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亲一直在我们身边</p><p class="ql-block">李军</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叫李光海,就是潘场老街乡亲们亲切称呼的“光老师”。父亲中等身材、清瘦、总是笑眯眯的,举手投足显出特有的儒雅气质。父亲为潘场老街、为爹爹哪妈(家乡人上称爷爷为爹爹,称奶奶为哪妈,称外婆为嘎哪妈)、兄弟姐妹、子女亲友们默默地辛苦了一辈子。他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依然是笑眯眯的。父亲甘愿人梯,将快乐、希望、机会带给周围的人,将责任和负担勇敢地、默默地扛在自己肩上。</p> <p class="ql-block">父亲生前动过二次大的手术(一次是切胃、一次是肺部肿瘤切肺),都挺过来了。在晚年患有高血压,还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2020年12月6日早上8点,在潘场老家永远离开了我们。母亲告诉我消息,我即刻带上家人,从广东湛江出发,怀着万分急切的心情,赶回潘场老街。</p> <p class="ql-block">母亲说父亲7:30还坐在客厅的木椅子上和她说话。(父亲以前在湛江时说这椅子很牢,非常喜欢坐,于是我将桌子及椅子全部拆解后托运回潘场,2019年暑假回家后和儿子一起重新安装好)。母亲和父亲说了一会儿话,安顿好父亲坐在客厅,就在院子里干活。一会儿母亲给我打电话说父亲坐在椅子上睡着了,父亲您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而您留在人世间的光、留在潘场老街的光、留在子女心里的光,永远激励我们奋斗、前行。当我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困难,内心难受、压力巨大时,只要想起您那充满慈爱和鼓励的眼神,我就会坚定信念,勇敢地担起责任,坚强地前行。您总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我们,往事一幕一幕浮现在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您教会我们如何从小事情、小细节上关爱关他人。您虽然没有经过师范学院的教育,但您总能以自身行为“示范”、教育着我们。记得那时您在永红小学教书,住在学校宿舍,我如果饿的太厉害,会去找您要东西吃,您不会发火。您和很多老师们在一个大教室里,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放着很多书和作业本,您和老师们、厨师关系都特别好,耐心地教年轻的老师们如何备课、打铃。我记得厨师姓贾,是贾嘎潭口的,您还帮厨师挑水,从永青公路旁的水渠挑上来,过马路,右边是菜园,左边是厕所,再走几步左边就是厨房,您将水倒入水缸里。我还将在公路旁水渠里摸到的螃蟹和小虾带回来,放在一个木桶里养着。您会牵着我的手回到宿舍给我找东西吃,我还记得同宿舍的老师是盛先方老师。您用开水冲粉子给我吃,用调杆(谐音,潘场老街人发音是tiao gan,就是勺子)挖一点点猪油和盐放里面。那熟悉的粉子味道和您慈父的味道交融在一起,刻在我的大脑里,流入我的血液里,陪着我走过了无数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您教会我们孝道。每次吃饭前,您会先扶着爹爹哪妈坐在方桌子的上沿(谐音,潘场老街人发音是shang yan,堂屋桌子面对大门的位置),让我们先盛饭端给爹爹哪妈,让爹爹哪妈先吃。每到农历七月半、大年三十,您就手把手教我们给往生的先辈们写胡括(谐音,潘场老街人发言是hu kuo,烧给往生前辈的纸钱信封)。一边写,一边给我们讲爹爹哪妈生前的事,如何艰难抚育子女成长的事,教育我们要孝道、感恩。写胡括的格式、内容、那表达的情感,我永远都记得。直到现在,我不用看任何模板,依然可以写出完整的胡括。</p> <p class="ql-block">您教会我们勤劳。我们家劳动力少,需要口粮的人多,长期超支。是您和母亲用勤劳的双手,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地劳动,养育了我们。在“双抢”时候(夏天割早稻、插晚稻的时期,我们家乡称之为“双抢”),我也会跟着您们去劳动,天朦朦亮就出门了,很晚才能回来。我们家最远的田在周嘎台,很远,靠近排湖边上了。还有季嘎台、黄嘎塔子,这些地方都留下您们辛勤劳动的身影。记得我在沔阳中学读高中时,因为太远,也因为要节约路费,逢周末我基本不回潘场,而是在学校自习。只有在国庆和寒暑假期间这样的长假期里才回潘场老家。而每次一回到家,我放下行李,就会马上去田地里去找您们,和您们一起劳动。</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国庆放长假,我从城里辗转乘车,回潘场老家向您要生活费。当我转了几趟车,在黄昏时候到家时,却发现家里没有人。我去问邻居,他们告诉我说您和母亲去季嘎台收割稻谷了,估计很晚才能回家。我赶忙提上茶壶(2015年我从老家将这个茶壶带来湛江,一直带在身边用),去季嘎台找您们。当我走到潘盛渠那里时,我遇到您、母亲、弟弟。您用板车拉着稻子,弟弟在前面拉着绳子,母亲在后面挑着农具,我们家的黄狗在最前面带路。</p> 还有一次,我去田地里找您们,在潘盛渠遇到了您们。