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峤村是福建漳州诏安县四都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四都镇东部,与梅洲乡接壤。全村现有945户、3800人;耕地面积2600亩,山地面积8500亩,淡水养殖面积1100亩。是四都镇的一个重点行政村。</p><p class="ql-block"> 主要景观:张式玉宅、张氏宗祠、古城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东峤张氏族谱》(末付印)记载,东峤古城建于明末清初。东峤从一世祖千乔公至今有七百多年历史,加上张达公先祖住渐山三百多年,共有千年历史。 </p><p class="ql-block"> 原居河南的张伯纪于唐总章二年随陈元光人闽平乱后,到漳浦溪南中营村开基繁衍,在村内建立张氏总祖祠“太尉堂”。</p><p class="ql-block"> 张伯纪的第十三代孙张元甫受任“宋朝参议大夫”后,移居云霄西林开拓发展,成为云霄张姓的一世祖。</p><p class="ql-block"> 张元甫多代单传,至第四世孙张子仁则生下五子:长得安、次得仁、三得义、四得礼、五得智。这五子兴旺发达,共衍下十七男儿,陆续向外扩展,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西林支脉”。</p> <p class="ql-block"> 诏安县张姓主要分布在四都镇、太平镇、红星乡和南诏镇等地。他们公认是张伯纪的后代,属河南“清河张”之“西林支脉”。</p><p class="ql-block">具体分布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 四都镇张姓聚居东峤村,现有3600多人。相传,宋朝村内有张、白、田、许等多姓村民。</p><p class="ql-block"> 张氏子孙就是“西林得安公”的后代(第几代孙入迁不详)。现仅得知:宋末德祐元年(1279年),元兵入侵中原,宋帝端宗败逃入闽,路经东峤附近时,村民张达率武馆学员伐木堵塞元兵通道,护少帝脱险。</p><p class="ql-block"> 不久,元兵主力至,将村民杀绝;唯有小童张迁峤躲入涵洞,幸免蒙难。出嫁上溪村的张氏姑闻讯,将他抚养成人,再回东峤重建家园,繁衍至今已有廿七代,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 因此,东峤张氏子孙长期公认“张迁峤”为“一世祖”,在村内建一座祖祠“孝思堂”,奉祀迁峤公及衍下四子之神主。</p><p class="ql-block"> 祠内有副对联“孝可作忠痛先人斩木救驾特表奇勋千古;思堪锡类念我祖依姑承祧犹存祀典万年。”铭刻着东峤这段悲壮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祖祠神龛之左,还特奉“祖姑金身”,亦有一联:“抚侄归宗传百世;尊姑附祖祭千秋。”充分表达张氏后人对祖姑的感恩之情。</p> <p class="ql-block"> 东峤村为了防倭,在明朝大围城堡,设立四个城门,城楼上各镶嵌石刻:东门【岐阳光旦】西门【东里宝城】南门【星占寿老】北门【淮阳常青】。</p><p class="ql-block"> 城门高2.3~2.6米,宽1.6~1.8米,墙厚1.4米。城楼顶端至地面高约6米。城门墙下层用乱石,上层用三合土,北门石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淮阳常青】</span> 与其余城墙已毁。</p> <p class="ql-block">【东里宝城】</p> <p class="ql-block"> 【张氏大宗】在东峤城内,坐北向南,为二落带天井三开间,单层单檐歇山顶式土木结构,天井有浮水桥和注水石,形似宫殿。</p><p class="ql-block"> 后殿中的神龛供“一世祖迁峤公”及其四子神牌,上方悬挂“孝思堂”大横匾,上联:“孝可作忠痛先人斩木救驾特表奇勋千古”,下联:“思堪锡类念我祖依姑承祧犹存祀典万年”。</p><p class="ql-block"> 神龛左侧奉“祖姑金身”,上联:“抚侄归宗传百世”,下联:“尊姑附祖祭千秋”。 </p> <p class="ql-block"> 张贞故居“将军府”,曾经辉煌一时,风光无限。解放后曾被征用为学校教室,它是张贞权倾一方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然而繁华易逝,时过境迁。历经近百年的岁月沧桑,如今的将军府已经是“昔日楼台半已非”了,实在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在梅洲和东峤的村民口中,有一句经典名言“有久年梅洲,而没有久年张贞”。</p><p class="ql-block"> 每当村民提起这句饱含哲理、劝人要睦邻友好、与人为善的话语时,就令人不禁怀念起已故东峤籍的国民党上将张贞。</p><p class="ql-block"> 张贞原名张善兴,诏安县四都镇东峤村人氏。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过北伐战争。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副官长、北伐军团长、南京首都卫戍司令官,国民党四十九师师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张贞率军驻闽南多年,掌握党、政、军、财大权,光环四射、权倾一方,也因此赢得“闽南王”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张贞被蒋介石授予陆军上将军衔,退为预备役定居漳州。</p><p class="ql-block"> 在漳州期间,张贞力推公路建设、发展交通,开辟整修漳龙、漳汕和漳泉等公路;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重文兴学,大力兴建龙溪中学(漳州一中)校舍。</p><p class="ql-block"> 在诏安创办官平中学(官陂中学的前身),并在家乡东峤村设分校。同时,在漳州设立闽南医院,方便群众就医。</p> <p class="ql-block">张贞遗世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 张贞还是一位尊师重道、爱才惜才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当年他以前的老师方照麟路经诏安时,他以行叩拜礼的最高规格礼仪给予接待,也提携了一大批像诏安仕渡村沈向奎中将那样的将才。