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走在金乡镇的迎旭路上,会看到一座充满着浓郁的巴洛克风情的古宅——方宅,这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老宅,造型精美、风格独特,令人惊叹。走进方宅,迎面是七间三层楼房,各间以方形的青砖石壁柱相隔,内侧置有科林斯柱,上承穹形门套。走上二层,四周走马楼,用两净瓶式栏杆,中堂水泥地面嵌镶着艺术铜条。在三层上壁柱间,用青砖柱垛连接,做成漏窗样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这座建于民国初期的老宅,中西合璧,浑然天成,历经百年风雨,英姿不改,实属罕见。土改时期,方宅收归公有,曾为金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近年来出于保护老宅考虑,进行重新整修,用作金乡博物馆,被列为苍南县文保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在历史风云变幻中,西洋风情,钢筋水泥结构的方宅,以其洋气和精美而独树一帜,成为金乡老宅中的“新贵”。百年并不算久长,多少金乡城内的老宅成了残垣断壁,而这座的宅院,却为百年的时光着色,成为不朽的建筑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span><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一、勤俭节约,经商致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这座老宅依然充满着诸多之谜,在我写作金乡系列古宅中,方宅是最困难的。我曾采访过有“金乡通”之称的王德科先生,问他方宅的主人是谁。他说只知道方宅的主人叫“方宝财”,其余就并不知晓。王德科先生对于城内各大望族如何发家致富如数家珍,唯独对方家如何发迹,也说不上来。倒是在金乡城内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人曾看到方宝财睡觉的时候,见他的肚脐眼内长出两条长须,说明他天生就带有财气。但传说毕竟不靠谱,笔者在乡贤刘绍宽的日记中发现了有关“方宝财”的记载,揭开此中秘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据方氏宗谱记载,方宝财(1859-1945),又名芝亭,谱名国琛,字汝澄,白沙象岗村(今属龙港市)人,自幼就读私塾,其父希望儿子能读书,参加科举以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方宝财对读书并不上心,倒是更喜欢做生意、赚大钱。在他读书时,就自学理财,如他将父母所给零花钱藏在积蓄罐中,日积月累,积蓄颇具可观。到17岁时,方宝财向父亲提出了退学经商的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方宝财取出自己多年的储蓄,加上母亲资助,作为经商的本钱,开始创业。他在宜山开了一家小店,经营各类南北百货,因诚信经营,生意渐有起色,家境随之步入小康,于是举家迁至金乡定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民国时期的金乡城,历史悠久,素来以商业发达,人文荟萃而著称。方宝财把家安置在南水门卫家大院的一间小屋,当时有不少名士租住在卫家大院,其中就有著名乡绅夏克庵(绍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随着经商渐入佳境,方宝财也跻身于城内乡绅之列。因一直在宜山做生意,所以金乡人并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财富。<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方宝财依然保持的勤俭节约,目前在城内流传着他有关的一首童谣:“方宝财,呆真呆;六月天,穿棉袄;十二月,拖鞋排。”据说方家的走马楼冬暖夏凉,夏天在房间内睡觉要盖被子。拖鞋排,说的是他从宜山或白沙走到金乡,都不舍得穿鞋,走到北门头才洗脚穿鞋。</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5px;">二、慷慨好义,忍辱负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方宝财在金乡的口碑其实是很不错的,城内的人家钱多并不稀奇,看看数百座老宅,哪家不是既富又贵。但金乡人对方宝财的仁心孝举称道不已。在方宝财六十大寿,大儒刘绍宽作《方君芝亭六旬双寿序》,其中就写道他慷慨好义,同情弱者。例如方宝财是一名孝子,平时忙于经营宜山的商店,每天还要回到金乡照顾家中的老父亲。从宜山到金乡大约三十里路,他朝夕往返,风雨无阻,从不觉得辛劳。在公益事业和社会捐资方面,方宝财也从不落于人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当时一位在平阳任过县丞的官员,因家境贫困而无力养育幼女,想送与他人抚养。方宝财收养这个女孩,视若己出,女孩长大后嫁入金乡豪门张家,方家陪一笔丰厚的嫁妆,女孩为张家生下一个儿子,张家儿子长大后与某大户人家订下一门亲事,但张家孩子得了一场病,不见起色,几乎是一个废人,女方提出解约的要求。又是方宝财出面,将张家孩子带到温州给洋医生治病。病愈后,方宝财还出钱置办张家孩子的婚事,成全了一段美好的婚姻。在金乡成为一段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光绪四年(1878),平阳境内瘟疫流行,方宝财的外舅家全家染病而亡,仅剩一位名叫锦荣的孩子苟延残喘,奄奄一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但方宝财大发善心,愿领养孩子,延医施治,终将孩子从死神中抢回。