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习俗知多少

东宁二中

<p class="ql-block">  时间一点一点的推移,日子一天一天的走过。我们途径着每一天的日暮,也感受着每一天的美好。新春华丽盛装而来,她用如此隆重的方式,让我们对过往岁月进行告别,也对全新的每一天,投入全新的希望。今天是大年初五,幸福的新年小长假已经将要接近尾声,但我们依然可以抓住小长假的尾巴,把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全部装入行囊,跟我一起出去看看好玩有趣的年俗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年兽。要是不守岁第二天见不到你了可怎么办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南方新年有吃馄饨的习俗,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主要是外甥给舅舅拜年,外甥代表父母去给娘家人拜年,中午外甥和舅舅聊一聊一年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初二这一天也叫送年,和大年三十相对应,早晨包好饺子,在中午饭前将饺子贡献给玉皇大帝、灶王爷、财神爷和先祖,下午或者傍晚,各家户开始放鞭炮,意为“送年”。</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p><p class="ql-block">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p><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p><p class="ql-block">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因此也不宜远出,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唐代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p><p class="ql-block">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p><p class="ql-block">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汉代东方朔的《占书》也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p><p class="ql-block"> 道教和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p><p class="ql-block">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道教和民间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父皇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于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p><p class="ql-block"> 同时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p><p class="ql-block"> 民间俗称“正月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三,点灶灯。各家试点制好的灯。扎彩灯,吃汤圆。</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p><p class="ql-block">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正月十四,拜临水娘娘,保佑妇女孩子健康。试花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农历正月十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神诞为正月十五日,地官神诞为七月十五日,水官神诞为十月十五日。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亦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p><p class="ql-block">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p><p class="ql-block"> 相传,正月十五日正是蚕神嫘祖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蚕神”的日子。祭蚕神用白粥加上肉脂为供品,同时用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谓之“照田蚕”(据说观察灯火颜色可以判断一年的丰歉)。这项活动逐渐成为了后代元宵节观灯习俗的一种源头。</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正式”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道教的文化,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p> <p class="ql-block"> 美篇审核:李艳霞 </p><p class="ql-block"> 美篇编辑:彭思思</p><p class="ql-block"> 文稿摘自:即墨28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