铛,缓缓地行驶在街道中央,成为风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立大街上有很多音乐人在唱着优美的土耳其歌曲,这几个年轻人怀抱吉他在忘情歌唱。</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软糖从19世纪开始流行。关于它是如何走出伊斯坦布尔,传说有个不列颠人非常喜欢土耳其软糖,于是购买了一箱运到英国,并且正式命名“土耳其软糖”。于是它很快在整个欧洲享有盛名。毕加索曾经在完成他的作品时吃土耳其软糖,丘吉尔和拿破伦最喜欢的加了开心果的土耳其软糖!在独立大街上的软糖名店,品种繁多,人头攒动,连我这个时刻担心血糖飙升的人,也忍不住含饴起来!</p> <p>剽悍的警察行走在大街上。</p> <p>土耳其男人很英俊,女人很漂亮。该少女养眼吧!</p> <p class="ql-block">金庸先生说过:很多菜只能在当地吃,出了这个地方就再吃不到这个味了,所以广东厨子做不好上海菜,上海厨子做不好广东菜。在独立大街上,这种旋转的烤肉随处可见,有牛肉也有羊肉,那诱人的香味实在扺挡不住,管它高油高脂,来一份!</p> <p class="ql-block">小巷深处有许多奧斯曼风格的建筑,街头大排档,这大概是他们的平常生活方式。据说,他们还保留着奥斯曼遗风,抽水烟!</p> <p class="ql-block">间隔不远就有这种烤栗子车,并非是粟子的香味吸引我,而是那似花蕊的剖皮粟子模样引人眼球,可窥见一斑土耳人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很有意思,卖蛋筒冰激凌的小伙如魔法般逗顾客,让人忍俊不住!</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完全是西方的味道,所以它一直想脱亚入欧,连打世界杯它都不屑在亚洲地区分组。但欧洲的主流价值观是基督教文化,可土耳其绝大多数国民信奉的却是伊斯兰教。在土耳其,最多的景致是大小各异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土耳其又不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它的国父在1923年建立了共和国,土耳其不是宗教而是个世俗国家,它在1922年就废除了君主制,如今实行的是与西方社会一样的民主宪政体制。</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民众虽然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但国家实行信仰自由,民众也包容各种信仰。即便是相同的伊斯兰信仰,你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去生活,无人干涉和歧视。在土耳其,宗教信仰不能干涉和左右国家政治。所以,在土耳其,基督教堂与清真寺和谐共处。</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男女老少音乐素养在我看来普遍水平较高,随处可见吹拉弹奏的街头艺人,风格各异。这是我在公交车上看到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加拉太塔是东罗马(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于公元507年,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入口处的小山上建的一座灯塔。加拉太塔最初是用木头建造,十字军东征时被焚毁。1348年由热那亚人用石料重新修复,成为当时君士坦丁堡的堡垒最高点。后来,加拉太塔多次重修,经历了数次地震和战争,它安然无恙。历经沧桑的加拉太塔曾身兼数职,灯塔、瞭望塔、监狱、天文台等。</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座66.9米高中世纪的9层石塔,已经成为伊斯坦布尔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乘着排队登塔緩缓而上的队伍,摸摸塔身和塔壁的孔洞,不由感慨时光流逝,物旧人非事休!</p> <p>进入塔门的门庭,由此而登塔!</p> <p class="ql-block">登上塔顶可以远眺繁忙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繁华的金角湾。</p> <p>还能看见高楼林立中矗立着一座座清真寺的伊斯坦布尔市区。</p> <p>远眺加拉塔</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在希腊语中是“牛渡”之意。传说古希腊万神之王宙斯,这个世界第一花心大萝卜,曾变成一头雄壮的神牛,驮着一位美丽的人间公主,从这条波涛汹涌的海峡游到对岸,于是海峡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另一个版本神话,众神之首宙斯有一个情人叫伊奥,为了向他的妻子赫拉隐瞒此事,他把伊奥变成了一头牛。后来,赫拉知道了此事,她便变成一只牛蝇去骚扰变成牛的伊奥,伊奥为了躲避牛蝇,便跨过了一道水墙。在古希腊语里,“博斯(bous)”就是“牛”的意思,“普鲁斯(phoros)”为“水墙”之意。神话中所说的那道水墙便是今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p><p class="ql-block">这道海峡常年波涛汹涌,暗流涌动,水情复杂危险,也许就是牛不停奋力搏水所致。</p><p class="ql-block">这道海峡被誉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峡,战略位置最重要的海峡。</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是一道窄窄的海峡,它不仅将伊斯坦布尔城市分作两半,也把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这还最具战略意义的海峡,分隔着欧洲和亚洲。