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讲述学校历史——一所为中国汽车工业而诞生的学校

胡国良

<p class="ql-block">  71年前的今天(1950年2月14日),中苏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确定了一批苏联援建工程项目,这其中就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汽车工厂。</p> <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15日,中央重工业部确定建设652厂,也就是后来由毛泽东主席提笔命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址在长春孟家屯,同时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筹备组的任务是:要在三年内完成一汽厂房、设备建设和首批汽车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曾经的孟家屯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  1952年4月,重工业部通知一汽筹备组郭力厂长,要组建汽车工业技术训练班,学制三年,任命郭力厂长兼校长,首批学员全部从部队转业,并很快到长报到。首批转业军人张家口部队150人于4月到达长春,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及军事院校人员等乘闷罐车于5月到达长春站,约有400多人,6月末,华南军区等同学到长后,计划调来的已全部到齐,共797人,其中有40人是牙科医生,全部退回原部队,这就是被郭力校长亲切地称为“八百子弟兵”。</p> <p class="ql-block">  7月初,在重庆路新华书店楼上召开了“重工业部汽车技术训练班”成立大会,会上宣布由一汽郭力厂长兼校长,重工业部何长工部长为名誉校长。郭力校长指示:“你们在学习期间的生活待遇仍按部队规定的供给制待遇,现在先按文化程度高低编班,在教师到来前,先以自学为主,班内开展互教互学,仍按部队管理模式,并要求坚持抗大等军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边学习、边建校的方式,确保在三年时间内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任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拓荒牛”的郭力厂长(学校首任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  同年10月,中央重工业部决定把“汽训班”更名为:长春汽车技术学校,仍由一汽代管,免去郭力厂长兼校长职务,任命一汽副厂长宋敏之兼校长。1953年12月又更名为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长春汽车制造学校,依然归一汽领导。至此,学校改变了临时观念,开始做长期计划,对校舍,实习工厂实验室的基建及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计划做了调整和通盘考虑。</p> <p class="ql-block">  由于工作需要,首批学员中一部分学员派去大连俄专学习俄语,一部分学员派到沈阳财经学院学经营,一部分学员到北京人大学管理,一部分学员被抽调到厂里参与管理工作,另外还有168学员因文化程度未达初中毕业生水平,需要继续补习文化课。剩余的学员分别在汽车制造、工具制造、金属热处理、铸造等专业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三年后,1955年共有298名学员毕业,1955年7月12日的《光明日报》以《长春汽车制造学校首届毕业生将走上工作岗位》为题进行了报导。</p> <p class="ql-block"> 而在这之前,1955年1月10日的《文汇报》以《长春汽车制造学校一批学生参加生产实习》为题,对学校首届毕业生毕业实习情况进行了报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