还培养他读书,安排就业,做到仁至义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当然,城内也流传着说方宝财吝啬,但据方学文(方宝财曾孙)介绍,方宝才是农民出身,深知劳动不易,所以宁可苦自己,也不亏待家里的长工。那时,方宝财对内立下一个规矩:每月逢初一、十五、二十日,长工吃肉,家里人不能吃,只能吃咸菜、萝卜,理由是长工做苦力,体力消耗大,需要补充营养。家人如果违反规定还要受罚。除此之外,方宝财还帮助长工操办婚事,成家立业。在方家做过的长工大都对他很敬佩,也愿意留在方家做事,有的甚至还成为了方家的好朋友。方家解放后得到政府的从宽处理,跟方家善待长工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方宝财原想当一名安乐翁,一家人在岁月静好中终老,但时事艰难,社会动荡,金乡虽远在东南沿海,也不能幸免。1937年,抗战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平阳县长张韶舞借抗战的名义,大肆抽丁征粮,导致民怨沸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金乡镇乡绅众多,是江南垟最为富庶之地,也是平阳县最为倚重的赋税之地。张韶舞指使下级科员来此催逼各商户缴纳军粮。方家因儿孙日多,仅出外读书的就有二十多人,开支年年增大,而收入减少,虽家道未致衰落,但也仅勉强维持生计。方家一时缴不齐军粮,下乡的官吏将方宝财捆绑戴帽,并游街批斗,让他在人前遭受难言的侮辱。刘绍宽先生也看不下去,他在日记中写道:“民国廿九年庚辰(1940)六月一日,廿六乙亥,雨。 晤郑式钦,知方毅君之父芝亭为政府派员搜谷事,为批颊受辱,且出游街,闻之发指。毅君此辱肯忍,亦非人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树欲静而风不止,其实方家自从买就旧衙署废地以来,就遭到一些部分士绅嫉妒,他们暗中抹黑方宝财的人格,但方宝才都忍辱负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三、教子有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方宝财虽是农家子弟出身,但见识不凡,他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膝下有五子一女。五子即紫来、毅君、仲友、仲铭、季瑾,后来合称方家五房;一女早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方宝财在创业阶段,家庭并不富裕,但他舍得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方家五子也非常懂事,深知父亲经商不易,皆勤学苦读,如方毅君和方仲友在去平阳县城读书,为了节省开支,他们都是步行来回。在校吃的菜如咸鸭蛋、咸菜干、小鱼干等都是家里带去的。后来他们学有所成,成为出类拔萃之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长子方紫来(1884-1927),原名方遵初,自幼读私塾,成年后弃学,协助父亲经商,打理家务,方家就是在方紫来经营下,迅速致富。可惜方紫来命不长久,早年去世,刘绍宽曾挽方紫来云:</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陶朱素封,惜亡家督;靖爽难弟,痛失伯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次子方毅君(1887-1964),原名方遵谦,字振谦;又名谦,一字益均,光绪三十四年(1908)肄业于平阳县中学堂,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先后在省立浙江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省立第九中学(台州中学前身)、浙江甲等农业学校等任教员、校长;后离开教育界,任奉天审计分处处长、国民革命军驻浙军械局局长等职。长兄方紫来去世后,方毅君只好放弃工作,回家主持家政,管理方家产业,成为金乡城著名乡绅。方毅君是刘绍宽的学生,也是他事业上的帮手,凡是刘绍宽倡议发动捐资,方毅君无不大力支持。刘绍宽修县志,方毅君也慷慨捐资。在江南垟,许多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都有方毅君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三子方仲友(1889—1974),原名方遵钿,又名悌,留学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四子方仲铭(1892—1942),原名方遵标,毕业于平阳师范讲习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五子方季瑾(1895—1980),原名方遵瑜,1919年,毕业于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次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师前敌军医院军医官,浙江陆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营二等、一等军医,南京警察厅卫生科医务所主任,军政部第五十七后方医院中校医务主任,第七十七、第十二后方医院上校院长。