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铜鼓遗爱》</p><p class="ql-block"> --文/远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朝真人云游此,</p><p class="ql-block"> 结庐而居悟禅道。</p><p class="ql-block"> 铜鼓遗爱焕然新,</p><p class="ql-block"> 应笑山人久不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贵阳城东水口寺,在一丛植被丰茂笼罩下的高山顶,地势险峻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仙人洞”,由喀斯特地貌山顶与山体腹地贯通性溶洞构成。是贵阳重要的道教圣地。此山又名铜鼓山,与山脚下水口寺大桥南明河中央的远古“石船”遥相呼应,被称为明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铜鼓遗爱”。 </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期(1673年)真人云游到此发现山高临河、绝壁陡峭,溶洞悬挂山巅、云雾缭绕的奇境,并定居开始建造“三官殿”在此修道悟褝。现已被列为贵阳市政府重点保护的“贵阳明代古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沿着栖霞胜境东山路到了东山,有一岔路口,其中一条名为“仙人洞路”的,就通往仙人洞道观。这条路极窄,仅容一车通过,且只能到达仙人洞半山腰的天然平台“三官殿”、“三清殿”。路两旁尽是卖杂货的凌乱的小铺子,其间还掺杂着一些看相算命的招牌,让这条小道显得很嘈杂。另外一条捷径崎岖险峻,从水口寺公交车站沿铜鼓山脚海拔1000多米的台阶拾级而上,呈“Z”字形的青石板山路台阶陡峭。</p> <p class="ql-block"> 自驾开车从东山到仙人洞半山腰的这一条路不算很长,比从山底下拾级台阶登山而上要近的多,大约仅有500多米,路的尽头,出现了刻有“仙人洞”三个大字的牌坊。眼前的清幽雅静,与咫尺之间的纷乱嘈杂俨然是两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进入道观,首先看到路两侧立着的数十块功德碑。仙人洞道观仙人洞因传说中有八仙到此居住而得名,从明朝中期就吸引了不少游人游览。清朝康熙年间,仙人洞开始成为道教宫观,这里先后修建了三清殿和三官殿。1983年被列为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贵阳市道教协会也设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三座殿堂中,居中的为三清殿,大约于民国八年建造,居左的楼阁是前些年一信徒因感恩为道观而建。离开三清殿再往南走几步就到了三官殿,三官殿建于元朝时期167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是仙人洞迄今仅存最早的一座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站在三清殿前环顾道观,老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昏鸦、</span>香炉、楼阁,这些清幽的景致又让人几乎忘了自己身在闹市。这里平时都很清静,但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民间称为“观音会”,而道家称为“慈航会”的这三天,这里天不亮就有不少善男信女上山来捐香油,特别是在六月十九这一天,大约有两万多人前来,简直是人山人海,香火极其旺盛。</p> <p class="ql-block"> 近观三清殿,这是一座三层楼阁,一层供奉着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的塑像,中层为藏经楼,第三层供有玄女像,因而三清殿又称玄女阁。比起飞檐画栋的三官殿显得更为古朴,殿内供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塑像。</p><p class="ql-block"> 仙人洞包含了“来仙洞”、“仙灯洞”和“八仙洞”,现在统称“仙人洞”。来仙洞位于三清殿后方,洞口原刻有“来仙”两字。主洞最宽处深约20多米。因通风较好,空气对流时在洞口可听到嗡嗡之声,民间就传说这是诸葛亮南征牂牁(zāng kē)郡(今贵州花江、关岭、贞丰)一带时,曾驻军在南明河岸遥遥相对的观风山上并设立“观风台”(已列入清代贵阳古八景之一的“风台踏草”),将作战时用的铜鼓藏于来仙洞中发出的声音,所以此洞又名“铜鼓洞”,明代贵阳八景之“铜鼓遗爱”指的也是这里。如今,此来仙洞(铜鼓洞)已按照道教教义,改建为“冥府十殿”。昔日的石刻“来仙”摩崖和铜鼓声已无处寻觅。</p> <p class="ql-block"> ▲吕洞宾等仙人在仙人洞</p> <p class="ql-block"> 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县)时,应邀来贵阳扶风山“阳明祠”阳明书院讲学,曾到过此洞游览,留有为来仙洞题诗,诗云:“古洞生寒客到稀,绿苔荒径草菲菲。