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华智慧的石窟艺术

老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有四大石窟: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均为世界文化遗产。一直希望有机会,游历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和耸立在山川河流之畔的其他石窟造像,亲眼目睹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感受千年遗存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我出差,曾经到过洛阳龙门石窟,2009年我偕夫人同游洛阳,再次感受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魅力。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穿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从石窟的形式上看,龙门石窟属龛型窟,这种窟的形式比较简单,就是在岩壁上凿出一个大龛,既无前廊,也无前堂或后室,正中雕刻,或塑、或绘出一个或一组佛像,四周为小佛、菩萨、飞天、装饰花纹。窟内空间被主像占得很满,几乎没有什么余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龙门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龙门石窟建在伊河两边的山上,石刻残缺的比较多,只有奉先寺主佛四面的石刻宏大精美,有着皇家气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6年10月我们从兰州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最终到达仰慕已久的莫高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艺术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石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穹隆顶窟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莫高窟属大厅式石窟,当时随着大型佛像、群像及大幅壁画的发展,为了满足僧侣、佛教徒们参拜、瞻仰等的方便,原来小型的龛室已满足不了要求,于是就出现了仿佛寺庙大殿的大厅式穹形。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大幅西方极乐世界、大幅经变图以及大幅塑像、多幅贯连的礼佛图、出行图等,多出现于此种窟型。</span></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位于中国石窟之首,文化遗产丰厚,处于文保需要,遗憾的是每次只能参观8个窟,而且观看文物时不允许拍摄,好在观看纪录片弥补了一些缺憾。</p> <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自驾甘肃前往麦积山,当日细雨蒙蒙,山峰云遮雾罩,亲身感受了麦积烟雨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span></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属前廊列柱型窟,这种窟型的特点是洞口有一排长廊,有的为单间双柱,有的为多间多柱,气势壮观。显然这是受印度毗河罗式石窟前廊列柱之影响,但其建筑结构与艺术造型完全中国化了。如开凿于6世纪的麦积山石窟的七佛阁,洞宽31.7m,进深13m,高15m。前面为八根巨柱一字排开,构成雄伟的前廊,后面为七间佛阁,顶上覆盖巨大的殿顶,望之宛如七间大殿,雄跨于高崖之上,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俯瞰山下烟云浩渺,仰观众佛神态自若,烟云麦积,叹为观止,不虚此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麦积山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span></p>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自驾游山西,前往大同云冈石窟,终于圆了我游历中国四大石窟的宿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岗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特点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属中心柱型窟,这种窟型是比较明显的从印度的支提窟衍化而成的。它的特点是在窟的中心雕凿成塔柱或其他形式的柱子。柱子的四周和四壁雕刻、雕塑和描绘佛像、佛传故事、飞天、动植物及各种花纹。云冈石窟中1、2、21号窟即此类型。</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中的前堂后室型窟,是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前堂后室、前朝后寝的影响,其洞窟前半部有一开阔的空间,有如房屋的前厅,在这里不设佛坛或其他巨型雕塑,以使参拜之人有个准备、过渡的回旋余地。后半部的墙壁上刻有佛像、菩萨、飞天,以及佛传故事等。如云冈石窟中7、8、9、10号洞和敦煌石窟中的301、371洞等,均属此类。这类洞的形制在初唐时尤为盛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span></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建造规模堪称中国四大石窟中最为宏大的,不论是露天大佛或殿窟中的壁画、浮雕、塑像都显现出厚重大气,而且大部分石刻保存比较完整。虽然处于文保需要许多地方禁止拍摄,但可拍摄的石刻不胜枚举,高大的石刻历经沧桑仍充满魅力令人仰止!</p> <p class="ql-block">甘肃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佛教兴盛是五凉时期凉州文化发展的一大特征。此窟的开凿,引起佛教界注目,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p> <p class="ql-block">按史料记载,莫高窟始创于前凉升平十年(366),炳灵寺石窟169号的题记是公元420年,天梯山石窟创建于412~439年。从年代上看天梯山石窟与炳灵寺石窟基本相当。北魏时期莫高窟并没有多大名气,也没有对云冈与龙门产生过直接影响,反而是凉州僧人及凉州石窟,声名显著,对莫高窟和敦煌佛教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不仅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被史学界誉为“石窟源头、石窟之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炳灵寺现存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span></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同中国其它几个著名的石窟寺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这里的石雕、浮雕佛塔很多,这在其它石窟中是少见的;第二,洞窟门顶上方里面再开洞窟,雕或塑有卧佛,这在其它石窟中也是没有的;第三是密宗壁画较多。