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我们忙着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可越是深交就越发现交友困难,我们尽力了要认真对待朋友,却又总是与他们发生矛盾与争吵。"是他错了,还是我性格不好?"我们在矛盾与反思中受尽折磨。"他跟我性格不合。""他不懂去理解别人。"最后做出放弃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不少的青少年,包括我,经常有这样的问题。交朋友,似乎只能以互相取乐,逃避无聊,交换知识,扩张人脉为目的,而无法做到心灵相通,思想上的深入交流。</p><p class="ql-block"> 哲学家萨特抛出了他最著名的一句话:"他人即地狱"。</p><p class="ql-block"> 认识到这一点是可贵的,但是萨特这里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反而认为,交友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天生就有这一可悲的性质,即使是两个思想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也逃不出矛盾甚至互相厌恶这个结果。</p><p class="ql-block"> 萨特的论证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开始。从我们出生开始,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就已清晰明了。父母教我们控制四肢,控制刀叉筷勺,控制情绪,我们为学会控制某样事物而高兴。</p><p class="ql-block"> 拥有思想之后,主体就是所谓的"我","我"是我肉体的控制者,思想的拥有者,以及未来的决策者,而围绕着我的桌子凳子,椅子,还有这整个世界,都是相对于"我"来说的客体。<span style="font-size: 18px;">然后我们便会产生一种幻觉:自己是世界的主人,一切都围绕着自己运转。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告诉我们,只有"我"才是最真实唯一的,同样,"我"也是最孤独的。所以,为了彰显自己在世上的力量(人类本性),我们渴望控制。</span>主体与客体,两者都需要控制。控制主体,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控制客体,控制它们的发生、变化。</p><p class="ql-block"> 但是,相对主体,客体是不可控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但别人心里在想什么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更谈不上去控制。这样一来,我们人作为主体,最投入于对客体的控制。农夫控制农作物,商人控制市场,君主控制国家,主体对控制客体有着强烈的渴望,我们也会为自己控制着一些事物而高兴,以此作为自己强大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与朋友交往时,相对于自己,朋友是客体,而自己是主体,我们依然持有着那份对控制客体的渴望。我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希望让别人感同身受;希望让别人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进入自己开创的话题,以自己的体会为中心。我们都会这样,不巧的是,相对于别人来说,他们是主体,而自己是客体,他们也有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灵魂丰富的内容,并想借此丰富来聚焦他人的目光,而对别人绘声绘色的灵魂独白不屑一顾。如果忘我的去折服于他人的灵魂之下,就像读伟人的传记读到流泪一样,那就是服从于客体,被他人思想主导,就等于否定与忽视了"我"自身的价值,迷失了自我,严重至自卑。正是因为人特有的控制欲与主体意识,使深交——融入对方灵魂成为了无穷无尽的主客之争,成为了折磨。</p><p class="ql-block"> 这么一想,我们理解了萨特的"他人即地狱"。</p><p class="ql-block"> 然后呢?萨特到底想表达什么?他想让我们不要交朋友吗?关于萨特,我的了解有限。但萨特是有朋友的。</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真正好的朋友关系能够做到在主体客体之间的均衡。他们非常谦和,懂得退让,不想要胜对方一筹,他们尊重对方的思想。最好是能有同一个信仰,信仰高于主体("我")和客体,外界事物和自身。这样他们朝着那个信仰一起前进,而不要谈关于个人的事情。这样的选择违背了人类的天性,需要极强的克制力,但应该是最佳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个人理解,非专业学者,写的垃圾请谅解,日后会有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