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南昌热浪袭人,“秋老虎”还是那么地任性地不知疲倦地肆虐着,不由得让人动起了去北方避暑的念头。巧的是,对门的刘总在内蒙有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对方总是盛情相邀去那儿考察指导工作。值此热浪当头,去一趟内蒙,不正是避暑和工作两不误呀,何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大草原兜一兜风,去亲吻蓝天白云,去拥抱阳光清风,去联谊新朋故友,去探讨深度合作。于是,门栋里三家一拍即合、刘总做东、我等作陪,便有了此次内蒙之行。 </p><p class="ql-block"> 八年前我去过内蒙,是单位里组织的例行的中层休假旅游,是典型的“上车觉觉、下车尿尿、景点闹闹、回来泡泡”的点到为止式的旅游。此次去内蒙一切都是刘总操办,我等乃“甩手掌柜”。 八月二十三日中午,在南昌机场乘三亚至呼和的航班,两个多小时后便到达呼和浩特机场,接待方用两部越野车将我们一行八人,接到老板自办的“新桥酒店”。同行的两个小朋友刘诗涵和黄煜园,非常给我们的面子,主动要求与我们同住“子母间”,让我们好一阵感动。 主人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原以为对我们这些不速之“蹭客”,少不得的有些敷衍和怠慢,可是主人对我们的到来高度重视,吃、住、游、行都制定了精心而周密地预案,有专门的接待团队和专用车辆。公司副总袁总及业务员美女小刘,梁总的司机小郭等全程接待,他们热情的笑脸驱走了我们内心的忐忑和疑虑,于是,大家决定毫无顾忌地放开了“疯”它几天了。 </p><p class="ql-block"> 途听“呼和” </p><p class="ql-block"> 初到呼和浩特,两个孩子却是异常的失望:怎么和南昌一样的,街上也不见马和羊群呀?姐姐小刘笑了,她告诉我们:呼和浩特是和南昌一样的城市,旧称“归绥”,原为绥远省省会,1954年蒙、绥合并后,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入呼和浩特,这里就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这里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是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1572年(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九年以后(明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朝康熙年间,在原“三娘子城”的以外再筑了一驻防新城。新城内主要是军营,叫“绥远城”;旧城主要是聚居着居民,叫“归化城”;清末合并成“归绥城”。1949年9月19日,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将领董其武,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省及省会归绥获得和平解放。 </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呼和浩特是一个常住人口近300万,市区面积达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北方重要城市。地处阴山山脉中段的大青山的南侧,西壤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交汇处,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也是东部地区连接西北、华北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航空枢纽,是除天津、石家庄外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省会城市。 听了刘美女的介绍,让曾经来过这里,却对这里却一无所知的我,感到羞愧和汗颜。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是学习新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也许刘美女的介绍,今天的两位小朋友似懂非懂,假以时日,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后,再来回味消化今天的这些知识信息,收获定当不小。 </p><p class="ql-block"> 汽车在大街上缓缓地行驶着,刘诗涵突然发问:“姐姐,这里的大街小巷,怎么不见骑电动车、骑共享单车的呀?”刘美女笑着说:呼和浩特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在霜冻期“两轮车”打滑严重,自行车及电动车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这里的日常出行交通,首选汽车。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不禁对这两个小朋友的敏锐的观察力刮目相看了,大家也纷纷给她们点赞。 </p><p class="ql-block"> 吃货“王爷” </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吃”当然是接待方最重视的最富仪式感的活动了,它能彰显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是主人的文化品味、热情好客的窗口,也是营造融洽氛围和带给来宾体面感的平台,更是主客双方交流沟通的媒介。吃在内蒙自然就是此行最有特色的记忆,是我们对内蒙饮食特色文化的重要体验,我的游记自然也是不能忽略的。 </p><p class="ql-block"> 隆重的接风宴选在当地有名的蒙族特色的“蒙古大汗宫”,这是一个蒙族仿古宫殿式建筑,周边是一座座“蒙古包”。呼和当地的商界精英、资产过百亿的70后、儒雅帅气的梁总亲自为我们接风。我们入座的“蒙古包”里只有一张硕大的圆桌,十几个人围坐以后还空了半边,进门正对面张贴着“王爷”画像。我感觉“王爷”的宝座可不能随便就做的,可是大家一致推让再三,非我“上”不可,在众人推拥之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荣幸地过了一把“王爷”瘾。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顿名副其实的大餐呀:除平常我们所见到的煎炒蒸炸的荤素搭配的各式各样的汉式菜肴以外,“羊”就是主基调了,大盆的羊骨汤、大盆的手抓羊肉、大盆的烤羊排炸羊肉、大盆的添加了炒青稞的奶茶,还有一盘盘的酸奶、奶酪、卤羊肝、羊肠血等,扑鼻的浓香冲击着人们的味蕾,多彩的秀色刺激着大家的眼球,这分明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阵仗呀!平常我晚上基本吃得很少,也没有觉得饿,可是现在竟然饥肠咕咕、馋涎欲滴了。看来,贪欲是人之本能,清心寡欲还需要环境做支撑呀!在这种场合和氛围之下,也许只有“豁出去”吃了,否则,对不起主人的热情好客,也辜负这“王爷”宝座,还委屈了自己的口欲。像是看准了我的心思,坐在一旁的我“领导”自言自语的说:吃了再说,回去再减。 </p><p class="ql-block"> 在蒙古喝酒本身就是一种考验。这里的“酒文化”就是客人没醉就是“招待”不到位,酒喝到位了感情就到位了。平时不沾酒的我,此时身为“王爷”,只好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了。桌位上都有一个精致的酒壶和一个小酒杯作为计量单位,壶是控制总量的,杯是分次计量的。按惯例,每人必须先完成3壶“规定动作”,也就是六两的下限,才能接下来的“自选动作”。不胜酒力的我,就是眼前这一壶,也许就洋相百出了。正犯难时,同来的黄总告诉我,“河套王”是低度酒,先喝些酸奶及奶茶打底,兴许没事。如法炮制以后,一壶酒下来,已是微醺脸热,话多舌短了。也许主人看到我已经“很拼”了,“规定动作”也就不了了之。正庆幸时,进来一位手提马头琴的蒙族汉子,手里端着一个银碗,径直来到“王爷”我的身边,要求敬“王爷”一碗,突如其来的这一曲,让我不知所措,经过多方讨价还价,最终小半碗成交。几分钟后,这位老兄又领着两位蒙族“歌女”匆匆而来,一番客套的开场白以后,又来到“王爷”我的身边,献哈达、敬酒三碗、最后点歌一曲。此时,“王爷”既不能扫大家的兴,又不能丑态百出,几多口舌几多通融以后,最后以象征性的“三碗”收官,接着喝酒、唱歌、欢笑,总算“轻舟已过万重山”了。接下来的依次的献哈达、敬酒、唱歌、欢乐,“王爷”我好像无感了。 </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清新凉爽的早晨,又是一个艳阳天。