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我眼里,是一名颇有行医济世医德风范的好医生。医术我不敢说父亲是最高的,因为,技艺无止境!但医德医风是我见过讫今为止最好的医生。特别是在油房沟十八年中,父亲医德医风和乡亲们相处的情义是我们姊妹几个成长岁月里难忘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父亲62年下放到油房沟村时27岁,母亲21岁,27岁的父亲虽然失去了正式工作,但行医济世的决心没有变。看着由于长期缺医少药饱受疾病折磨的乡亲们,忘记了失去工作的痛苦,用一颗年轻热忱的心积极投入新的环境中,全心会意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因此,乡亲们热爱父亲,有的称父亲是白医生,有的称白先生,大部孩子们称叔叔。那时,村里民风淳朴,乡里乡亲都互相帮助。我们姊妹4个更是受到来自于乡亲们的、比村子里其他孩子更多的照顾与喜爱。这些都源于作为医生的父亲对乡亲们病痛时的悉心关怀和母亲为人的厚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养成了厚道质朴,与人为善的品性。也因此,既使后来,我们姊妹4人随父亲复职进县城,到省城读书,又都分配到银行或政府机关工作,我们仍然想念小时候生活的小村庄油房沟。闲下来时常常议论小时候在油房沟的有趣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因为父亲宽厚仁慈的医风,乡亲们很感激,好多乡亲们见了我们都象自己的孩子。记得小时候每到年初,乡亲们想回报父亲一年中不辞劳苦,送医上门的情义,争相请父亲吃饭。由于想请父亲吃饭的人家太多,我们姊妹几个被乡亲们强拉硬扯分头替父亲赴约吃饭。那时,乡亲们穷,只能乘年初吃几顿好饭时请父亲,这样的话便于节省又表达了感激。因此,每年初一到初五,我们姊妹们轮番到乡亲家吃饭。吃饺子是最高档的饭,因此,连续五六天,顿顿吃饺子,有时因为馅缺少调料,腥味大,小孩子味觉轻淡觉得很难吃,也有的不讲卫生。因此,每年年初,我们几个最愁顶替父亲吃饭,但盛情邀请之下,乡亲们一片心意,父母亲理解他们。因此,督促我们一定要替父亲去吃饭。</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热爱自己的专业,专心致力于此。加之,农村接触到丰富的临床病例,医朮提高很快,医技也很全面。父亲尽量让乡亲们花钱少治病根。为了乡亲们看病省钱,父亲每年赶着毛驴和队里几个青壮年到黑茶山采药,回来自己刨制凉晒。因此,十里八村传开了,父亲服务的不只是油房沟大队,在油房沟方圆十几里经常出诊,义务服务。只要乡亲们需要看病,无论刮风下雨,白天或深更半夜,父亲总是有求必应,毅然出诊,没有一点难为情绪。以至于后来我们姊妹4个年轻时不懂事,认为当医生是苦差事,都没报考医学方面专业,令父亲遗憾。长大了后,我们自己也后悔,没能象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好医生。</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油房沟的十八年中,除了挣队里公分,都是无偿服务。做为油房沟大队4个自然村唯一的医生,而且医朮挺好,又常有方圆十几里服务范围以外的乡亲们来看病。按理父亲应该不愁养活家庭。但父亲在油房沟服务乡亲们十八年,竟然也没宽余经济给自己家盖一间窑洞。复职离开油房沟时,队干部极力挽留不要举家搬走,家留在油房沟不搬走,父亲就会常回家,乡亲们还可以方便看病。队里还承诺为我家修两间房留下家。但为了孩子们能在县城上学,父母亲还是依依不舍地决定离开。搬家那天,乡亲们没有出工,连村小学校都提前放学,只为了和我们告别。这也是父亲与家人在油房沟十八年生活的回报,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段难忘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常听父亲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他家很穷了或者他家恓惶的,把咱们的xx药让他们用了吧,不然担误了。现在回想起来,父亲良好的医德医风,除了医生治病救人的职业素养外,主要源于善良仁爱的品性。父亲同情苦难中的人,从不欺凌弱者。在油房沟十八年的中间段,正是 文革初期,闫家庄地主上高中的儿子白善明,因为说了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的话,造反派就说他这句话反动,示为典型,轮番批斗。由于年轻受不了刺激,精神失常了。既是这样,典型还得批斗,后来疯了。造反派这时想罢手也控制不了,典型要继续批。眼看孩子疯病越来越严重,在家人交涉下,需要开具医学证明是精神病患者才能停止批斗。但县医院,公社医院都不敢出证明。家人找到我父亲,万分求救,父亲说他是赤脚医生,怕没权开证明,如果他出的证明有用,他可以。其实,父亲是不忍心看着一个孩子废了,才冒着风险开出证明。说来也巧,父亲的证明有效,地主的儿子成功回家养病了。之后,还经常冒着风险悄悄上门为他治病,直至痊愈。这个地主的儿子因为读过高中,后来一直是油房沟大队的会计。这家人也很感激父亲,因为都姓白,视为本家亲戚。文革结束后,他家老大在省公安厅任职,举家迁往太原,由于那时通讯不便,逐渐到我们这一辈不联系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令我记忆很深的事。我大概六七岁时,文革还是初期阶段,地主家庭特别受人歧视,油房沟地主的小儿子白侯堂由于家里大人受冲击,又失去母亲,常受不懂事的小伙伴们排挤,很可怜。父亲常对我们说,侯堂堂是恓惶孩子,你们要对他好,不能欺负他。</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这些言行迁移默化地告诉我们,做人要以德为底色。</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特殊的行医经历,复职到县城后,上门看病的乡亲们也多,也因此午饭总有看病的客人一起吃,清一色家里人吃午饭时非常少。但当我们每个孩子考上学时,为我们买不起好行礼箱的父亲,很快就能让乡亲们用废旧不好的木料做成小行礼箱按时送上门。这也是父亲和乡亲们相处的情义见证</p><p class="ql-block"> 父亲特殊的行医经历,也使我们姊妹们经历了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使我们认识到真心做事做人,迟早会有不一样的回报。好人不一定富贵,但活得会是最安稳的那一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