</p><p class="ql-block"> 同时张贞关爱家乡公益事业,诏安县城的中山大街,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建设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林厝市附近至今还保留有民国风格的洋楼,人们因此习惯性称之为“民国老街”。</p> <p class="ql-block">张贞创办的诏安县官平中学(现为官陂中学)</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夕,张贞携家眷去了台湾,1963年病逝。</p><p class="ql-block"> 在台期间,张贞任以何应钦为首的“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曾当选为福建同乡会常务理事。</p><p class="ql-block"> 张贞的一生功过参半,人们对他褒贬不一。如果摒弃政治立场取向,张贞因为做了一些有益民生的事情,他的声誉在闽南一带还是有口皆碑的。</p> <p class="ql-block">照片:国民党诏安党部欢迎张贞师长茶话</p> <p class="ql-block"> 话说张贞在发迹前,有一次在村中犯事,村里的族长准备严厉惩罚张贞。</p><p class="ql-block"> 邻村的梅洲几位壮汉获知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救下张贞,并让他在梅洲“高塘寨”暂避风头。</p><p class="ql-block"> 几位壮汉为人豪爽仗义,每天好鱼好肉款待张贞,还常与张贞促膝长谈到半夜,也因之彼此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张贞准备南下投奔孙中山参加革命时,几位壮汉还馈赠其大量的盘缠。张贞是一位知书达理、知恩图报的人,自然对此终身未敢相忘。</p> <p class="ql-block"> 张贞发迹后,主政闽南多年,位高权重。提携了当年救他的一位恩人当泉州海关长,梅洲村民俗称其为“海关佬”。</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贞在台湾当大学教授的女儿,遵照张贞的遗嘱还给当年的救命恩人的后代捎来一笔钱,再次表示感恩当年的救助。</p><p class="ql-block">位于梅洲东门外的“海关佬”故居</p> <p class="ql-block"> 梅洲溪上游有一条圳渠的滔滔流水,千百年来滋养着下游的梅洲大陂洋与东峤洋的大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雨量充沛的年份,梅洲东峤两村的村民共引渠水灌溉庄稼,倒也相安无事。</p><p class="ql-block"> 遇到干旱的年份,两个村的村民就会因争水起纠纷、甚至大打出手,进而演变为两个村的村民之间大规模的械斗。</p><p class="ql-block"> 梅洲人自恃村大人多,东峤人也自认为有高官张贞作靠山,所以各不相让,乡民之间流血冲突事件不断。 </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梅洲、东峤两个村因争水灌溉农田闹到彼此剑拔弩张,宗族械斗一触即发。张贞获悉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召集两个村的代表开会商议解决这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张贞对双方代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阐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并以清朝安徽桐城宰相张英家族“六尺巷“的典故作喻。</p><p class="ql-block"> 张贞语重心长地说,人家都钦佩堂堂大清朝宰相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大义精神。这便是:有久年的梅洲,而没有久年的张贞;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没有梅洲人当年的仗义相扶,也就没有现在辉煌的张贞。他的这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语,使双方代表都深受感动,表示一定要化干戈为玉帛。</p><p class="ql-block"> 事后,张贞还派部队协助双方引水灌溉农田,维护了一方的社会安定团结。</p> <p class="ql-block"> 附注:“六尺巷”典故</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有位宰相名叫张英,其老家宅前有块空地与吴姓人家为邻。</p><p class="ql-block"> 吴家盖房越界侵占,引发双方起纠纷。张家驰书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一位宰相肚里能撑船,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p><p class="ql-block"> 张家人见诗,遂让三尺。吴家得知真相,感其大义,亦让三尺。</p><p class="ql-block"> 张、吴两家留下六尺空地,后人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典故体现张、吴两家相互礼让之举,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 张贞以“六尺巷”的典故,教育劝导梅洲和东峤两个村的村民要相互礼让、与邻为善,足见其人品和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与这件经典故事巧合的是东峤村是“张”姓,而梅洲村是“吴“姓!</p> <p class="ql-block">【星占寿老】</p> <p class="ql-block">【岐阳光旦】</p> <p class="ql-block">回途天福休息站景</p> <p class="ql-block">本篇文图部分摘自(厚德载福),与(匠心的指导修正)感谢之。</p> <p class="ql-block"> 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