睡到自然醒以后,梁总等一行人在宾馆大厅等着我们外出“过早”,汽车转了几条街以后,来到一家回民“烧麦”店,店面是一座不大的两层小楼,楼下工场兼外卖,楼上接纳食客。拢共就十来个小桌,每桌可坐四人,来这里“过早”的一般都是功夫深厚的人,或有闲情逸致的人。一笼四个羊肉馅烧麦,每笼35元,桌子上放一壶砖茶,边喝茶边品烧麦边聊天,通常一坐就是一个上午。梁总因临时有急事,安排妥当以后就匆匆离开了,剩下大人孩子共11人,要解决这15笼“烧麦”,压力不小。笼盖甫一掀开,浓香扑鼻,直沁心脾,顿时让人口味大开。当你用筷子夹起它的时候,柔软而不破裂,滑顺而不走形,你甚至都不忍心咬破它。你若轻轻的咬上一口,你会感到皮薄馅滑、汤厚肉嫩;皮收汤汁、汤滋皮化;糯软细溜、唇齿醇香、鲜味回肠。鲜、香、糯、滑混于一嘴,麦面香、羊肉香、大葱香、香香混合,相得益彰。真不愧是当地名吃一绝呀,我不忍让如此美味成为“剩货”,一口气吃下好几笼,直到所剩无几,活脱脱的就是一吃货了。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三餐就是草原风味了,羊是现到现杀的,草原的水煮草原的羊,就像“河水煮河鱼”一样,那个新鲜呀就甭提啦。中午在蒙古包里的炕上围坐着,由于没有大老板在场,没有喝酒的压力,大家更是放开了。两个小朋友的最爱还是那“烤羊排”,而我却是对原汁原味的“手抓肉”情有独钟,配以浓香郁厚、回味绵长的奶茶,那真是“非一般的感觉”呀!晚餐在另外一个蒙古包内进行,复制着昨天的模式和套路,我依然还是“王爷”。听说那个拉马头琴的蒙族汉子来头不小,是世界级的,去过日本打拼多年,不仅歌唱得好,琴拉得好,酒量也很了得,一顿能饮6斤白酒而不醉,是这一带的明星,一般人很难请得到的。来者不善呀,看来今天这一关难过了。可是,这次节目开始以后,艺人们一反常态地并没有对“王爷”高看一眼,而是依次敬酒献哈达以后,大家一起疯、一起边唱边吼边笑边乐、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几轮下来,失去警觉的同行的黄总喝大了,司机小郭也喝高了,刘总出门吹风了,原计划参加篝火晚会、放烟火等活动也因此取消了。 接连两天的“大肉”,让大人和孩子们开始有些抵触“羊餐”了。草原蒙古包里的早餐,提供了鲜美的“羊杂汤”,却是盆勺冷落,少人染指了。看来,非常态的事务是不能长久的,哪怕是荣华富贵和山珍海味,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常态。中午在回呼和的途中的武川县吃“莜面”,就是用当地出产的莜麦做成的面点为主食,配以家常菜肴,大家赞不绝口,“过瘾”声不绝于耳。原本计划回呼和的晚餐订在一家有名的火锅店,吃正宗的特色涮羊肉,在强烈要求下,改去当地有名的“徽菜馆”,吃“臭鳜鱼”了。最后一天的早餐,在两个孩子“背叛”下,多数人放弃外面的特色“过早”,有滋有味地用起宾馆的免费早餐了。而我自从当上“王爷”以后,就沦为“吃货”了。当然啦,把责任归咎为“王爷”,实在是托词,说到底还是经不起美食的诱惑。</p><p class="ql-block"> 草原真貌 </p><p class="ql-block"> 24日9点多汽车不急不忙地从酒店出发,前往北边的希拉穆仁草原,开启洗肺之旅。从呼和到希拉穆仁草原也就一百多公里,两个来小时的车程,翻过大青山,穿过武川县城就到了。40来分钟的车程以后,不觉中就在翻绕大青山了。大青山的海拔两千多米,比呼和浩特市区要高出一千多米,属于阴山山脉的中段。与咱南方的山峰相比,大青山算不得巍峨险峻,也谈不上葱茏秀丽,但是蓝天白云之下,横亘着一道青黛色的屏障,与草原绿和大漠黄有着明显的区别,更突显出其特立独行的个性,自然更能引起人们注目。其实,最让它引以为傲的还是,他见证过飞将军李广是如何“不叫胡马度阴山”的,见证过“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少年英雄霍去病的千秋功业的,见证过成吉思汗的十万铁骑平定这大漠草原,进而一统中原的,见证过康熙征讨进剿大军所卷起的滚滚黄沙,也见证了今天的民族和睦相亲的新时代,我不禁对这大青山生出了满满的敬意。翻过大青山,就到了武川县城,我不知道武川县城是坐落在大青山之上还是山下,或许这大青山与那草原就是一体的。穿城而过,一片片农田映入你眼帘,这里是金灿灿的油菜花迎风怒放,那边是沉甸甸的向日葵朝阳盛开,这里是扬花灌浆的莜麦在点头迎客,那边是丰收在望的土豆在击掌相庆。我感叹:人生真的应该有诗和远方!非亲眼所见,我岂能想象此时此地此景。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