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兵到团长的段庆华

《军魂永铸》公众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钢铁团记忆》连载之风采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郑怀盛 董贺亮 主编:郑怀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出品:管仲建 编辑:韩水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1959年11月生于河南上蔡,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8年3月入伍到步兵第183团2连,历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连长、1营副营长、团作训股参谋,1营营长、61师教导队队长、183团副团长、团长、61师副师长、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装甲12师副师长、兰空37师副师长、青海省军区海北军分区司令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5次,多次被全军、兰州军区评为“训练标兵”、“优秀四会教练员”、“优秀指挥员”、“优秀共产党员”、“廉洁自律”先进个人、“基层建设先进个人”、“勇于进取、善于开拓”先进个人,荣获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2000年国防部长迟浩田视察部队时在机场迎接时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一、他是从退伍老兵中请回的“好班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8年初,段庆华参军被分到了183团2连9班。有的同志听说他是个“城市兵”、“干部子弟”,就瞧不起他,时不时的说风凉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用自己的行动做了回答。刚开始训练,他竟然主动和班里被称为“黑铁塔”的一位老战士展开了训练竞赛。不几天,他的肘部和臀部磨破了,晚上躺到床上,感到浑身疼痛,他坚持着。一次练投弹,段庆华由于用力过猛,右小臂扭伤了,班长叫他休息,他回答:“我不能拖班里的后腿。”他没因此落下一个项目,投弹成绩由20多米上升到五六十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实践中,段庆华发现,尽管自己练得很苦,但在一些课目上并没有其他同志提高快,他请教班长,班长告诉他:“一个劲地苦练不行,还要靠军事理论作指导。”从此,段庆华每学一个课目,都要从班长那里抄写一份同样的教案,甚至每练一动,都坚持写出自己的体会。这样用“心”练的结果,使他提高很快。入伍第一年,在连以上组织的七次考核中,他的射击、器械、障碍、三防和单兵战术等课目,次次获优秀,被连里树为“训练标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段庆华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当了班长。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外军训练资料》《关于我军传统练兵教学法汇编》和《对越自卫还击战经验汇编》等20多本书籍以及《军事学术》等100多本专业杂志,并结合训练实践,整理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教学方案和学术论文,受到了上级机关的好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兵三年多,段庆华先后给各级示范教学“班以下战术”的全部课目54次,次次受到大家称赞。在各级组织的29次考核中,他的射击、器械、障碍、三防、战术等课目均取得优秀成绩,连续五年被师团树为“训练标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本身军事技术过硬,他带的9班也是硬邦邦的“尖子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5月,军里在某团召开基础训练形势分析会。会议期间,一位副军长听说9班基础训练搞得好,临时调整了会议日程,专门让他们前来表演。结果,段庆华组织指挥的班战术表演十分精彩,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赞扬。那位副军长还特意让段庆华带领全班到师教导队进行表演,同样受到好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带的9班,可以说人人是尖子,个个是骨干。三年间,他们班先后给上级做过51次示范表演,次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参加师团考核21次,次次获全优,其中17次夺得第一名。从1979年至1982年,连队进行年终考核,全班都达到投弹能手标准,有7人参加了军师团尖子比武,并夺得名次,14人成为特等射手。全班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他带过的33名战士中,有15人入党,7人立功。人人受奖,23人当了正副班长,他带的班被全团干部誉为“教导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常对班里的同志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我们对自己应该有个高标准。”为了使人人都学会当好班长的本领,训练中,他根据情况,尽量让全班每个同志都轮流当一次班长,发现问题时,他及时纠正,或者开个“诸葛亮会”,人人论战法,大家解难题,既调动了大家的练兵积极性,又提高了同志处置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他还把自己总结出来的《科学练兵十条经验》《我当班长的十二条体会》《做好新形势下战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七条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全班同志,无怪大家都说:“进了9班,就像进了火炉一样,出来准会变成一块好钢。”