抗日战争时期,后方医院经常跟随部队转战到各大战场,为了及时救治伤员,他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1938年,他组织并全程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伤病员救治工作。1948年,任军医署视察室专员(少将军衔)。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九陆军医院内科主任医师。1960年退休,被上海市永星制皂厂聘为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在陆军医院任主任医师期间,许多从朝鲜战场下来的伤病员治愈出院时送照片给他,并要求互赠照片留作纪念,以至于一时间家中有数百张解放军战士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四、建走马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民国初期,适遇金乡城内衙署(金乡东城角上、下校场)被遗弃不用,意欲出售。方仲友当时在省城任职,得知讯息后,即向省政府提出购买要求,据说当时收购价只需白银七百两。买下旧衙署旁的废地后,方宝财唤回在自福州创业的长子方紫来,让他主持家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方紫来善于经营,提出计件付工资的办法,提高农民劳动积极性,这一大片废地在很短时间内就开垦用作农田,方家从此有大批农作物收入。几年后,方家粮食积余,又购置收租田,最多时达三百多亩。1927年,方紫来得痢疾,医治不愈而去世;方宝财又召回在外工作的次子方毅君接管家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民国初年(大约1915年左右),随着家产日丰,儿子成才,方宝财有心盖楼养老。当时金乡富豪袁义成的护萱楼已建成,方宝财就想盖一座超过袁家的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为讨父亲喜悦,方家几个兄弟同心竭力修建这座楼房。方氏父子对修楼是花了一番心思的,他们花大价钱从温州聘请技术人员设计,并全部由温州土木工匠承建,这幢建筑采用西方巴洛克风格,材料则采用刚刚传入中国的钢筋水泥。洋楼建成后,起名为“芝叟颐鹰”,寓意健康长寿,颐养天年。方宝财一家入住其中,其乐融融,“暇辄与孺人率诸子妇开轩面圃,共话桑麻,固有乐而弥永其年者。”农家子弟方宝财能在望族林立的金乡城立足,并迅速崛起,他白手起家的故事为金乡百姓津津乐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这座洋楼在江南垟名噪一时,民间称之为“走马楼”。据传,每年清明、重九,方家都要打开大门让人进来参观。走马楼</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与</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卫前大街的袁家护萱楼犹如双子星座,在金乡城诸多的老宅中,显得鹤立鸡群,给古城增添了一道新的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br></p> <h5><br></h5><h5><b style="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5px;">六、畜牧专家</b></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在方家五子中,成就最高的,当属方仲友。他从</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5px;">金乡小学毕业,考入平阳中学堂。在校期间,堂长陈筱垞赏识方仲友刻苦好学,鼓励并愿意资助他赴日本留学。同时也受乡人殷汝骊、郑汝璋、杨悌等留学日本的影响,1906年4月,方仲友在平阳中学堂肄业,只身赴日本留学。当时方家尚不富裕,但方宝财省吃俭用也要资助儿子留学。方仲友先在大阪私立高等预备学校补习完中学课程。次年九月,考入日本北海道大学畜牧系兽医学部,读兽医专业,获农学士学位。1913年,方仲友学成回国,由陈筱垞做</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媒,娶张家堡杨慕份之女杨念萱为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在江南垟,杨家是百年不衰的名门望族,历代书香门第,人才辈出。杨慕份(1871—1936年),字君昂,别号晦阁,任张家堡关西小学堂长,江南镇董事会总董,民国时期任江南镇自治委员兼学董。其父就是江南民团总董、抵抗金钱会的杨佩芝。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江南垟风俗中,方仲友娶杨念萱,意味着贫寒出身的方家与望族杨家联姻,跻身江南垟乡绅阶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青年才俊,又有着留学日本背景的方仲友,其事业渐入佳境。他很快就收到浙江都督朱瑞的聘书,被委任为浙江陆军第一师兽医处处长。方仲友携新婚妻子到杭州上任。1912年,朱瑞在杭州市螺丝山开办兽医养成所,方仲友兼任浙江兽医养成所所长,后来该所改组为陆军兽医医院, 方仲友仍任所长。除了本职工作,他还兼任浙江甲种农业学校教师、五省联军医院院长等职。方仲友身兼数职,日夜辛劳,迅速在省内业界脱颖而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1917年1月30日,方仲友参与王舜成、余乘、华绎之、陈嵘等江浙一带的农业留学生以及实业家发起中华农学会。同年8月,他参加在江苏省教育厅举行第一次年会,同乡人陈嵘当选为主席。