这与元代藏传佛教兴盛有关。正因如此,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他所著的《中国通史》中,认为炳灵寺和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并驾齐驱,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时代不同,风格各异。不论是西秦的骠悍雄健还是北魏的秀骨清像,不论是北周的珠圆玉润还是隋唐的丰满夸张,或是宋代的求变写实,都采用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写神的传统技艺,它们是佛教观念、信仰、情绪的物化艺术形式。其造型和雕饰,既笼罩着神奇的宗教气氛,又极富有现实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曾经淹没在黄河之下30米,分九块切割打捞后拼接,体长8.6米的炳灵寺玉雕卧佛。</p> <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榆林寺、上洞子,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千米处,属于敦煌研究院管辖之内。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西夏第三窟。由于受中原汉文化影响独具风格。</p> <p class="ql-block">一梦如是赴雍凉。</p> <p class="ql-block">洞窟开凿于峡谷东西两崖上,现存43窟,其中东崖11窟,西崖32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洞窟形制为过洞式中心柱、过洞式覆斗顶、过洞式穹窿顶、过洞式人字坡顶四种形制,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以壁画和题记判断,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p> <p class="ql-block">第25窟弥勒经变。</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的特点,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坛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种。各类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但东西两崖上层洞窟前面多有较深的甬道,且横开连通毗邻各窟的长穿道,这些都不同于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壁画。</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人物画中,出现了衣冠、相貌都很特殊的西夏人和蒙古人的形象。因此,西夏和元的壁画,反映出汉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互相影响的特色,在这方面榆林窟可补莫高窟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甘肃裕谷族自治州<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蹄寺石窟最早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扩而大之,增塑佛像,鼎盛时期在僧从三百多人。马蹄寺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塔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蹄寺千佛洞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庞大。</span>北朝石窟较多地集中在千佛洞。位于马蹄寺东北约3公里的崖壁上,共10余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具记载造像艺术上最富于特点的,当推距马蹄寺20余公里的金塔寺造像,虽经后代装修,仍多保持原作风貌。可惜此石窟巳多年未对公众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普光寺石窟群由众多石窟组成,有三十三天石窟,藏佛殿,马蹄殿,马王殿,药师佛殿等人文景观,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十三天洞窟中佛像人物脸型丰圆,高鼻梁嘴小唇薄肩宽体壮造型饱满刚健。面像庄重安祥,菩萨半裸上身装饰华丽形态俊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9年9月上旬我们前往重庆,游览了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足石刻群有75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总计10万多躯,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华严三圣像。</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工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佛造像。八十年代和二零零四年两次前往朝圣这尊脚踏三江的巨佛。</p> <p class="ql-block">千年石刻大佛,俯瞰长江东逝水,历史沧桑变幻,世间云云众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的石窟寺。早期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在僻静的山间,用竹、木为筋修筑并外涂草泥的小屋,用作对佛顶礼膜拜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石窟寺。现发现最早的石窟寺,是公元前1~2世纪阿旃陀石窟,现有洞窟29个,窟中有石雕佛像和佛经故事人物等,大约3世纪左右,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中国古老文化相结合,得以迅速发展,到隋唐达到高峰。</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现存于祖国各地的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的文化精粹,饱满浑厚,非但不沉重晦涩,反而以其华丽生动的视觉形象悦人眼目,令人抒怀赏心。</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18日于广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