远远地我就看到您站在木船船尾,戴着草帽正使劲地撑船,船上是满满的稻谷。母亲在前面河边拉着纤绳,因为回家是逆水,行船十分艰难。我一边叫着:我回来了!一边赶紧跑过去,帮着母亲拉长长的纤绳,帮忙的心太急,脚下一滑,差点滚到潘盛渠河里。 <p class="ql-block">图:父亲留下的茶壶,从2015年我就一直带在身边使用。</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农忙时,每次给您送两包烟和一壶大叶子茶到季嘠台,就是用这个壶装的大叶子茶。暑假您和母亲去季嘎台忙农活,早上出门时您交待我:有没有午饭没关系,主要是要记得烧一大壶茶叶子茶,记得带两包”大公鸡“或者”大前门“的烟。以至于在我印象中:您的午饭就是一壶茶加两包烟。</p> 有一次国庆那几天,我们在队禾场打稻谷。您到最后一天还没有给我筹到生活费,我也不忍心再开口要了,准备回学校向老师和同学们借钱。没想到次日凌晨在粮站接大伯伯班的堂姐将她一个月的全部月工资50元钱送来给我,我内心终于踏实了。是您来不及卖稻谷,已经默默地向亲戚开口借钱了!我拿到了生活费,马上出发返回学校。当我在潘场供销社坐上汽车时,全家在太阳下、甚至月夜下抢收割稻谷的那一幕不停地出现在我脑海里,大清晨拉着板车排队去交公粮、烈日下在粮站门前重新晒稻谷的场景也不断浮现。我不停地流泪,不想同车的人看到我流泪,便不停用衣袖擦,两个衣袖全湿了。那时我真希望自己早点参加工作,为您分担家庭责任。 您教会我们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在家吃饭时,让我们捧好饭碗,哪怕掉了一粒米饭在桌子上,您都让我们捡起来。直到现在,我在单位食堂吃饭,吃多少取多少,从不拿多。饭后我的盘子都是十分干净,不剩一粒米,不剩一颗菜,同事们觉得很惊奇。我们家里的一些小的农具,能自己动手做的,您都带着我们一起做。一些用具、凳子、窗户等等坏了,能自己修的也是自己修。我现在还保留着父亲您用过的一些工具和用具,在家里也习惯了自己动手制作和修理东西。 您教导我们和善、主动帮助别人。您总是教育我们万事和为贵,不为小事和别人争吵。只要不是原则问题,能退让的就退让。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每年春节,您都是自己创作写对联,不仅为我们自家写,还为潘场老街上的乡亲们写。您都能结合各个乡邻家里的情况、愿望、孩子的姓名、特点等等,有针对性的构思对联,对方满意后,您挥毫书写,我在一边帮您研磨砚盘。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大门上的有一幅对联是这样的:骏马当道扬尘去,羔羊献路披绿来。横批:辞旧迎新。让人一看就明白:春节后就是羊年。现在掐指一算,那是1991年春节(1990年马年、1991年羊年),是我上大学的第一年。您也希望我学成后志在四方,有空时能在春天归来家乡。 您教导我们勤奋读书。很小的时候,您就教我熟记了24节气及在每个节气我们农民要做的农活,还让我记住了12生肖等等一些常识。我11岁就离开潘场老街,到陈场镇读书,14岁去县城读高中,虽然长期不在您和母亲身边,但您总是抽空给我写信,鼓励我要克服困难,勤奋读书。在信里和我交流很多家里的人情和事务,告诉我家里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我讨论人生,让我放心学习,不要为家里的事情操心。您给我写的每一封书信我都好好地保存着,这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当然,您对我们也很严厉。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很小的时候,大概4岁左右吧,在夏天,天气太热了,为了解暑,我偷偷跟着杨业军他们到代河子里学打鼓球(游泳),上岸后穿好衣服,以为大人不会知道。您回家后,用手指在我胳膊上轻轻一刮,我的胳膊上露出了明显的水印。您立刻训斥我不该私自打鼓球,告诉我老街上曾经有小孩私自在代河子打鼓球而淹死。您将我用绳子绑起来,然后用老屋中间横梁上的滑轮将我吊了起来,吊起来用棍子打......直到爹爹来了才解围。我现在还保存着这个横梁,尤其是横梁上的挂钩、滑轮。是这些,让我牢记了父亲的教诲!我还结合实物将这些讲给孩子们听,记住:任何时候都要安全第一!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8日早上,我和母亲、弟弟、叔叔伯伯婶婶、妻儿女、兄弟姐妹们、亲戚好友、村民们为您送行。在潘场老街巷子里,好多乡亲为您放鞭送行......我们送您到高温炉门口,您安详地躺着由推车送进去,约一个小时后,我被工作人员安排代表所有亲人在炉门口迎接您回家。您出来了,带着炽烈的热、带着温暖的光,出来了。升华为洁白如雪的白骨,样子依然安详!工作人员说他们几十年没有见过这么洁白的骨灰了!您是受了多少的苦难,您是自我经历了多少的升华,才得到如此高的修炼啊!工作人员轻轻地,一点一点放您到骨灰盒。我捧着您,小心翼翼地捧着您,敬佩地捧着您,我们回潘场老家。</p> <p class="ql-block">图:2019年端午节家人从祖国四面八方赶回来,相约聚潘场老家。</p> <p class="ql-block">图:2020年9月29日下午(农历八月十三),我们又相约回潘场老家,为您过74周岁生日。特别善良心细的五叔为您抓拍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