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阿里,连续两天搜集资料,各方座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来对防区有个全面认识,同时也使身体适应高海拔环境,为千里高原边境野外实地勘察打好基础。 阿里军分区是中印边境中、西段最高军事首脑机关,阿防区从日土县班公湖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普兰,中印边境边防线最长的区域。走进军分区大门迎面对着的一栋三层白色办公楼,白楼右前方几排红砖平房,为办公室兼干部宿舍。我们被安排住在办公楼二楼。 当年4500海拔高度的狮泉河绝对不产蔬菜,第一顿饭几小蝶小菜,印象最深的是一小碟水发木耳、一小碟水煮黄豆。一大桶用温度极高的汽油喷炉煮熟的挂面,无菜叶或葱花,漂浮着军用大号红烧猪肉罐筒搅进去炖的稀烂的猪肉,这是分区的标准招待餐。 那个年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并不像现在温室大棚普及到农村甚至高原,除了罐筒就是脱水菜。这种吃法第二天尚能对付,至第三天再进食堂,空气中弥漫着加热后红烧猪肉罐筒特有的略微带腥酸气的味,食欲遗失殆尽。 水煮木耳、黄豆成为主菜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瞬间理解“黑鹰”卸载的两筐新鲜蔬菜和飞行员带给三十里营房女兵的大黄杏对于边防官兵的意义。高原部队的艰苦不止缺乏氧气,是全方位的! 内地7月流火。晚上去分区办公楼外围墙边的旱厕,似掉进了大漏斗,开放的侧顶和蹲坑呼呼的冒出全是风,围在周身肆虐见缝插针的乱窜。一个激灵,下意识把裹着的大衣又往一起拢拢。狮泉河早晚温差大,冬天最冷在零下30多度啊! 气象意义上的阿里属二类风区,年大风日数在149天左右。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和冈地斯山脉挡住了印度洋吹来的西南暖湿气流,西伯利亚寒流却被留在了阿里高原,气候少雨干旱,冬季漫长。 新疆叶城至狮泉河沿途翻越昆仑和冈底斯山脉5000米以上冰山达坂(垭口)超过10个、冰河几十条,10月以后新藏公路齐腰深大雪封山,公路运输完全停止,直到第二年的五月才开山(现在许多路段大有改观)。 <h5>办公自动化之风暂时没有吹到阿里高原,守防连队干部花名册还是手写的。动脑子多就加重头疼的现象我特有体会,娟秀工整的字体后是比平原地区数倍的精力和毅力。信息的闭塞,学习的困难,当年大专文化以上者只占边防基层干部的7%。 </h5> 恶劣的环境令机械装备使用寿命大大降低,配备才三年的通信维护车已损坏了三分之二,边防连列装不久的进口巡逻车太过娇贵,水土不服基本全部“趴窝”,连鹰都飞不过的地方哪来路呐,还是无声的战友军马更靠谱! 钢身铁骨的装备尚且如此更何况凡身肉体的人了,倘若有军事行动,大部队拉上山驻扎仅身体适应及后勤保障,最大限度降低非战斗减员,就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高海拔的恶劣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得阿里-天空防区物资运输保障始终是短板。 相反沿山脊自西北向东南地势呈逐渐降低的态势,恒河平原温润的气候,为印军修建较为完备的保障设施和部署大量兵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也许给那个近邻大国叫板我们时带来些许心理安慰,自1962年后山那面的军人一直做着卧薪尝胆的梦。支持他们的梦想能成真的基础存在吗? 当然,过重的军费支出一定令这个国家孱弱的财政苦不堪言,但铁了心的政客誓要将这场穷兵黩武的赌博进行到底。打开司令部门发每人的印军边境兵力部署示意图,在中印边境中西段1000多公里当面,同样地域纵深,印军部署的若干山地旅、山地团,哨卡基数是我方的数倍,正常情况下双方人数力量对比之差甚至高达几十上百倍。直升机场、公路建设也直达边境哨所。 反差固然有地域环境条件的因素,但我个人认为,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世界年代,尽管印度与我国存在着诸多的领土与边界纷争,从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出发,新中国历届政府对印度的寻衅滋事一直保持克制和忍让。 <h5> 印军边境机场</h5> 对这个自喻为不结盟国家“领袖”,同为第三世界兄弟,中印甭说战略合作伙伴,即使友好邻邦做不成,至少我们没有将其看作主要对手与敌人,至今在“一带一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还真诚的希望双方能开放包容,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合作共赢之路。