为此,人们称段庆华是“教导班长”,他被团、师、集团军评为“好班长”,被兰州军区评为“雷锋式的好班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队党支部一直把段庆华作为干部苗子培养。但是,当提干机会到来时,他却给错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2年底,2连党支部在研究9班班长段庆华的走留问题时,感到很为难。让他走,实在可惜,继续留队吧,上一次就没有被批准。最后只好再请示营里……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段班长可能要退伍了!”这天晚上,几位老战士在一起合计:“段班长真的要走了,这可是一个损失,咱们联名向党支部写份请求吧。”于是,第一份“特别请求”送到了连队党支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很深了,9班宿舍还亮着灯光,全班同志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老班长要和他们分别了,大家难过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当天夜里到第二天上午,一个个“特别请求”,一级传一级,直到师部。正巧,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郁文将军到钢铁团调研指导工作,团长刘登云向工作组汇报时,其中就应多保留优秀班长提干、有利于部队建设的问题,向工作组提出建议。当讲到2连班长段庆华如何能干时,王将军当即说:“团长你先停一下,我现在就给余主任打电话。”首长通完电话,高兴地说:“给你们团一个提干指标,那就把段庆华留队吧。”团长立马派人去火车站,把已经办理退伍手续正要登车回乡的段庆华请回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快,2连9班班长段庆华被任命为排长。在军事教导队讲课的段庆华还未回到连队,一纸命令,他就任2连连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训练为中心的军队,个人素质好的军事干部,尤其是善于组织部队训练的军事主官,提拔任职是很占优势的。段庆华1983年担任连长,不久提升为副营长、营长,师教导队队长。1993年担任副团长,1997年担任了团长。直到2001年5月从团长职位上提升调出,他在团一直抓训练。这一段时间,183团的军事训练工作一直很活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1980年任2连9班长时,组织单兵战术训练,给全班做示范动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二、他创造了“段庆华教学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0年代,解放军有个“郭兴福教学法”,大练兵、大比武中闻名全军。80~90年代,在183团,在61师,在21集团军甚至兰州军区,“段庆华教学法”名气不小。很多战士听过段庆华讲课,成长为部队训练骨干;许多军事干部学习他的教学法和使用他的教材,提高了带兵能力;段庆华在西北部队做过多次授课示范和带兵演练,受众10多万人次,首长和指战员们都为他的教学法所折服。六次被兰州军区评为“训练标兵”“优秀四会教练员”。多家媒体报道了段庆华教学法。“段庆华教学法”的特点是灵活机动,从实战出发。现将几家报刊介绍段庆华教学法的花絮,采撷以下几朵,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吃进去再吐出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段庆华讲课不瞌睡”“有的教员讲课,一个钟头眼皮都不抬一下,不离讲稿,听得大家都打瞌睡”。这是为什么?段庆华说,讲课要有所遵循,包括条令、条例、大纲、教材等等,但遵循不等于照搬,人家说“5+5=10,你就不能说2+8=10?”变“念”为“讲”,关键是领会、消化,把书本上的东西,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变成自己的东西,用句形象的说法,就是“吃进去再吐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备课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动脑的过程、记忆的过程。我备课时,在掌握授课意图和科目的基本内容后,一般都要做到三个想一想:一想本课的重点是什么,要领是什么,并把战士掌握、记忆的内容加以归纳;二想有关的实例、战例,丰富内容,把课讲得有骨头有肉;三想疑难问题,既注意释疑,又注意设疑,变单纯的“授”为适时的“导”。有了这么一个学习、思考、领会的过程,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基本上都能记在脑子里,讲起课来也就自如多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宽严有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个连队荣誉感很强,提出的口号是:“见第一就拿。”为了多拿第一、多扛红旗,连队在训练中不断地加时间、加强度,结果弄得战士精疲力竭,连个写家信的时间都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也这么干过。当连长时,为拿5公里越野的第一,一天跑三四遍,累得战士们在背地里骂我。想起来,那时的训练有股狠劲,但不科学。作为一名教练员、训练组织者,头脑一定要冷静,做到难得有度,严得合理。</p><p class="ql-block"> 具体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知道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如在立正训练中,为使战士颈直,在衣领上别大头针;跳障碍墙时,为使战士越过去,在矮墙的上方抹黄油;跳木马时,为防止战士骑在上面,在木马上摆一溜儿砖头,等等,看似小窍门,实际上都是不妥当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道哪些是可承受的,哪些是不可承受的。