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摇过去是十分繁华的一个村落,因为位于九龙江北溪沿岸,交通便利,村中又有陶瓷生产及农作物栽种,因此古时居住在这里的杨氏族人就出了许多大户人家。” 从小居住在这里的杨惠木,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p class="ql-block">扶摇又称磁窑、瑶山。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为龙溪县二十三、四都磁窑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称二十三、四都磁窑保,至清中叶社名改称为扶摇。今扶摇村为龙文区郭坑镇所辖,其东与长泰县珠坂村接壤,西临九龙江北溪,隔江与蓬洲、东坑社对望,南与篁卿村、院后村相连,北接洛滨村。全村辖扶摇、后宅两个自然村,村民以杨、李姓为主。</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访扶摇,映入眼帘的是位于瑶山脚下的扶摇关帝庙。据载,扶摇关帝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庙内存明天启《重塑关帝金身像》及清顺治十五年的重修碑记。关帝庙坐东北朝西南,设有前后两殿,建筑依山势渐次抬高。前殿面阔三间,中为天井,左右置钟鼓楼,后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整个建筑依然保留着明清风格的规制和布局。</p> <p class="ql-block">扶摇关帝庙管委会向我们介绍了关帝庙的来历,相传明朝时,扶摇有一个村民挑着陶器到铜山(东山)去卖,结识了当地的一个姑娘,后来姑娘嫁到扶摇,嫁妆中带来了关帝神像,因而便把关帝香火带到扶摇,后来村民便在这里建了关帝庙。</p> 扶摇关帝庙文化底蕴深厚,庙中的“两宝一奇观”更是令人赞口不绝。据介绍,第一宝是庙中的八仙蟠龙石柱,石柱雕刻栩栩如生,传为清末时请来泉州师傅所雕,据说这个石雕师傅一生只雕两对石柱,一对在扶摇,另一对在中国宝岛台湾。石柱青龙、八仙、花卉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p class="ql-block">庙中第二宝是关帝神像的青玉腰带,腰带共有20节。传说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的母亲得了一场大病,宫中的御医束手无策。有一天晚上,关帝托梦给扶摇商人,让他们带12个柑桔,进京为皇母治病。</p> <p class="ql-block">扶摇商人便按照关帝托梦所嘱,进京为母后进献柑桔。皇母吃了扶摇柑桔后,身体立刻恢复了健康。万历皇帝得知母亲病愈,龙颜大悦,于是御赐扶摇关帝青玉腰带一条,以答谢关帝圣君托梦救母之恩。此玉腰带在庙中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只有到时每年的庙庆时才会向信众展示。</p> <p class="ql-block">扶摇关帝庙除了这两宝,还有一奇观,就是每年农历五月、十月份中旬夕阳照在九龙江上,水面将阳光折射到关帝的脸上,这时关帝圣像便越发显得威武端严,丹凤眼、卧蚕眉栩栩如生,仿佛真人一样。</p> <p class="ql-block">该柱置于关帝庙前大埕,疑为原位庙侧的陈北溪祠石柱</p> <p class="ql-block">乡土群慈航大师说,扶摇社坐山面水,背靠“寨仔尾山”、“后山”、“山仔尾”、“寨顶山”、4座小山,为长方形的村落,俗称“蛇社”,据说村中古代诞生许多武官。察看村中老建筑和地理,慈航说,该村出财。</p> <p class="ql-block">村中杨氏大宗</p> 眼睛放电的小男孩 <p class="ql-block">悠然自在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村中李氏祠堂,扶摇李为唐李伯瑶后裔。</p> <p class="ql-block">旧时,制陶是扶摇的主要产业,现村中尚存南宋及明清窑址十多处,有家用陶器、观赏瓷器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其中“鲤鱼吐珠”细陶壶闻名全国。村民杨惠木带着我们查看了村中的一处陶器遗址,现场看到这处遗址表层还残存许多陶器碎片,器形大多较为粗糙,据说是专为附近的“天宝菜脯”而生产的。在陶器遗址不远,存有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条状古桥,当地称“三板桥”,过去桥下可通船,扶瑶产的瓷器从这里运出销往各地。历经岁月沧桑,扶摇陶瓷业早已消失,然而幸存下来的陶器遗址见证了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扶摇村出土的陶瓷器物(杨惠木提供)</p> <p class="ql-block">走访扶摇时,村民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当地出土的小瓶口瘦长瓶,有人称之为“国姓瓶”,“国姓”是郑成功的赐号,传说是当年郑成功军队用来装火药投掷的火器。但据相关出土报道称,在东山郑成功沉船上曾发现有铁制地雷、手雷等,因而这种“国姓瓶”是否为郑成功时代的“手榴弹”,也受到质疑。</p> 南靖文史专家东溪梅说,这种陶瓶是做陶瓷研釉药用的,东溪窑出土的研钵很大,配对的研磨工具就是这种。由此可以看出,此瓶应是扶摇村旧时陶瓷研釉的一种用瓶。 <p class="ql-block">在扶摇村,镇安寨是肯定要走的景点。镇安寨坐落在扶摇村瑶山山顶,相传山寨建于南宋(另说建于明初),寨平面呈船形,周长268米,面积达4850平方米。山寨设三门,正门朝南,门高约2米、宽约1米,门额镌“镇安寨”三字。外围存部分古寨墙,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寨内同样也有一处关帝庙,与山下的扶摇关帝庙相互呼应,相应成趣。</p> <p class="ql-block">镇安寨因地处九龙江岸边,易受匪盗骚扰,村人便建起山寨。镇安寨雄踞江岸小边的山坡上,四周视野开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经风雨沧桑,残存的山门及三合土墙体虽已残破不堪,但依然可见当年城堡式的威严。相传,镇安寨原居住有许姓和林姓人家,据说此支林氏与迁台后裔前国民党副主席林洋港家族有渊源,是为龙文区又一涉台渊源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扶摇杨氏源流来自隋文帝杨坚之弟杨贤,杨坚子杨统唐高宗时随陈元光入闽,拜为武胜大使,肇居桥门亭,为入闽始祖。文史泰斗郭教授研读扶摇《杨氏族谱》说扶摇扬具有皇族血统,而且血缘清楚。</p> 村中的“五落”大厝 <p class="ql-block">制作树葛粉的村民</p> 过去,制糖也是扶摇的一大产业,扶摇周边盛产甘蔗,扶摇村就地取材,村里设了许多制糖作坊,直到上世纪7、80年代,村中还有三个制糖厂,今遗址尚存,见证了过去的一段往事。 走在村中,古迹随处可见,村中的莲花古井,为方形交丁样式,传为明代之物,井径约2米,这样大口径的方井在漳州甚为罕见。村中还有狮头尾古庙、柳贝岩遗址,以及与宋代儒学名仕陈淳有关的遗迹和碑记等值得探访问。 旧时村中的主要村道,两边商埠云集。 <p class="ql-block">杨氏大厅小宗祠</p> 村中的杨氏小宗 <p class="ql-block">村中的莲花古井,为方形交丁样式,传为明代所造,井径约2米,这样大的方井在漳州甚为罕见。</p> 据说,这种土地庙在村中还有10多座。 <p class="ql-block">八闽古建群群主一航对村庄的古建筑啧啧称奇</p> <p class="ql-block">夜探村中狮头尾古庙,庙里有边上柳贝岩古联柱及村中原妈祖庙等神明。</p> <p class="ql-block">配祭的法主公神像</p> 半天时间,行程满满,天色已晚,来日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