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人,亦有部分汉人加入其中。高句丽原称句丽、句骊。因句丽在满语中是头囱门之意,为人体最高处,所以句丽又有高处之意,因此句丽姓高,汉文史籍又称高句丽。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本地的濊貊人(大水貊、小水貊、梁貊)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且十分具有战斗力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出战高句丽,相关记录在《汉书》、《三国志》中时有出现。</p> <p>最早建都地是纥升骨城,也是高句丽第一个王城(公元前37年—公元3年),其遗址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现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五女山城(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李满柱亦曾居住于此)。其后迁都于尉那岩城。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高句丽与同臣属于曹魏的公孙氏政权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位于集安市区2.5公里处,修建在起伏险峻的丸都山上,海拔最高处为676米,是中国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时代最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公元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面对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p> <p>公元666年,在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出征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到了668年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江。高句丽发兵抵御,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泉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平定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高句丽灭亡。</p> <p>高句丽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带均位于鸭绿江北岸的中国境内,最后这一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基本都被渤海国所继承,成为后来长白山女真诸部的居住地和主要人口来源。高句丽浿江(今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西部地区原属于不耐秽,高句丽征服不耐秽后将其人口和土地一并纳入,高句丽灭亡后这部分地区被统一新罗兼并。朝鲜半岛东部泥河(今龙兴江)以北图们江的地区原属于南沃沮,后被高句丽兼并,高句丽灭亡之后其人口和土地并入渤海国,渤海灭亡后,金代宗室完颜氏始祖函普即是来自这里。</p> <p>根据学者的研究,高句丽人有约25万人口被强行迁居中原各地(后来又有部分移回辽东)。约19万进入新罗融合于新罗人中,成为朝鲜族的一部分。有约15万高句丽人与靺鞨人融合建立渤海国。随着渤海国的建立,有一部分进入中原和新罗的高句丽人回归故地,最后成为女真、满族的主要来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