用辅助训练增强战士体能,是必要的。但有的单位不顾战士身体差异,不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硬性规定每人必须做几个“一百”甚至层层加码,一些战士常常吃不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83年任二连连长时,王克军长在连队蹲点时在连队门前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把“?”带进训练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讲你听,我教你练,我做你看”“教员的脑子,学员的身子”……这是战士们对自己在训练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不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在教学初期,也常犯这种毛病。自己讲得累,战士也学不好。后来,一位老首长告诉他,你多带点问题上讲台、上训练场,气氛会不一样,他一试,还真见效,时间长了,自己就摸到一些门道了。他有三点做法:</p><p class="ql-block"> 授课时留下“空白”。也就是说,讲课时话不说完,有意留点东西让战士开动脑筋。比如,在讲对土包的利用时,只介绍通常利用土包的右侧,留下土包顶端、左侧能否利用、怎么利用,双坟包、集团坟包怎么利用等问题,让战士思索、讨论。训练中多搞“假如”。战场情况千变万化,要启发战士以变应变。尤其是现代战争,要着眼突然性、复杂性和协同作战的特点,多设复杂多变的情况,把兵练活。如在完成防御战斗任务后,通常是上报消耗、战果、加修工事等。这时,不妨出些意外情况:假如遭敌原子袭击怎么办?遭敌空、炮袭击怎么办?与上级失去联系怎么办?等等,逼着大家动脑筋,想对策。收操后设下“疑点”。课目与课目之间,每个课目具体内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堂课后留下问题,既可起承上启下作用,又能活跃练兵气氛。如在“三防”训练中,完成开阔地防原子训练后,将部队带到一些遮蔽物前,让示范兵做正误两种动作,提出问题:哪个战士防护动作对,为什么?各种地形地物下怎样防原子?这样,第二天的课就从回答问题开始,战士觉得有趣,效果也会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反弹琵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考场上你听到过这样的动员吗?“同志们不要有压力,条令规定可以打不及格,打不好不处分任何人,不影响进步。”考核,哪个单位都想让自己的部下考个好成绩,战士们听得最多的是:拿第一、扛红旗、打靶要打多少环、甩手榴弹要甩多少米,有的甚至让战士立“军令状”、写保证书。像段庆华这样的动员不是明摆着在打退堂鼓、给技术不过硬者开绿灯吗?其实不然,段庆华总结了数次考试经验教训,悟出战士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对射击有着直接影响,尤其是在考场上,一些领导往往施加压力,反而使战士精神负担过重,射击时手发抖,尿变频,据枪不自如,瞄准时甚至眼发花看不清靶子,结果正常水平不能发挥,平时技术好的考核也砸了锅。段庆华说:“考核前适当减轻战士的心理压力,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往往能打出好成绩。”他称这种方法叫“反弹琵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84年任2连连长时与张铎团长在演习阵地上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以错纠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些骨干训练中最头痛的莫过于战士的动作纠正不过来,时间长了养成痼癖动作,一些教员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怎样做正确,说得口干舌燥,但收效甚微,段庆华同大家一起研究,给教员讲教学的辩证法,“我们不仅要告诉学员怎样做正确,同时也应该讲怎么做不正确。”他循循善诱,教学另辟蹊径。段庆华的方法是以错纠错。譬如,有的战士低姿前进时总是低不下来,他将错误动作在学员前学做了一遍,进行错误示范,使学员明白这样做不正确,然后再想一想怎样做正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认为:积累错误和累积正确同样重要。他在教学中把每个课目学员易犯的毛病,难纠的动作,专门积累起来记录在案。讲课时常常进行错误示范,使学员以此为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穿插得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初,师在教导队集训营连长,不少同志平时很少摸枪,射击摸底考试时总评仅得了及格。师领导把这帮人交给了段庆华,训练三天后再考时,参考33人,优秀率80%,完成率90%,总评成绩硬棒棒的优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了!段庆华使用的什么魔法?”彭副师长不太相信这成绩:“是否报靶多报了环数?是否有人口袋里多装了子弹?”结果,查报靶、发弹均无过失。彭副师长叫来段庆华盘问,段庆华说:“我保证下一次射击成绩比这还好!”第二天,彭副师长亲自督考,第二练习应发12发弹,其中3个点射,只有9发基本弹:一组9个人,分3组,结果,一个组完成率100%,优秀率90%;两个组完成率90%,优秀率80%,这一下,副师长服了。奥妙何在?“在于科学安排科目”,段庆华说:“射击,视力是关键,我经过总结,人的有限注意力一般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段的效果就差,应搞好科目的穿插搭配。”