可惜邻居宁可在另两个大国间选边站队,甚至与某大国举行印太军演冒着引发地区危机风险也不与中国合作。这是后话。 不是看不起更不是吹大话,当年冷战时期犹如博击场,你正在尽全力对付两个重量级的家伙,背后那个中量级的用余光瞟着就够了,充其量是个协防的角色,精力也不允许啊! 我军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打赢的历史可以忽略,但吃了亏的决不能选择性失忆。一个“铁列克提”的教训足可以总结检讨若干年,为的是不再重蹈覆辙。那时我们的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及防御部署的重点方向就有这个因素吧。随着国际局势变化,重新调整既需要时间更需要钱。 <h5>回到机关起草调研报告以解决问题为主,一位后来任军队高层的战友编发了我的动态反映。 </h5> 尽管从1983以来,军委总部拨出专项经费,下大决心开展“三年边防建设”,中印边境中西段边防基础建设和一线哨所基本条件得到加强和改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刚刚走出动乱的中国百废待兴,“抓住有利国际环境加快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首要的是保证经济发展和民生啊。有限的经费“救急不救穷”,军队要“忍耐”,边防也要理解,困难矛盾彻底解决还须假以时日国家的强大。 就如同一场大的战役,必有主攻和佯攻或打援甚至预备队;啃骨头还是吃肉都是全局的需要,国家富强是硬道理,大河有水小河满军人比一般老百姓更懂!只是这个以时间换取空间优势的战略过程是需要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艰辛付出甚至牺牲为代价。 我军自建军伊始从烽火硝烟中走来,一路坎坷艰辛、处处暗礁激流。与国内外反动派过招,从来面对的都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战场态势。胜利之师之所以绝处逢生,最终笑傲群雄,坚韧不拔,不惧牺牲,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始终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有利武器。 汇报会中心自然是围绕关于阵地建设、通信设施、编制员额、弹药、粮食、油料基数,运送保障以及扩大新的巡逻区域等,边防部队同志尽最大的努力反映在战备执勤训练和后勤保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有既往也有随着形势发展要求新显现的矛盾。争取各级支持,改善边防现状的紧迫感充斥会议室。 毕竟装备条件的改善对保证高质量完成战备训练、巡逻执勤及当前边境地区反蚕食斗争任务,提升部队战斗力和强化边境控制力,是立竿见影的。这种规模的工作组上边防并不多,主要是条件所限无法接待。 工作组成员都带着各自的任务,轮一遍白天时间就过去了。不是我所在部门职责,所以插不上嘴,高反弄得开会有点昏昏欲睡,边听边盘算守防官兵政治教育,组织建设方面汇报材料还需再了解和补充。于是约了白天同样插不上更多话的阿里“北三县”的一位武装部政委和分区的两位政工部门科长,乘晚上时间听他们聊点“真话”。 <h5> 总政转发</h5> 所谓“北三县”即阿里紧邻那曲,地处藏北羌塘高原的改则、措勤、革吉三个县。因“北三县”不靠边境,此次87.6分队走不到那里,故将他们请到分区座谈。 晚上在那几排既是机关干部的宿舍又兼办公室抑或用作临时招待所的红砖瓦平房中的一间,这位政委开门见山,说到曾有一位部队作家来阿里采访后毫不掩饰地说他:“你们长期在山上工作的人世界观是灰色的”,意即看问题比较消沉和不够积极的思想方法。 确如作家所言,初接触山上的同志,谈话多是围绕眼前的问题和矛盾,很少规划未来。谈到工作、家庭多是沉静的叙述,没有渲染,没有埋怨,没有大起大落和大喜大悲,如同讲邻家的事,缺了些色彩,看不出激情。 慢慢的理解了,在这不断被人告知走路呼吸都要尽量保持匀速的地方,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艰苦且客观条件短期很难改变的现实,谁能否认这种貌似“躺平”的慢节奏生活态度不是一种对抗困难,保存实力的智慧呐。 高原生存拼的是持久战,比的是耐受力,“坚持就是胜利”不是把弦拧得越紧越好。过于激情满满,火花四溅,气势就容易耗尽。反之,不露声色的于无声处,这才是博大精深国学的“以柔克刚”谋略最现实版运用。 由此看,军旅作家的感觉和结论下得有些片面和匆忙了,此时此地,任何严苛节奏慢或责备调子不高的指责都是不公平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长期坚持高原的官兵比我们都要高明! 