书悬绝壁留僧偈,花发层萝绣佛衣。壶口远从童冠集,枝藜随处宦情微。石门遥锁阳明鹤,应笑山人久不归”,王阳明的诗使“仙人洞”名扬四方。</p><p class="ql-block"> 仙灯洞和八仙洞位于三官殿后的悬崖峭壁之上。古代佛教与道教在庙宇和道观选址上的本质区别是,佛教的寺庙是用来渡人的,没必要建在陡峭悬崖的山壁之上,一般都在大山腹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佛教的寺庙选址一般都是人可以到达方便的地方,更便于救世济人普渡众生。而</span>道观的选址则是接纳神仙降临,居士修道飞升成仙的地方,讲究的是山越高、越陡峭、越险越好,所以古代道观的选址都有“恨山不够高、恨陡峭不够险”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有点儿堪比华山自古一条道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三官殿旁抬头仰望,登山的石梯蜿蜒曲折,犹如一条长蛇挂在悬崖峭壁之间,看上去极其险峻。大约离地面四、五十米的悬崖上有一山洞“仙灯洞”。由于此洞坐东向西,每当夕阳西下,阳光射入洞内,反射出光芒,老百姓在山下仰望,犹如洞中有灯,就传说是关帝在洞内秉烛夜读《春秋》时射出的灯光,仙灯洞便由此而得名。贵阳的老百姓也以此传说,见到仙灯者,必有好运。</p><p class="ql-block"> 在仙灯洞的上方便是八仙洞,这里当地居民流传一段熟悉的传说:相传唐代咸通年间,吕洞宾等八位仙人云游来到这里,在此洞休息下棋,忽然看见山脚南明河中一头身大如牛的乌龟正与摆渡木船相斗,兴风作浪,见此情景,正在下棋的吕洞宾顺手将手中棋子掷下,不想伤害乌龟性命,只打中木船腰部,船身震裂如雷鸣,以此吓跑乌龟,乌龟趁势而逃后,木船却变成了“石船”,从此南明河风平浪静,石船从此变成了一艏几百年来永不靠岸的航空母舰。</p> <p class="ql-block">▲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在“仙人洞”洞口下棋</p> <p class="ql-block">▲吕洞宾当年在铜鼓山顶八仙洞口下棋顺手将手中棋子掷下,正打中的石船腰部,现今现存于南明河中的石船中部呈断裂状,成为一艏几百年来永不靠岸的航母</p> <p class="ql-block"> 道观附近的居民杨本云告诉我30多年前在仙人洞的冒险经历:他们经常到仙人洞登山,来仙洞就是后来按照道教教义改建为阴曹地府的这个洞,因为道教的教义里面视阴森幽暗的洞穴为“冥府十殿”,从这个洞口走进去可以与山顶的“八仙洞”“仙灯洞”几个洞口相通,有很大的风从洞口刮进来,难怪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驻军在对面的观风山搭设“观风台”时,要将铜鼓藏于此山洞中,风从洞口吹入,随时都能发出擂战鼓的声音,以迷惑阻吓敌军。</p><p class="ql-block"> 我到现在终于才明白,原来仙人洞“铜鼓遗爱”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悠扬的铜鼓声响彻云霄。杨本云告诉我说还继续往山体里洞的纵深进入,他们小时候打着火把经常往里走,并还能走到铜鼓山的另一头,还可以走到另一个出口,走了大约十四、五米,光线越来越暗,很快一片漆黑,只听到一滴一滴的滴水声,贵州喀斯特地貌最奇特的就是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山顶溶洞直通到山体腹地“道教”里称之为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打着火把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艰难地往前走,终于到了另一个山头洞口出现了一丝阳光,回想起洞里的情景真是心有余悸。</p> <p class="ql-block"> ▲“阴曹地府”明代贵阳八景之“铜鼓遗爱”指的也是这里。如今此洞已按照道教教义,改建为“冥府十殿”也称<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阴曹地府”</span>昔日的石刻摩崖和铜鼓声已无处寻觅</p> <p class="ql-block">▲原“铜鼓遗爱”来仙洞按照道教的教义改为“阴曹地府”为“冥府十殿”入口铁门上锁,旁边有一石碑上刻“云崖隐港”四字</p> <p class="ql-block"> 因“仙人洞”奇特的山形地貌、古建筑保存较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贵阳的道教协会所在地。因此成为贵阳市政府投入巨资予以恢复、修缮、保护的“明代贵阳古八景”之一。目前还在不间断的对山体深入钻探注浆、锚拉索锚固施工,对危石进行锚固桩加固挂网,不断加强悬崖峭壁的安全防护、修复进行之中。</p><p class="ql-block"> 现今的仙人洞之“铜鼓遗爱”,通过复原修缮后凸显出了更多、更深厚、更加辉煌的道教历史文化魅力,流连在久远的传说和清幽的山林、宫观间,仿若这里飘逸着一丝仙气。脑海间仿佛还时时回响起蜀汉时期诸葛亮将铜鼓藏于此山洞发出“铜鼓遗爱”般的鼓声,这里已经成为贵阳市民网红打卡必去之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