方仲友是中华农学会创会元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1918年,方仲友深感畜牧人才缺乏,便一手创办浙江畜牧学校,亲任校长,后来浙江畜牧学校并入浙江甲种农业学校,设立兽医系,它是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前身,方仲友可以说是浙江大学农学院创始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除了教学工作,方仲友还参加社会活动,结交社会名流。1913年6月,一批浙江爱国志士和实业家目睹农业不景气,农民生活贫困,认为“立国之本在于立农”而成为“浙江农学会”,成为省内较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社团,社会地位颇高,历任浙江省督军、省长都要咨询。方仲友通过竞选击败了日本留学时的同学高维巍,当选为浙江农学会副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1920年,方仲友担任温州旅杭同乡会副会长,结识潘国纲、林同庄、陈鲸量(即陈蔚)、周季纶、黄群、陈嵘、蒋叔南、夏承焘、殷汝骊等在杭的温州籍知名人士。潘国纲、周凤岐等在湖州泗安的荒山开办兴墅、云墅两处林场,聘请方仲友主持,并担任技术指导。</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乐清人蒋叔南在《自治法会议百余同人连日饮宴斗酒甚烈推余为酒王戏成一绝》一诗中写道:</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昔年策杖为山贼,今夕举杯作酒王。百事未成成就此,问天生我太荒唐。”</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这百余人之中,就有殷汝骊、李哲夫、林同庄、黄式苏、方仲友等同乡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随着在业界崭露头角,方仲友得以参加省府各类重要的会议,结交名流政要,如国学大师马一浮,前清翰林吴士鉴,留美农学博士陈宗一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1929年,方仲友步入政界,历任南京市卫生局专业场主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部兽医处处长;1932年11月起,任军部张家口军马补充所所员,专司军马检查;1934年,在青岛血清制造所工作;10月改任江西省农业院技师以及兽医专门学校教授,方仲友讲授家畜内科学。据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8辑》载:民国廿八年(1939)12月,兽医专门学校成立党团干事会,其中方仲友、吴诚等四人为干事,其中方悌(仲友)兼任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1942年,方仲友回到杭州,任教于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1945年8月,抗战胜利,方仲友回到家乡金乡,接受平阳县简易师范的聘书,教授博物课。1947年8月,方仲友应徐陟之邀,仍回到英士大学农学院任教,主持畜牧兽医系工作,当时与方仲友一起工作的还有萧辅、殷良弼、周汝沆等国内知名教授。直至解放后,方仲友一直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1974年9月,方仲友于杭州去世,享年86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方仲友一生以教育为主,著书立说,乐此不疲。1917年,编译《马政学大观》《畜产学通论》等著作,由浙江陆军兽医院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著作是我国早期重要的畜牧学著作。1924年,浙江省农会编辑出版了方仲友的《稻种改良法》一书。在江西工作期间,方仲友在《江西农讯》《江西教育》(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大量论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金乡方家与宜山陈家渊源颇深,受陈筱垞的赏识,方仲友得以留学日本;毕业回国,又是陈筱垞当媒人,娶张家堡杨慕份之女杨念萱。陈筱垞对方仲友可谓有栽培之恩。此后,方仲友将女儿嫁给陈筱垞的孙子陈德辉。陈德辉毕业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方介堪等名师,他精通诗词书画,就是他把祖传的朱曼妻地莂献给的温州博物馆。但这是后话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七、忠烈满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方宝财有五个儿子,合称方氏五房,其后代子女都成就非凡。笔者发现,除了学界、教育界之外,方家子弟从军报国的也不在少数,他们或就读军校,献身沙场;或为军医,救死扶伤,可谓是满门忠烈。</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大房方紫来长子方克庆</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1907-1940) 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后在苏州与友人合伙办起“隆庆医院”。