这座桥,叫苏丹迈哈曼德二世桥,是欧亚第一大陆桥,它把分开了的欧亚连接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它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海峡全长30.4千米,最宽处为3.6千米,最窄处只有708米,最深处为120米,最浅处只有27.5米。</p><p class="ql-block">当年我国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就必须从这道海峡通过,香港商人以2000万美金的价格拍到了前苏联已锈迹斑斑准备解体当废铁卖的瓦良格航母,说是用作建海上娱乐城,美国和北约将信将疑。瓦良格在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便让土耳其出面,以安全为由,百般刁难,阻扰通行,要求支付10亿美金的过境保证金,这条没有动力的巨船在滞留黑海近两年后、由希腊出面担保,才被放行拖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也因为此,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土耳其留下了可恶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瓦良格已华丽变身成了辽宁号,全世界大呼上当,而且我们自主建造的航母也在不断试水,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试想,哪天辽宁号编队再次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前往俄罗斯访问,或是去参加黑海军演,那将会对土耳其是一种怎样的惊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拉塔大桥 被视作是伊斯坦布尔的代表建筑。在160年前这座桥是城市的生命线,它起初是由木头建造,后来由石头再转变为混凝土,它是连接东西方的纽带。“每当你站在这里远眺伊斯坦布尔,一辆辆的汽车驶过你的身边,你会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国王一般。”这座城市的建造者,同时也是现代土耳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穆斯塔法·凯末尔曾经如此形容这座桥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加拉塔大桥连接黄金湾,484米,是座可折叠的桥,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桥上钓鱼。</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很独特,二边是上下道,上道行车,桥下是餐馆,餐馆外是行人步道,中间是航道,船只能从这里通过。。</p> <p class="ql-block">桥中间有四座塔楼。桥上站满了神情专注垂钓者,桥栏杆上排满密集的钓竿,形成了加拉塔大桥独特的经典画面。</p> <p>也想试试手气,钓条大鱼!</p> <p class="ql-block">在伊斯坦布尔的几天,清晨黄昏都想看看这座城市的不同风貌,还有与我一样的外来客并拖着行李在观景,哟,他乡遇知音了。</p> <p>穿越海湾的轮船码头检票口。</p> <p class="ql-block">一份惬意似在梦中!坐在海湾边的咖啡馆内,海风轻拂,海鸟翔集,海水荡漾,海魚游弋,海轮缓行,一切的一切平和祥美!品尝着土耳其咖啡,那苦中的清淳,唤人清醒,这个饱经世事跌宕的国度,有辉𤾗,有败离!珍惜吧!和平!</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是伊斯坦布尔的灵魂,是这座伟大王城的命运之神。海峡给了城市骄傲和力量,宽容和豪放,城市给了海峡名望和繁荣,精彩和沧桑。</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它抚慰着依傍海峡生存的希腊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载着他们的商船和财富,梦想和希望。海峡也愤怒无奈地注视着战火在海面燃起,哀叹人们的愚蠢和贪婪一次又一次让无数生命消逝在滚滚激流中。</p><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目睹过太多人类故事,或者,它本身就是伟大的传奇故事,大自然的一条窄窄的地峡,演绎出人世间无尽的悲欢。。。</p> <p>游船与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卡帕里卡西大巴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巴扎之一。它位于旧城中心位置,建造于1461年,有近550年的历史,它采取全封闭式的设计,占地30万平方米,室内大约有65条街道,4400多家商店,每天接待的客人大约在25万人次以上。大巴扎集市仅出口就有二十六个,大门4个,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门是Nuruosmaniye大门和Bayezid大门,在Bayezid大门的横匾上,由苏丹阿布都哈密德二世亲笔书写的“真主喜爱经商的人”。大巴扎集市的中央大街富丽堂皇,像棋盘一样分支出去的小街上颇具土耳其特色。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从世界各地运来的香料食品,到土耳其本地生产的挂毯珠宝,应有尽有,让人应接不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香料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已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连我这个半老徐娘也爱轻洒悦心的淡茉。