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除夕夜,万家灯火,辞旧迎新。</p><p class="ql-block"> 一年到了头了,怎么说也得回老家转转,洒扫庭除之后又匆忙往回赶,还好路程不远。汽车行驶在兴桑公路上,这条新修的交通要道跨越了五个乡镇,毗邻大大小小十来个村落。返回时天色渐暗,远处传来零零散散的几阵鞭炮声,正想循着声看看哪里的人家放的什么鞭炮,有没有我们小时候最爱的“冲天雷”、“地老鼠”……一扭头发现了路一侧麦地里的点点火光,一对儿一对儿从远处连接成一条条闪烁的霓虹,再看另一侧,亦是如此。阡陌上突然闪出的三五人影,白衣白帽,磕头跪拜,动作整齐划一、缓慢而又坚定,仿佛前面有人在无声地指挥。是啊,这个看不见的指挥家就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里,或许已经忘了他长什么样子,甚至都没有见过面,但我们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祖先。</p> <p class="ql-block">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列为我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基础上,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社会发展至今天,很多传统的祭奠仪式已省略不少,家族体系概念已逐渐淡漠,祠堂也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保留下来的也就是在除夕这一天傍晚,子孙后辈们穿上孝服戴上孝帽,走进祖先坟头,点烛燃香,请归先人的魂灵回家。祖先“回家”后,供奉牌位,进贡上香,叩拜行礼,祷告祖先,保佑子孙后辈来年一切顺遂。</p> <p class="ql-block"> 田间地头那一点点忽闪忽闪的烛火,为祖先点亮了回家的路,也点亮了后辈们心中的根。在外拼搏的儿女们,看到这些缅怀先祖的烛火,就仿佛看到了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的亲人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成功与失败,身后的亲人们始终会无理由无条件地全力支持我们。烛火的一头照亮了祖先回家的路,另一头照亮了儿女后辈前行的路,使我们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使我们浮夸的心能够得到一些沉淀。家族的一辈辈先祖们,为子孙后代们操劳一辈子,百年后身归一抔黄土。除夕夜,家家户户将过年的一切工作准备停当后,举家喜迎新春时,总不会忘本,必先请迎祖先英魂回归家族,供奉于香几案桌上,花果糕点供奉左右,焚香点烛烧纸,长辈带领男女老幼,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以示对祖先的怀念,感恩。</p> <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崇尚科学,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杜绝一切封建迷信。小时候总一竿子将父母长辈们所有关于神仙鬼怪,焚香点烛、祭奠祷告一类的行动都归结于迷信,甚至曾经还嘲笑父母幼稚,明明死去的爷爷奶奶已经看不见她们跪在坟头,听不见他们说些什么,却还固执地一年一年地上坟扫墓、请魂烧纸……现在才明白,父母的固执与其说是叩拜祖先,不如说是警醒自己的心,将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都化作一跪一拜,将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化作了千叮咛万嘱咐,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子女感恩、知礼。</p> <p class="ql-block">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扁担,一头住着父母,一头住着子女。不知从几时起,我们的扁担成了一头重,满眼满心里只有子女,周内忙工作,周末忙孩子,何曾停下匆忙的脚步认真看看父母?</p><p class="ql-block">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p><p class="ql-block"> 趁父母还在,多爱他们。也许明年,也许今后,他们是否还在你的身边,一切都是未知。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就是孝顺父母,所以,多点时间陪陪他们,多和他们闹闹磕,多和他们撒撒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淋雨一直往前走的人啊, 走着走着,忽然回头发现父母已满头白发,于是我们不得不长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