边防的苦,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阿里与外界信息封闭,边防干部战士几个月才能收到家信,找不到对象及女友吹灯现象更为普遍,这是现实。 <h5> 为战士缝补的军嫂</h5> 一位科长说,边防建设离不开上级的支持与理解,阿里党政军机构1965年就搬迁至狮泉河镇,但至今还有上级机关通知信件寄到原址噶尔县昆莎镇,机关通讯录早该更新了;前不久军区党代会的通知,4号晚上接到,让7号到乌鲁木齐统一乘值班飞机,光下山就须两天,有些不切实际。反映了机关对基层缺乏了解和关爱。 军委总部关心艰苦地区干部,在内地付营职干部家属随军政策,阿里放宽到正连职。留守处在新藏公路零公里的叶城,说随军了但隔着上千多公里,路途险恶不说,冬天大雪封山半年。叶城这个经济欠发达边疆小城,仅18医院、汽车29团、武装部等团以上单位多个,地方哪有工作岗位?120名留守家属因无法安排工作待在家中。没技术无资金,卖冰棍,鞋垫之类,说不影响干部情绪是假的。 尽管上级想尽办法,一个幼儿园,老师比孩子多,僧多粥少,这也是现实。今年给了3个招工名额,可让分区领导作难,如何分,该给谁? <h5> 好的建议高层能看到</h5>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更为偏僻的一个县,喀拉昆仑守防连队的上级机关所在地,团队领导多年争取部队搬迁到交通更便利些、经济更发达些的另一个县,其理由于战备、机动、保障更有力且都很充分。其最有说服力的杀手锏是连续几任班子成员中均有患重病不治,疑与沙漠盐碱水质问题有关。 有些在内地不成事的细枝末节问题,或许对边防屯兵生存能构成威胁。毕竟是向军区司、政、后机关的联合工作组汇报,平时挨个机关找都要一大圈,他们都说的很真诚,不为自己更是为今后的守防官兵。 <h5> 在向军区的汇报中建议宣传中印边境地区守防官兵的风貌和事迹</h5> 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家属就业和子女教育等,团领导说,为了国家安全军队建设,自己什么难都能担,什么苦都能吃。但“献了终身献子孙”再铁血的男儿也不忍。 其实这个要求真的不过分,首先当时的驻地确实偏僻经济落后,家属安置、子女教育一系列问题不利于部队稳定,而他们提出的搬迁地是另一部队撤编后的现成营房,节省了部队营建的费用,应是可行的。查找总部下发的涉及高原干部工作服役年限政策文件,尚在执行的时间最近的也都是70年代末,距当时将近10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关政策也要不断调整完善。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倡导发扬革命传统的同时,更要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h5> 建议关注一线官兵的训练生活</h5> 其实就其艰苦条件来说,这是最应该受到关注的群体,却在一段时间被忽略了。客观上,中印边境20多年的和平宁静,使我们更多把焦点放在西南的零星枪声上,对西部边境暗藏的汹涌波涛,环境的艰苦尚无暇顾及。同时,边防道路条件限制了许多新闻、宣传创作人员深入一线,有的浅尝辄止,到边防把眼光放在更抓眼球的三十里营房的女兵身上。以至于有两年,提到喀喇昆仑,很多媒体上登载的是高原女神的报道。还有出于保密的原因边防有些情况不便公开。 关于部队作风,阿里部队对苗头问题抓住不放。主持工作的向付司令对战备训练、思想教育、后勤建设情况汇报后,话锋陡转,自揭问题:有些同志存在“高山特殊”观念,强调高原困难,作风疲沓,工作标准不高。并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和下步的改进方向及措施。 “今年分区由军政领导带队组织五个工作组,分头深入基层、边防检查战备、训练、巡逻制度落实,完善各项预案。以“进藏英雄先遣连”和“喀喇昆仑英雄哨卡”群体事迹编写一万多字的边防教育材料,下发部队,克服麻痹懈怠情绪,许多干部战士写出决心书、血书。选调年轻、有实战经验的干部充实一线连队,重点方向超配一名军事副职,确保部队拉得出,打的赢。” 钦佩阿里军人在艰苦环境中自揭问题的“清醒”,时刻保持高标准的状态,用个人的奉献,守护疆的和平安宁。从边防回来后,就加强边境执勤部队培训交流专门写出了情况反映,提出建议,引起上级机关及军队高层的关注。以期使边防的矛盾尽快得到改善。 今天,国家有了长足发展,我军逐步完善的察打一体打击装备和快速投送的机动能力,以及融入愈来愈多高科技元素的后勤保障,圆了几代高原军人的梦想和追求,高原驻军的困难和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