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是七零届初中毕业生,是七零届初中毕业生中的一小部分,顾名思义本应该在七零年就中学毕业,并被分配工作,可我们却是在七一年二月份才参加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炮打司令部》大字报的发表宣告了文革的开始,那时候我们小学五年级该上六年级,可是停课闹革命了。此后一年半多的时间成了失学儿童;六八年二月份,随着复课闹革命,我们没有上六年级、没有小学结业、没有升学考试,以各自住家为单位就近分配进入到中学,按学制说这个时间本该是我们上初中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在此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学工、学农、拉练、战备劳动、脱坯烧砖、挖防空洞,就是没有多少正常的文化课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年由于文革的发生造成66、67、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的累积,形成六届毕业生同时毕业的现象,给就业分配造成巨大压力;年底,毛主席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给这些学生的毕业、就业走向社会指出了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9年的一年,老三届包括当年毕业的69届毕业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影响到千家万户的上山下乡运动;几乎是全体人员不分出身、不分贫富、不分阶层的全班、全校统一安置,统统去了东北、内蒙、云南、新疆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或者到广大农村插队落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以为这也是我们七零届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可就在这一年中央召开了“九大”要拨乱反正,社会生活要逐渐回归正轨,各行各业亟需补充人员,所以有关部门决定从七零届毕业生中招收人员,而我们这届学生的命运就此有别于哥哥姐姐们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有人统计过:七零届毕业生从当年六月份学期还没结束就开始被招工,到年底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毕业生被工厂、矿山、交通、商业系统招收,而只有约百分之五的学生被筛选下来没有单位接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同于以前老四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的大拨轰,这届学生的分配方向就是留城,而这些被筛选下来的学生明确的知道自己和那些分配到工矿的同学不同而不能被单位招收的原因是因为“</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政审</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当看到同学、邻居、朋友们一拨拨被工矿企业领走,而自己一次次被刷下来,内心都感觉受到深深的伤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给这剩下的小部分学生一个出路,北京市出台一项措施:本市的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个城区学校的剩余学生到远郊区县的延庆、密云等地插队,朝阳、丰台、海淀三个近郊区学校的剩余学生到本区在郊区的农场就业。就这样,我们朝阳区的十六所中学285名剩余学生集中一起,分两批于一九七一年二月十八号和二月二十二号来到朝阳农场就业,后来也有部分人最后就落户在了农场,到今年的二月十八号,已经整整五十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的农场,那时的农场生活条件劳动条件都很艰苦,我们睡过牛棚,住过望得见天儿的漏屋,也睡过十几个人的大通铺,夏天蚊虫叮咬,冬天由于不会管理煤炉晚上经常灭火屋里冷的像冰窖,那时十六七岁,年少体弱身单力薄还要参加繁重的农业劳动,可是我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我们努力适应,虚心向农场师傅们学习,勤勤肯肯,踏踏实实,很快就能掌握各种农活技巧,逐渐在农场的各项工作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通过这近十年的生产生活经历,我们强健了身体,锤炼了意志,学会了不向生活低头,造就了我们百折不回的气质,虽然后来大多数人离开了农场,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从事更多的行业,但是这几年的经历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不畏艰难勇于进取,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就是我们这些另类的七零届毕业生,我们是七零届毕业生,也永远是七零届毕业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倏忽五十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悠悠一世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时常萦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伴我度余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是我在农场时的一些照片,我在农场开了近十年的拖拉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那年开东方红–40被评为先进的照片,看车头上挂着流动红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年农场要建养牛场,这是开车去十三陵农场牛场拉饲料;当时的汽车、拖拉机上还没有转向灯这种装置,是在方向盘前方的仪表台上装一个叫指挥箭的东西,是一个用铁皮制作的像箭头形状的铁皮盒子,里面有灯泡,前面用上红下绿的塑料片盖住,晚上随着照明灯它也可以亮,行走到路口想转弯时用手把它掰向要转的方向,在这张照片上看叠映在我胸前像不像戴了领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两张是开铁牛–55时留下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当年开拖拉机考取的拖拉机田间驾驶证,那时候开拖拉机也要有驾照哦,可惜跑公路的驾照没有保留下来,我当年可是机务队第一个考下公路驾照并放单飞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农场时候也有工作证哦,就是有点简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九年退团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刘瑞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是我和刘瑞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排左起:刘瑞民 张庆平 王燕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排左起:张新民 朱国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的首都机场工作区是可以随便进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左起:刘文惠 张永和 张庆平</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那年去十三陵农场拉饲料经过十三陵神路下来照了几张像,现在的神路已经被圈起不让车走了,更不会让攀爬神像,进门参观要买门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左起: 张启荣 张俊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王文龙 张庆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难得的一张机务队早年的照片,那时称为八条汉子,这张照片还是少了老大张新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左起:刘瑞民 陈祥 金捷 邢长江 张庆平 王燕生 叶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去天津港接联合收割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左起:杨世启 梁怀河 黄志强 王惠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庆平 李西林 施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赵东建应征当兵,走之前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排左:高玉龙 金捷 张国启 王国发 刘瑞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排左:李来福 王燕生 王志富(军人) 李传殿(军人) 赵东建 赵增和 张庆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