他举例:“冬天瞄准20分钟后四肢就僵了,这时就去搞投弹全身运动,再去搞地雷埋排──四肢运动,累了坐下来研究10分钟,四肢得到恢复再去练瞄准。这样,既提高了射击课目的训练效果,又训练了其他课目,一举三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弃“花”求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训练的目的在于战场上的需要,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在训练时,则往往不尽然。譬如:一些教员为了表演时能拿出一个像样的课目,想花点子,战术训练中让战士卧倒是为了有效地隐藏自己,消灭敌人,所以在运动中应迅速卧倒,而滑行不利于发现敌情、先敌开火。他把训练中的这些“虚招”拿出来供大家分析。在讲评会上他进一步指出“练为看”的危害性,我们讲平时多流汗是为了战时少流血,但是像这种练法平时流了汗战时还要多留血。段庆华这种踏实的训练作风,使教导队的训练技术和水准一直保持在一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有一句自信的口头禅:“课目任你考,学员任你挑,不合格的你别要。”此话并非吹牛,1991年教导队承办各类集训,培训班八期752人次,经多方考核验收,出教导队大门的至今还没有一个不合格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段庆华1989年任营长时给士兵讲解射击要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跨越心理障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个战士射击训练时手不住地发抖,连里认为他臂力不够,又是增加据枪时间,又是往枪口上吊砖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他的手仍在发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说这类现象训练场上经常碰到。我猜想,这位战士手发抖,不一定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帮助战士过好心理关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影响训练的心理因素,一是紧张心理,二是胆怯心理,三是自卑心理。对有心理障碍的战士,他采取三种方法:适时减压求放松。在实弹射击中,对过分看重成绩、心理压力过重的战士,多做宽慰工作。如对他们讲:只要按平时掌握的要领打,一定能打好,即使打不好,也不是多么不光彩的事,吸取教训,坏事也能变好事。同时,还可采取些辅助性手段,如在上场前引导他们做深呼吸,用原地活动四肢来转移注意力等。变换方式多适应。比如有些战士过障碍怕碰伤,可以先拉一根绳子让他练,战士一旦确切知道自己完全可以越过时,就可消除那种恐惧心理。分析条件说可能。对不正确估计自己的战士,引导他们多看有利条件,树立别人能办到,我也能办到的信心。有个彝族战士,个头只有1.53米,开始投弹老在30米左右徘徊,他认为自己身体条件不及别人,再练也上不去了。段庆华帮他分析说:“你个头虽不高,但身体结实,爆发力也可以。有份资料介绍,1.50米个头的人,只要方法得当,可投到50米。”他听后来了神儿,坚持按要领练,后来成绩逐步上升到了50多米,最后达到了66.3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1989年任营长时给2连班长示范战术动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他是全团口碑最好的“爱兵模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段庆华任职的单位,我军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他尊重士兵、关心士兵、爱护士兵,爱兵如子,被称为“爱兵模范”。这方面的事儿,几箩筐装不完,下面叙述几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发现“黑马”吉拉子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师教导队有一名彝族教官吉拉子聪,他曾是钢铁团的一个兵。在一次5公里越野中,团长记住了这匹冲在最前头的“黑马”,当晚就在篮球场找到了他,吉拉子聪正打得浑身是汗,自来卷的头发被汗水湿透了贴在头上,远远地,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一股热浪的冲击,团长打量着这位浑身透着活力透着朝气的小伙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让他去师教导队参加尖子兵集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吉拉子聪被叫到了团长的宿舍,团长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一摞书,有《战士必读》《战海励兵》,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正的人》……最下面是一本《新华字典》。原来团长从吉拉子聪的档案中看到他还只是初中文化程度,便从自己的书柜中挑选了这些书,希望他在训练之余能多看一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最后,团长从口袋里摸出一支英雄钢笔递给吉拉子聪说:“虽然不是新的,但是非常好用,希望你拿它学习,写字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今天对你说的这些话。”吉拉子聪不负众望,凭着过硬的军事技术和优秀的训练成绩,先后被选进了集团军和军区的军事“三项”代表队,参加了兰州军区和全军大比武,两次荣立一等功,被破格提升为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段团长多次与宁夏大学、物理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系,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办法,全方位培养高科技人才,并积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两年间,团队先后投资80多万元,完善了训练资料室、作战室、红蓝军对抗作业室,改建了军官训练中心,购进43台微机,开通了团局域网。