土耳其的香料果然名不虚传,各种各样的香料让人眼花缭乱又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在去苏莱曼清真寺的路上,兜兜转转,不料来到了著名的伊斯坦布尔大学!</p> <p class="ql-block">苏莱曼尼耶清真寺(Suleymaniye Camii)是伊斯坦布尔第二大清真寺(第一大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即蓝色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由奥斯曼帝国第十代皇帝苏莱曼一世下令建造的,因此习惯上人们也把它称着苏莱曼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它坐落于金角湾一座山的山顶,使清真寺处于整座城市的天幕上,可以俯瞰金角湾及整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这座高大的清真寺,超越了周围所有的建筑,位于整个城市上方,加上清真寺层层下降的拱顶结构,象征着苏丹至高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苏莱曼尼耶清真寺以其内部装饰华美而著称,尤其是窗户使用130种不同颜色的玻璃,拼成绝妙的书法,让光线射入,使内部用的色调更明亮,看起来更宽阔,堪称胜景。</p> <p class="ql-block">苏莱曼尼耶清真寺是由奥斯曼帝国首席建筑师米玛尔·希南设计并主持建造,从1550至1557年,耗时7年建成,是希南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作,被誉为奥斯曼帝国“最富丽堂皇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苏莱曼清真寺,在每堵山墙下有一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共有四根,其中两根分别来自亚历山大港和巴勒贝克的巨大的玫瑰花岗岩柱,另外两根分别是从伊斯坦布尔的一座王宫和另一个地方运来的。传说还有两根从亚历山大港运来的石柱在一场大风暴中沉船了。这四根石柱代表了穆罕默德的四名继承人。</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大圆顶直径有26米,由4根石柱支撑。使规模宏大的空间内营造出一种庄重崇高的感觉,同时又不追求华丽,谨守着传统的奥斯曼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位于一个216米长、144米宽的院子里,其中还包括陵墓和一座墓地。包括其内院它长108米,宽73米。清真寺本身的建筑为59米长、58米宽,院子为46米长、32米宽。主拱顶有53米高,其直径为27.25米。在主拱顶内希南在墙里嵌入了64个直径0.5米的瓮,这样使得整个建筑拥有极好的声学效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后面的花园里有两座陵墓,其中埋葬着苏莱曼一世和他的妻子洛克塞拉娜、它们的女儿、苏莱曼德拉母亲和他的姐姐以及苏莱曼二世和艾哈迈德二世苏丹,还有穆斯塔法二世的女儿。希南的墓位于整个建筑群的边缘。</p> <p>这张蛮好看的!</p> <p>祷告大厅内的信徒。</p> <p>我来打卡了</p> <p class="ql-block">在清真寺外保存完好的邮局!不得不承认土国对过往的珍惜!没有让它成为废墟!没有让它夷为平地!更没有让它筑为高楼!</p> <p>总想将它的存在摄于镜头,那怕是墙,那怕是砖!</p> <p class="ql-block">在伊斯坦布尔无论新城还是老城,清真寺随处可见!那浑厚壮重的祷告声在晨曦中伴你苏醒,在月光下陪你入睡!</p> <p class="ql-block">多玛巴切新皇宫位于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欧洲部分,绵延600多米,始建于1843年,1856年完工。在建造这座皇宫时,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正是衰落期,皇宫建造的极尽奢华和当时国力的低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多玛巴切在当地被理解为“填海而造的花园”的意思。占地总面积约为7000公顷,仅仅厅堂就有43处,还有70间浴室,以及285个房间。据说装饰这座皇宫的大理石当年都是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从马尔马拉海运送来的,使用的雪花石则是从埃及运送来的,还有红斑石是从贝加蒙古城采购的。皇宫内部的装饰和照明等创意全部是当时意大利和法国最知名的设计师进行设计的。</p><p class="ql-block">新皇宫耗资十亿马克,皇宫内部的装饰是奢华至极的,里面的装饰摆设包括窗帘都是世界各国的皇室送的,皇宫内美轮美奂、极尽奢华,内部宝藏令人惊叹不已,豪华的水晶灯、象牙、黄金制品比比皆是,据说为了装饰整个宫殿,一共用了十四吨黄金和四十吨白银。</p> <p>新皇宫外的钟塔,很有特色。离的很远就能够看到,像是新皇宫的标志和守护者一样。</p> <p class="ql-block">新皇宫的第一道门有着繁复的巴洛克风格和典型的奥斯曼式花纹装饰。皇宫门前有卫兵,有意思的是他们不准穿其他民族服饰的人进入,我们同行的一对小情侣,因女孩穿着汉服而被挡之门外,再三交涉也无济于事,完全没有吾中华民族“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穿过第二道门,一座美丽的欧式花园呈现在眼前。中央一泓清澈的池水,池中别致的天鹅雕塑优雅地洒落银珠,池旁花团锦簇,绿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花园中各种象征权力的狮子雕塑,一反威武勇猛之态.而是憨态可鞠,温和安祥!