抗日战争八一三上海事变(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后,苏州不久沦陷,他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战地医疗队工作,历任军政部第十二后方医院医务主任、第八重伤医院官、中国红十字会第四十八队队长。因在江西上高前线积劳成疾,于1940年正月十一日病故于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队长任内,年仅34岁。次子方克鲸,陆军工兵学校肄业,从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二房方毅君长子方克杭</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1917-1939) 温州省立高中肄业,后考入黄埔军校三分校,1938年军事委员会干部训练班毕业,毕业后分配(到)广东韶关任曲江国民兵团干事,任内患伤寒,于1939年九月十日不治身亡,年仅23岁。</span><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次子方克橦</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 (1922-1940) 温州联中毕业,1939年正月考入黄埔军校六分校(桂林中央军官第七分校)。于1940年七月在校病故,年仅19岁。葬桂林猫儿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四房方仲铭次子方克元</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1923-?) 平阳县简易师范肄业,1943年考入西安王曲黄埔军校七分校,陆军第十二总队第一大队第三队训练毕业,后分配到昆明邱清泉陆军辎重兵团任排长,抗日阵亡于西安,军部曾发给阵亡证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五房长子方克福</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1920-1996) 1937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成都本校第14期装甲战车科,陆军机械化学校毕业。1942年投身孙立人将军麾下,赴印度兰姆伽基地接受盟军培训,先后参加了中国驻印军缅北反击战、孟关围歼战、莫冈河谷战役等著名战役。1944年整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六军战车团,在郑洞国将军麾下授少校军衔。1948年随郑洞国在吉林省长春市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车师组建工作和解放军第一坦克学校组建工作并担任高级教官、工程师(少校军衔),是我军早期从事装甲车研制和改型工作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之一。1956年转业到北京市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局高级工程师,主管机械设计、技术审查、质量控制等工作。他亲自组建了北京市第一所模具技术学校,并担任校长职务直至离休,享受正处级离休和高级技术职称待遇。</span><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次子方克家</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1922-2010) 1943年11月毕业于国防医学院(陆军军医大学)医科专业,后在湖南程潜部队任军医。1950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在湖南省下属卫生局任技正。1953年6月参加组建湖南省卫生防疫站并担任卫生防疫科科长,直至1993年1月退休一直在湖南省卫生防疫站从事疾病防控工作。曾任《传染病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被聘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湖南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卫生防疫站首席技术顾问、《湖南医学》杂志副主编、《湖南预防医学杂志》主编,是湖南省卫生防疫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并参加了全省消灭天花以及霍乱、流感、流脑、乙脑、痢疾、钩端螺旋体疫情的防控工作;主持和参与了湘乡地区钩虫病防治试点工作、湘潭地区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试点工作;参与编写《医师典》《农村卫生院读本》《急性传染病防治手册》《卫生统计学讲义》《霍乱防治手册》等著作和教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目前,方家旅居海外的侨属有三十余人,分布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匈牙利、澳大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0, 0, 0);">(感谢方宝财曾孙方学文先生提供有关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版权所有,转发请注明出处和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