实现了团指挥自动化、教学网络化、训练模拟化,从而使部队的整体训练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培养出了上百名优秀“四会”教练员、合格的基层指挥员和机关参谋人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1989年任183团1营营长时在训练场课间休息时与士兵扳手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为战士李小刚输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炮营导弹连战士李小刚在贺兰山野外生存夜间训练时摔伤了脾脏,伤势十分严重。夜间12点多,段团长闻讯立即驱车赶往医院。一进急诊科,医生就对团长说,今天血库里没有AB型血了,这么晚也找不到献血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请你们赶快组织几个同血型的战士来献血。团长对白副团长说:“你立刻给卫生队打电话,让他们从团里找上十来个身体壮实些的AB型血的战士,马上坐车到五院来,路上要注意安全。”接着,他脱下迷彩服,挽起衬衣袖子对护士说:“先抽我的吧,我也是AB型血。”站在一旁的炮兵营营长刘齐冲上去挡着不让抽,团长拨开他的手轻松地说:“小刘,你还不知道呢,我查了好几次,医生都说我血液太稠,对健康不利,现在抽点出来,再喝些水,也好好稀释一下,促进健康嘛!”他又对护士说:“医生不是说着急输血吗?你就快抽吧,别误了治病。”护士把血压计的袖袋缠在了团长的左臂上,一根粗大的16号针头插入了血管,团长轻轻地倒吸了一口气。当白副团长回来报告说“已经安排好了”的时候,压力正好加上,血从团长体内流出,顺着针头后的皮管进入血液袋。白副团长冲着护士嚷道:“这是咋回事?不是从团里给你们找到输血员了吗?”团长赶紧说:“白副团长,人家护士帮咱们抢救战士,你凶什么?来,坐下,坐下,陪我吹牛。”白副团长还不罢休,又对着刘营长发火:“你这是咋搞的,刚才要是我在,怎么都不会让团长输血,早知道就让你给卫生队打电话……”团长岔开话题对白副团长和刘营长说:“你们在饭店吃饭的时候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当服务员给客人倒茶、倒酒的时候,有不少人都把右手蜷起来,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微地敲几下,这是啥意思?”“表示感谢呗。”白副团长自信而肯定地回答道。“知道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表示感谢吗?”“不知道”,刘营长摇着头说,“可能是一种习惯”。团长笑了笑说:“不对,还是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吧,这里边还有一个传说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的乾隆皇帝执政期间曾六次下江南,并且经常是只带几个随从,以富家公子的身份微服私访。而且乾隆是个喜欢新鲜的人,时常要与仆从换角色。有一次他和仆人走累了,在一个茶馆歇脚,店伙计提来一壶茶放在桌上,乾隆便起身端起壶给随从倒茶。跟随他的仆人一看皇上亲自给自己倒茶,吓得立刻就要下跪喊万岁,万字还没出口,乾隆就瞪了他一眼,碍于周围人多,仆人只好赶紧改口说:万万使不得啊!并且情急之中就把右手的两指弯曲起来反复在茶桌上敲击着,表示我就在这里给您磕头请罪了。”团长说完,白副团长和刘营长这才恍然大悟,团长又指着自己平放在桌上正在抽血的左手问道:“你们知道像这样指头向上是什么意思吗?”白副团长和刘营长都摇了摇头,“这叫宁死不跪。”说着三个人都笑了起来,连护士也抿着嘴低下了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分钟过去了,血液袋里已经有了300毫升的血,护士扭开血压计上的压力阀门准备减压拔针头,团长却挡着说:“这么一点咋够呢,再来点。”护士解释说:“不能再抽了,这已经是一般人献血的极限了。”团长固执地说:“我不是一般人,我身体好,放心吧,继续抽。”白副团长和刘营长也向团长恳求道:“团里的战士马上就到了,你就别再抽了。”小护士坚持还要拔针头,团长突然面带愠色用命令的口吻对护士说:“别争了,我自己的身体我最清楚,急救室里还躺着我的兵呢。”护士沉默了,副团长和刘营长也沉默了,献血室里静悄悄的,似乎能听见血液流动的声音,还有团长额头上细密的汗珠越渗越多。血液袋里的液面在一点一点的升高,350毫升、400毫升、450毫升、500毫升,按团长的要求,护士一次抽出了500毫升的鲜血。团长活动着麻木了的左臂对护士说:“谢谢你啊,同志。”小护士望着他蜡黄的脸,叮嘱说:“你现在应该立刻回去休息,多喝几杯糖水,最好是吃点饭。”团长微笑着说:“不用了,我就坐在这等着,等好消息。”凌晨4点,医生从急救室里走出来,对团长说:“你们赶紧回去休息吧,幸亏输血及时,病人已经脱离危险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1989年任1营营长时,21集团军政委李宝祥和61师政委张海阳视察1营时合影。</b></p> <p class="ql-block">  段庆华常说:父母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部队,是对部队的信任,我们干部要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护我们的战士。军人的职业,本身就是奉献与牺牲的职业,战争行动中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平时训练,则要尽力保障官兵安全,避免无谓的牺牲和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空前艰苦的高原寒区昆仑山适应性训练中,段团长为保障车辆安全,坚持“五个不出车”,即无派车命令不出车,无安全教育不出车,无干部带车不出车,车况不明不出车,故障不排除不出车,每次机动后都及时对车辆进行检查,认真排除各种故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试训期间,累计机动14万多公里,没有出现任何事故。