</p> <p class="ql-block">走进皇宫,里面陈列的物品似乎有点旧,甚至可以看到落在物品上的灰尘,难道这里没有人清扫、整理?经询问,方才明白:原来,这里展陈的物品全是原物,不仅不让外来参观者摄影摄像,不让碰触抚摸,连管理方对展品的清洁保养,节奏也是很慢的。据称,那些价值连城的水晶灯和家具等等,全是从欧洲进口的。当时皇室生活的奢靡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据说, 皇宫里重约4.5吨水晶吊灯闻名于世,曾为世界第一。由于这个水晶吊灯,多玛巴切新皇宫又被称为“水晶宫”。这个当时世界最大的水晶灯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赠送的,但这个水晶灯到了奥斯曼帝国后,女王突然有点心疼:这可是世界第一啊,英国从此就少了一项世界纪录了,这怎么行?于是,女王陛下下令另外制造了一个比这更大重达5吨的水晶灯。这样一来,新皇宫里的这个,就给比成了世界第二,英国仍然保持了这方面的世界第一。</p><p class="ql-block">这个硕大的水晶灯一般每年开亮两次,每逢重量级人物来访,就会在这里举办国宴。这时候,水晶灯就会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我可无缘见这硕大的灯,就当这盏癔想了!</p> <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三分之一在床上度过,无论王宫贵胄还是凡民百姓,床总是让人安心的地方。据说在多尔马巴赫切宫,有巨人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巨床,有国父凯末尔最后的卧床,而这张床是那位的我没探究,但那绸缎般的床帏,可知卧睡者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新皇宫分几个部分供人参观,除了宫殿,还有绘画博物馆、钟表博物馆等。可惜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只能外表看一眼了!</p> <p class="ql-block">新皇宫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这美丽的门是不是皇室人员去海峡的大门呐?</p> <p>梦会儿皇室人员!惬意而快乐哦!</p> <p>充满阳光和童真的土耳其少年,在皇宫中等待老师的指令!</p> <p class="ql-block">曾久闻土耳其旋转舞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批“人类,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项目之中。当真正目睹的时候,还是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资料中才得知土耳其的转舞,源于土耳其中部的科尼亚,又称科尼亚转舞,是一种集体舞,舞者通常为男性。入场时,舞者全部身着黑袍,各自站好位置,上身是白色小褂,下身为白色长裙,腰系黑带,头上戴着一顶土黄色的高帽子。舞蹈开始后,身穿白衣黑袍、头戴土黄色高帽的信徒双手抱胸,头倾斜至几乎及肩,待主祭教士诵读可兰经的经文及完成祝祷后,信徒便脱下代表世俗的黑袍,随着乐队的演奏舞者将双臂伸展开来,右手手心朝天,左手手心向地,以左脚为圆心,不停地旋转。转舞的舞者之所以能不间断地在原地旋转十几、二十分钟而面不改色,是因为他们都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舞者入场时的黑色装束象征着尘世间的万事万物,脱去黑袍意味着摆脱凡尘。留下的黑带,象征自己的肉体。白褂和白裙代表真主。土黄色的高帽子象征坟墓。舞蹈动作也有独特的含义:舞者的右手承接天上神圣的恩泽,通过左手传递到世间;以左脚为圆心旋转,意味着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四季变换和周而复始;旋转的不间断,代表舞者距离真主越来越近;转舞分为7部分,暗示着创世纪的7天。这种舞蹈的创作是为了冥想之用,通过单调、简单的动作,达到宗教里平静、冥想的境界。而信徒的旋转是追求心、情感与灵魂的融合,最终达到与真主的合一。</p> <p class="ql-block">当我站在伊斯坦布尔的网红酒店,阿卡迪亚蓝酒店的观光餐厅平台上,俯瞰着眼前的蓝色清真寺和圣索非亚大教堂,远眺着金角湾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思绪随着翔飞的海鸥而迷离,不由想起土耳其作家帕慕克(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巜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深情描绘,笔端的呼愁!</p><p class="ql-block">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时候,感兴趣的是异国情调或美景。而对当地人来说,其联系始终掺杂着回忆。书中写道"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我无法追寻他笔下的木工雕花窗格,迷人的雅丽,繁复豪华的皇宫碎片...但透过他的笔,能感受到那些业已消失的伟大文明,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強盛,兴衰,更迭...</p><p class="ql-block">而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船只不停穿梭,古老的砖石路上行驶着风驰电挚的汽车,我在想当每天5次从宣礼塔上传出“穆安津”唤拜的呼叫声,人们是否面向麦加方向跪下?人们更多关心的是不是该不该换辆新车或要不要带孩子去趟巴黎?在科技一路狂奔之后,人们真正的精神追求是否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