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安石

Oscar他爹

<p class="ql-block">走近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假期读了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一共28章篇幅有3章的写了王安石。为何? </p><p class="ql-block"> 一是王安石对北宋政局走向影响非常大。他为宋神宗设计的九项三组“变法”,实际是动用国家资本削减富商资本的垄断。“王安石变法”九项三组具体是三种国营企业,即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三项新税收,即免役税、国产消费税、所得税,三项管人制度,即保甲制将十户编为一组的征兵单位,重新登记土地和马匹对方田均税和保马。其变法方案类似于近现代对集体经济政策,其目的就是一改北宋羸弱的边境。北宋承袭了五代残唐纷争杀戮格局,统一了南方,北面有辽、金、西夏不断侵扰边境。每次宋辽、宋金战争后,双方签订议和。名为和约,实际上是宋朝皇帝蒙羞条款,北宋按年给北方政权财物以换取和平。与汉武帝以前的汉初相似。神宗皇帝是北宗的第六位皇帝,即位时20岁,对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感兴趣,为了改变疲弱的政局和空虚的国库,力图有所作为,非常欣赏王安石治理地方的能力。王安石也给神宗皇帝思想埋下一颗种子,即为后世所熟知的“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变法”总体设计很好,但因变法触及官僚地主商贾阶级的利益,保守派外朝以司马光为首,有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程颢等人,内朝有皇太后等皇亲国戚,最终变法从熙宁二年开始,至熙宁七年,变法导致朝局不稳,民怨沸腾,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熙宁八年,神宗二次启用王安石继续变法,至熙宁九年,变法派内部争权,导致王安石二次罢相,变法推行终止。王安石曾说: "天下事像煮汤,下一把火,接着又泼一勺水,哪还有烧开的时候呢?"可以说变法失败一方面由于神宗皇帝对遇到的困难瓶颈准备不足,没有一以贯之、强力推进。另一方面王安石把治理地方的经验套用到北宋王朝,变法成败“不在法而在人”,变法确是导致了很多地方水土不服、民不聊生。哲宗即位启用司马光为相,全面废止神宗朝的新法,不论好坏,统统废止。变法前的制度,不论利弊,又通通恢复,史称元佑更化。</p><p class="ql-block"> 二是王安石对苏东坡人生轨迹影响巨大。苏东坡人生算是高开低走,仁宗朝欧阳修主政时,文采斐然,因欧阳修主考时避嫌弟子曾巩的文章,被误点为第二名,实际是状元之才。因此后世都说苏轼乃下凡的文曲星。王安石也是考取功名后经由欧阳修推进入朝为官。王安石主持变法后,苏东坡持反对意见,由中央贬谪地方,任杭州通判。但王安石主政的熙宁时代,苏轼还是得到重用的,熙宁七年任山东密州太守。在密州,苏轼中秋夜想念弟弟苏辙,写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世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长苏轼十来岁,与苏轼都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与苏东坡都是“唐宋八大家”。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论官位及朝局影响,苏不及王。论文采,王不及苏。但不影响两人的交往。王安石与苏东坡都与常州结缘,苏东坡十余次途径常州,也在常终老。王安石在苏东坡中进士的那年七月,即仁宗朝嘉佑二年七月到常州任知州,到第二年二月离开常州,不足一年。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来常任职、离常赴新任都是从惠民桥西北堍码头上下船。</span>常州地方自古崇儒重教,为了纪念王安石,就在惠民桥西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堍码头的石埠上</span>建了亭子,以其号命名,称“半山亭”。后上世纪80年代,常州为建百货大楼(现新世纪大厦),将亭子拆移至红梅公园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小小的亭子也算是常州人对王安石文采的怀念以及对他所在时代改革勇气和努力的致敬,更是我们做好当下事情的激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