根据夜间天气寒冷、突发性高原疾病多的特点,段团长在预防高原反应上制订了“六管齐下”的特殊措施:每个帐篷有一个战士坐哨,每个连队有一名干部坐哨,每个营部有一名干部查哨,机关派出专人进行轮流巡查,首长每晚进行抽查,卫生队定时进行巡诊,通过“看、听、查、问”等方法及时掌握官兵的身体健康状况,确保了关键环节的安全。8月10日前后,昆仑山口天气骤变,连续三天风雪交加,最低气温降至零下8度,段团长及时采取配发皮大衣、提高帐篷保暖、增加衣物、熬姜汤等措施,较好地防止了冻伤和寒冷引起感冒及其并发症。试训期间仅发生一起高原脱水昏迷,有效控制了高原病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组织部队快速出动训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给战友万庆的赠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位特殊退伍兵的来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团长爱兵,爱在培养他们成才,爱在对他们的未来着想,成为“军地两用人才”,到地方成为社会欢迎的退伍军人。据笔者了解,对段团长啧啧称赞的战士,有他熟悉的身边工作人员,更多的是普通战士,还有所谓的“后进战士”,甚至犯过罪的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0年7月,段团长收到了一封河南济源市的来信,还没有拆封,团长就自信地说:“是任建伟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您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 今天,我终于有资格提笔给您写信了。我要向您汇报我这一年取得的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 我现在被分到济源市邮电局工作,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获得了两次嘉奖。团长,您知道我心里有多高兴吗?从一名被判一年半劳教的犯人,到减刑半年提前释放,回到团里当上了班长,后来又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我在部队的那四年经历了多少变化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 回到地方以后,这里的领导不但没有嫌弃我有一段劳教历史,反而帮我安排进邮电局这样一个热门的单位,成为一名正式的工作人员,我知道这和我在部队那几年的锻炼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在劳教所那段日子里,您对我的帮助。那时候我给您添了多少麻烦呀,一遇到困难就给您写信,您从来都没有厌烦过,到现在我还能清楚地回忆起那时候盼望您回信的焦急和收到您来信的兴奋。正是那些信还有您一次次托人为我带来的书和生活用品,让我知道您和战友们没有忘记劳教所里还有一个钢铁团的兵。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决心,再不做给您丢脸的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 回到地方以后,早就想给您写封信,但总觉得没有什么成绩,现在告诉您这些好消息,我知道您肯定会为我高兴的。团长,等着我再干出成绩的时候一定去团里看望您和战友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 军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您永远的战士:任建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任建伟以前是183团通信连的战士,刚入伍不久就因为吃不了苦,受不了约束,偷偷跑出去了,团里派人四处寻找,三个月以后才在他们家找到了他,按规定军人一次擅自离队三个月就得判一年半的劳教。段团长觉得这里有部队管理工作不到位的责任,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到家,让新兵觉得部队不够温暖。所以任建伟劳教以后,段团长一直和他联系,希望他不要失去信心,并给了他成为优秀战士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司令部作训股的器材保管员丁树忠,是一名有着15年兵龄的老士官,战友们都尊敬地称他“丁参谋”。在昆仑山上,他和段庆华同住过一个帐篷,做过20多天的邻居。面临士官晋升套改时,团长段庆华做了很多努力想保留这个人才,但是因为年龄问题没有成功。于是他辗转找到在厦门一家电器公司当老总的战友,安排丁树忠去当保卫科长。按丁树忠的说法就是“团长替我们把什么都想周到了,他和每一个战士的关系都不一般,而且和有的战士更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98年任团长时组织部队空运(民航机,担总后勤部的示范课,摩托化机动,铁路运输和空中输送三种机功方式的组织与指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四、他是把部队带上海拔6000米峰顶的“标兵团”团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4月至2001年5月,段庆华任团长四年间,先后被兰州军区和集团军评</p><p class="ql-block">为“基层建设标兵个人”“军事训练优秀指挥员”,所在的团队连续三年被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团”,被兰州军区树为“基层建设标兵团”。荣誉的光环,渗透着段庆华的心血和汗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班子拧成一股绳,全力以赴抓基层。段庆华在团队领导班子建设中,善于发挥各个成员的作用,他在任期间先后与张兆贤政委、焦克俭政委两位正职,副团长白治彪、范仲虎,副政委巩治国,参谋长李俊杰、任小平五位副职领导搭过班子。