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日暖阳,新芽吐翠。大年初二,一个惬意而美好的日子,约好去朋友家做客,顺道回一矿看看。前几年,我回去看过,明明知道那里已经破败不堪、物是人非,却心里头总还是想再去看看,找寻旧时印记、重温热血初心。</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恰逢春节,夫妻俩属临时起意,没有同事朋友同行。走进静静的矿区,特地把车停在原来的停车场位置,我们沿着熟悉的小路漫步前行,向着曾经的家走去。这条崎岖不平、黑乎乎的小路,我走了八年,把最青葱的岁月留在这里,从愣头小伙,到为人夫、为人父,有了一个完整的家,最为值得自豪的是在一矿中学从教八年,和一大帮同事、学生共同成长,并与矿山结下不解之缘,在自己的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矿山烙印,无法割舍。</p> <p class="ql-block"> 这是煤销科所在地,当时最起眼的就是地磅,凡是拉煤的车就在这里过秤再放行。旁边是煤球厂,很多矿工家属都在这里上过班,我还得到过领导的照顾,用内部价格给家里拉过煤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原来的“停车场”,旁边有条上去的石阶路,号称“百二断”(120个台阶),台阶尽头是杨叔的家,我和很多同伴常常到他家里喝酒、聊天,听杨叔讲那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在他那幽默的话语、豪爽的笑声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快乐的夜晚,也接受过他很多的教诲,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这些一线矿工给予的养分。</p> <p class="ql-block"> 这条小路,是通往学校的唯一路径,原来路两边都是小店,还有摊档,平时的生活用品、食物、小菜全都可以从这里买到。想当初,这里常常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路边摊贩来来回回,各种物件琳琅满目,南腔北调交相使用,那种矿山特有的繁荣只有回忆了。记得那时的我,带着几个表弟表妹在学校念书,平时自己做饭,每天都要到这里买菜,和好些商贩都熟识。那时的我穷横穷横的,买东西从不会问价钱,看上喜欢的就买,商贩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路上碰到有人问这个什么价、那个什么价,全然不知,只会说一共花了多少钱,真是愁死个人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破败的地方,曾经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住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别有洞天、藏龙卧虎,我还记得当时有位书法很出名的前辈,就住在旁边看似低矮的房子里,在他家里却是另一番天地,书香味十足,书画作品挂满了墙面,好些较为珍贵的作品还收藏得井井有条,碰到知音就会一一拿出来细细品味。曾经的我也故弄风雅,想学学书法,有幸去过他家,得以欣赏他的作品,并得到他耐心的指教,可惜自己生性愚钝,悟性极差,辜负了这位前辈,现在路过这里,依然心生愧疚,好不难受。</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原来最热闹的地方,属于一矿的文化中心,幼儿园、礼堂、篮球场、食堂和旁边的工会大厦、家属大楼,建筑已经斑驳、残破,阳台上甚至长出了杂草,篮球场已经面目全非,食堂现在被改造成木材加工厂。不知从哪个房子飘出了动感音乐,却没看到人,给整个寂静的地方注入一丝丝的苍凉。突然注意到礼堂门口还留有一个当年的“月份电影排期”通告栏,一下子把我们带回过去热闹的场景。想当初,每逢重要节日,这里都有活动,我也连续在这里担任过多年的节目主持,见证了矿山特有的文艺辉煌。前面的篮球场,更是上演过多少扣人心弦的各类比赛,多少球星的风采在这里得到挥洒。以前人山人海的区域,现在只留守着零星的散兵游勇,抬头仰望,天还是那么蓝,可是心头飘过的却是惆怅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旁边的家属楼,曾经是多么的豪华气派,不少学生就住在这里,自己的领导也住在二楼,以前家访、串门是常事,我们到过很多人家里,旷工生性粗犷豪放,通常到了家里,喝杯茶后就喝酒,有的直接上酒,所以从来不会生分,也不会没有话题,而是越聊越深入,越喝越亲近。想想当时,我们在领导家也没少蹭饭喝酒,特别是阿姨特别热情、善谈,只要她在,就不会让人怯生。有时来不及买菜,就直接让对面食堂送几个菜过来,老板又是同道中人,往往把菜送来,人也不走了,于是小酒是越喝越有味,人也越来越敞亮。