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过年!

猫王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1年的大年初三,一晃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按道理说,如今的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了,可人们对过年的感觉确是一年不如一年,思来想去,这里缺少了两个最大的元素,一是过程,二是味道,也就是俗称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我有记忆的春节可以追溯到70年代初期,那是我的童年,也是我最值得回味的时期!每每的捡拾一些片段回来都会诱发我无限的感慨。现在回想就从我伴随父母来到商丘说起吧。我的童年和我的青少年都是在商丘的县委大院里长大的,那时的商丘还只是一个县城。县城不算太大,确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古城。我们居住的这条街就在县委的傍边,一共有三个院子,全部是县委的家属院,每个院子大概住着8一10家人不等吧,我们家住中间的院子,那时每家的孩子也都比较多,大多都有2到3个,而且年龄相距不是太大,所以我童年的玩伴就格外的多,平时就很热闹,到了过年那种气氛就更不用说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我们大院当时住了八户人家,院子中间是一个自来水管和一个用水泥砌的很大的水池,这不仅是整个院子唯一的供水系统,更是大院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场所。从小年开始,院子里过年的气氛就开始浓厚了,蒸馒头,包包子,炸麻叶,叠酥糖,特别是围绕在院中间的自来水管,各家各户宰鸡,杀鱼,洗下水,剁猪头。孩子们也不会闲着,将存储一年的零花钱全部去街上兑换成各种各样的鞭炮,那时候比较穷,不舍得成挂的燃放鞭炮,便将成挂的鞭炮拆散了,变成一个个单的,到了春节那天,全部塞满自己的两个裤兜。三十晚上炮仗就开始了,玩的是否尽幸,那就要看谁兜里的鞭炮多了。那时候从三十到初一,整个晚上炮声不断,有些孩子们可以一夜不睡,早晨接着开始放开门炮。大街上就更不用说了,那个时候虽然穷但春节前后那些天,各色年货,土特产,红红的春联,纸糊的灯笼摆满一街两巷。特别是小年过后,叫做乱市,街上的人那个叫多。最招人的就要数各种炮摊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叫扎头炮,狼烟墩,孩子们钱少,就哄着让摊主试炮。而此时的摊主为了招揽客人也是毫不吝啬,一街两巷的炮声震耳欲聋,响声不断引的大人孩子齐声叫好。</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院子里的一位邻居走亲戚回来,带回一盘拉鞭(各种不同的鞭炮混合在一起,点燃后不是直接燃放,而是到处乱窜的那种),由于他不敢放,便交给了我,我回家穿了军大衣,带了棉帽鞭炮点燃后,我拉着鞭炮从街头跑到了街尾,瞬间整个街胡同,鞭炮乱窜火光充天,街上的人四处躲闪那个叫开心!</p><p class="ql-block"> 到了初一早晨,吃完饺子就开始挨个的院前院后拜年,遇到家里的老人,会给个一毛两毛的压岁钱那个叫开心😊。大人们也不闲着,接下来几天走亲戚,串酒场,那个时候谁家有个自行车可就了不得了,总能引得别人对你高看一眼,遇到这种亲戚酒场必不可少。划拳行令那可是豫东的酒文化,不喝的躺在桌下不能动,不算尽兴。</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期有了春晚,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那是最时尚的。家里还没有电视的邻居也会挤过来,瓜子花生欢声笑语总是那么的令人回味,亲情友情总感觉意犹未尽。可如今电视越来越大,春晚越来越差。春晚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着可惜!</p><p class="ql-block"> 春节就这样过去了,像是一种仪式,更像是过了一个周末,再也品不出什么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初三 猫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