他尊重政委,尊重党委集体领导,尽职尽责按分工做好军事工作。对于副职他非常信任,从来都是既给责任又给指导,既安排任务又给财权、人权和决策权。班子成员都能创造性工作,成效显著。政治工作方面,团被评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军先进法律咨询站”,被兰州军区评为“先进团党委”“先进团纪委”。军事工作方面,连续两年赴昆仑山区进行高原寒区适应性训练,完成“西部98”演习、“高原风暴”演习。后勤工作方面,在总后勤部进行的“菜篮子工程”达标验收,甲级卫生营院达标验收,军交正规化运输达标验收中,三项验收全部达标。各项工作样样先进,使他能够在重点工作中集中精力,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作风民主,公道正派。走上领导岗位,段庆华深知职务越高,责任越大,平时搞好管理,战时带兵打仗,要让官兵听你话,自己必须坚持当好官兵的“服务员”“办事员”。他经常深入连队,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倾听官兵对团队建设的意见和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一名叫李伟的战士直接找到团长办公室,就连队战士学习时间少,疲于应付的现象和团长理论起来。听了这位战士的意见,段庆华马上意识到这个意见反映了基层官兵的共同心声。于是,他连续两周的时间沉在班排搞调查研究,最后组织机关人员制定了“还战士学习时间,育战士岗位成才”的措施。小小战士找团长理论,一位退伍后在驻地工作的老战友听说后,向他提建议:“你现在都成了一团之长,一定要有领导的样子,否则有失体面。”然而,“体面”在段庆华眼里就是为官兵多办实事,时刻把官兵的利益挂着心头,甘当官兵的“公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团队主官,他认为威信不是靠“霸气”,而是靠正气建立起来的。他追求一身正气、公道正派,赢得官兵的拥戴。段庆华他不爱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欲在悄悄地膨胀。作为在领导岗位上的军人,始终坚持士兵利益至上,自觉抵制种种诱惑,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公仆”本色。团队驻守在银川附近,经常遇到一些商贩、老板找到部队寻求“特殊”关照。有一回,一位煤矿老板听说段庆华是河南老乡,便找上门来,想通过老乡关系租用几台军车拉运两个月积压煤,并答应事成之后,给段庆华2万元的好处费。此时的段庆华确实缺钱,买房子刚欠下6万元的外债,然而,在金钱面前,他没有动摇,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容多说,将那位自称老乡的老板从家里赶了出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检查《战场自救互救训练》</b></p> <p class="ql-block">  段庆华公道正派全团官兵最清楚不过,就是这个欠债最多的“实权团长”,却是个“黑脸包公”。每年在干部提升使用,战士提干、考学、学技术等敏感问题上,他最较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凡考核不过关、民主评议差等不合格的都在他那里卡了壳,不符合条件的没有一个能蒙混过关。1998年初,团保卫股长位置空缺,几名有“背景”、善“交际”的干部,托人说情、拉关系,都被段庆华顶了回去。经过民主推荐和党委研究,最后确定让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当时还在家休假的2连指导员蔚泽民当上了保卫股长,赢得了全团官兵的好评。为了使全团兴起求实、廉洁之风,他还亲自组织人员在全团设立了意见投递箱、投诉电话和常委民主接待日,全日程对廉政工作进行群众性监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聚焦打赢,苦练基本功。发生在20世纪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把现代战争推向了科学时代的前沿。作为一线指挥员,段庆华深刻认识到知识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不懂高科技知识,在现代战争中就要失败。为了带头提高“打赢”能力,他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广泛涉猎军事、政治、管理以及信息书籍,每天晚上两小时自学时间雷打不动。刻苦学习电脑,掌握了五笔输入,还能够独立制作多媒体软件,并要求团里干部都能做到。为学习计算机语言编程,他自费买来英语教材,从最基础的ABC学起,把袖珍词典随时装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掏出来读读画画。几年来,他先后自学了《电子原理》《计算机操作原理与应用》《网络知识》等专业课程。写下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撰写的《指挥自动化对传统作战手段的影响》《高原寒区反空袭作战装备保障的特点及对策》等17篇学术文章被报纸杂志刊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能到了痴迷的程度。1998年9月,他听说国防大学有一套全面介绍和研究外军作战、训练和武器装备的最新录像资料,就花了2000元托人买了一套。从此,他如获至宝,一有空闲时间便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一边观看一边研究,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并结合团队的实际情况,对照我军现行的训练大纲和训练实践,研究探索出以常规武器对付高科技装备的招法,总结出了某型无后座力炮打击悬停武装直升机的有效手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对个人军事训练基本功抓得很紧,要求很严,手枪速射从来不脱靶,枪枪十环。一次,全团的干部在靶场进行50米距离的手枪速射。打了三组以后,成绩都不太理想,段团长发现主要是操枪过死、击发用力过猛的缘故,就把大家召集起来纠正动作,然后装了8发弹,给大家作示范。