很多情感的沟通、工作的协调,甚至意见的分歧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得以解决,同时又让我们认识更多的人,洞悉更多外面的世界。时至今日,很多铁哥们都是源自矿山时期,让我们心心相念、无法忘怀。</p> <p class="ql-block"> 走过礼堂,往右边绕过去,原来是我们住过四年的招待所,再往里过去就是小学。当时我们每天从招待所出来,走过小学,再下一条台阶路,就到了中学,相距也就百来米。如今招待所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养猪场,空气中弥漫着猪粪的臭味,夹杂着猪的叫声,让我们望而却步,不想再靠近去捡拾过去的生活片断。继续往中学走去,清楚记得旁边还是谁的住家所在地,现在全都荒废、残破了,偶尔看到周围建有沼气池,一路气味越来越不好,小路两边多了不少高大的香蕉树,野草挺茂盛的。靠近学校区域,有个门楼,铁门上着锁,往里面眺望过去,只能看到原来的主楼还在,两边的教学楼看不到了,更看不到自己原来的家。还想多瞅瞅,突然头上传来严厉的喊声“禁停区域,请速离开!”原来一个摄像头正好对着我们,那里正在一闪一闪的,看来立体式监控系统很给力啊。</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带学生到神光山秋游留影。</p> <p class="ql-block"> 当年可爱的学生们,如今都成家立业了。</p> <p class="ql-block"> 1997年庆祝“五一”晚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望着面前曾经工作、生活过八年的中学,现在竟然成为一个不知啥的厂房,而且还被一道铁门所隔,无法靠近,本来还想在自己原来的住家前留个影,现在无法实现了,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带着一丝失落,转身回去,重新走出原来的小路。在菜市场岔路口,决定上去看看,那里原来同样是豪华、重要的家属楼,我的忘年交“大师”后来从矿大楼搬过这里,隔三差五地我都会到他家喝酒聊天,常常聊至深夜才依依惜别,至今我们都奇怪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话题呢。一路过去,我依然清晰记得这是谁家、那是谁家,谁住几楼、谁住哪边,原来的画面在脑子里清清楚楚的。好不容易碰到一个阿姨在喂鸡,于是主动跟她攀谈起来,了解到她是真正的旷工家属,老家是龙川的,一直留守在这里,聊起我知道的人和事,她也同样如数家珍,对以前的印象非常深刻,斯情斯景,令人五味杂陈。</p> <p class="ql-block"> 走到这条路的尽头,原来有座铁桥横过对面,可以走到矿大楼那边,现在只剩下桥墩。想想我们以前常常走过铁桥,过去矿大楼那边,舅舅、“大师”、“妹里”书记、“卵古”矿长、曾主……不是这家就那家,反正这栋楼是我们最开始的根据地,晚上、周末最多去的地方,在那里留下很多青涩的回忆。有时会走下面小路,往“商店”方向走到机电队、供销科等,那里有刘老师、钟叔、陈叔、刘师傅等等,还有不少学生也住那边,让我们更直接了解一线工人家庭的情况。那个时候,我们的足迹遍布矿山每一个角落,当时就很好奇,怎么到处都是住家,到处都有人,随便一个地方都有矿工和家属生活,而且很多人的家里真的很简陋,可一家人也就这样愉快地生活着,我的很多学生就在那样的家里伏案读书,后来从这里走出矿山,走进大城市,在不同的领域作出不同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看到前面黑乎乎的山坡,路道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很少人,心里有点难过,干脆不再往前走了,重新回到“停车场”,再看着通往学校的小路,眼光停在台阶右边那几栋房子,脑海里又想起了好多故旧的音容笑貌,好多人事一一浮现在眼前,恍如昨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恰逢我从教满30年,一矿中学的学生全都成家立业,有的学生的子女又从我手里毕业,自己真正成了“师爷”。三十年沧海桑田,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徜徉在当年的矿区小路,所有的过往仍然历历在目,似乎就在昨天。世事难料,斗转星移,谁也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成就也要靠昨天的积累,回望自己在一矿的岁月,值得欣慰、珍藏的东西很多很多,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已经不再是昨日的模样,但当初的矿山文化着实喂养了一两代人,让这些矿工和矿工子女走向西面八方,内心深处却永远无法抹去这个矿山的印记,我们永远以在矿山工作生活过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