结果打完以后,一报靶,只中了67环,还有一发脱靶了。段团长当时心里难受极了,这是从来没有的事,而且是在全团干部的面前,还是自己主动要给别人示范。段团长觉得胸口好像堵了块什么东西,连饭也不想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等到部队带回去以后,他就一个人在靶场练习,不停地瞄准、射击,瞄准、射击……一直练了两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1997年任团长时 检查连队擦拭武器</b></p> <p class="ql-block"> 4.带兵到昆仑山进行高原寒区适应性训练。团在科技练兵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由团长段庆华牵头,组成以1营为主的混成分队,出动715人,各型车辆73台,行程2000多公里,首次开赴昆仑山地区进行高原寒区适应性训练。通过现地勘察、反复论证,选择与某边境地段地形相似的昆仑山口(海拔4800米)、昆仑山口以南(海拔5300米)地区作为主要试训场地,选择格尔木以南(海拔2800米)、昆仑山西大滩(海拔4200米)为辅助训练场地,选择昆仑山口以西雪山(海拔5300~5800米)为人体适应专用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部队在未来局部战斗中担负的任务为背景,紧紧围绕“走、打、吃、住、藏、联、供、管、修、枪”等重要环节,先后在2800米、3800米、4800米、5300米四种海拔高度,对武器射击效能、人体适应、野战生存、快速机动、综合保障、训法、战法等为重点研究内容,进行不同海拔、不同气象条件、不同地形条件、不同兵种的综合试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团长按照先勘察、后论证,先试训、后普训的原则,采取“小台阶快跑、大台阶慢跑”的方法,先组织人员实地进行勘察研究,后组织部队展开训练;先低海拔进行模拟训练,后高海拔进行适应性训练;先组织少量先遣人员进行试训,后组织部队全面普训;在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海拔800~1000米作为一个小台阶,海拔1500~2000米作为一个大台阶,在小台阶上减少驻留时间,大台阶上适当延长试训时间,每个试训台阶上都按照由小到大的方法,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在环境异常恶劣、困难甚至生命危险时时存在的情况下,段团长坚持从主官做起、从干部做起、从骨干做起、从党员做起,充分发挥干部骨干、党员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试训期间,团常委班子领导与战士们一样,全部在帐篷中居住,每次训练都跟班作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组织高海拔人体适应时,段庆华带领常委先后攀登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六座,最高5800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还在挑战极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到5868米的时候,大家似乎都已透支了全部体力,耐力也到了极限。段团长下达了命令:“除了两个警卫员跟着我,其他人员原地休息。”但是团长继续前进的同时,警侦连连长吴平富也站了起来,他对团长说:“我和您一起上,您上到哪里我就要跟到哪里,有您的地方也必须有我。”他伴着团长一直爬上6000多米的峰顶,由5868米到这个垂直距离200米的顶峰,他们用了整整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于是,在数据记录表的最后几行里,赫然写下了两个人的心跳、呼吸次数和身体状况。在雪域高原,段团长和官兵们一道克服生理、心理、生活、环境等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高原生存、体能训练、武器性能测试以及营连实弹进攻等58个课目的训练任务,进行了240多项试验,采集数据1000多组,总结出了高原适应性训练的特点和规律,为部队进行高原寒区训练、作战积累了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实地试验,修正了武器装备的技术参数。通过测试,调整了人体生理机能的要求参数。通过总结,形成了高原寒区训法、战法。通过组织指挥,培养了一批精通高原寒区作战的军官,为我军遂行高原寒区作战任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不经适应,直接进入高海拔任务的可行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在海拔3500米以下略经适应、海拔4500米以下经过适应、海拔4500米以上必须适应才能遂行作战任务的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庆华,全军唯一一位率部抵达海拔6000米高寒地区训练的步兵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钢铁团1营,全军唯一一支成建制抵达海拔6000米高寒地区训练的陆军步兵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有战用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用我必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段庆华1998年任团长时检查7连的日光温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段庆华1999年在昆仑山适应性训练与集团军参谋长彭勇和集团军副政委李太忠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摘自《钢铁团记忆》下册第1086~1099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