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人家风</div> 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br>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因此,古往今来,中国家庭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br>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告诫子孙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br> 皇室家庭也不例外。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兴王心中担忧,将他关在书房里,罚抄一副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鞭笞。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顿悟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用功读书。<br>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以竹入联写就:“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br> 清政府中少有的文武兼备的洋务人才,曾任广东按察使的王之春,他的家教联则是:“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br> 林则徐也十分重视家教,其家教联写道:“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其晚年因病辞官回乡,俭朴生活,对子孙要求甚严,处处言传身教,时时督促教导,乡亲们无不称赞他是做人的楷模。<br>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此联用蜂腰格嵌入侄媳妇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br> 老舍在女儿出嫁后,十分关心女儿女婿的生活,给他们写了一副对联:“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为女儿的生活作了长远规划,愿她治家有道,健身有方,体现了慈父对女儿的爱护和关心。<br> 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些家教对联,底蕴厚重,韵味深长。于家,这是风范;于国,那是脊梁。<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舌尖上的酸浆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睿祺</div> 我受人们的喜爱,也是我的最爱,那就是酸浆面。<br> 酸浆面最早起源于清朝,以酸浆水、精制面条、香辣臊子等为主要成份,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列入湖北非文化遗产。酸浆面的风味就是酸、辣、香,油而不腻,还具有消暑开胃之功效。枣阳大大小小的酸浆面馆有很多,但还是琚湾的酸浆面味道最正宗。<br> 每天清晨,学校旁边的一家酸浆面馆总是座无虚席。老板的热情和干净的卫生,使得生意非常好。当然,我也是这家的常客。今天我去得有点早,但店里人已经很多了。"里面坐""请稍等""一会就好",老板一一招呼着客人,脸上也洋溢着笑容。正当我要找个位置时,老板朝着我说“俩娃,里面还有个位置,先坐下,一会就好”。"老板,多放点辣椒",一个小伙子喊道,"老板,多放点酸菜",一个美女喊道......老板忙得不亦乐乎,因为生意好,老板还哼着小曲。不一会儿,老板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酸浆面朝我走来,精美的大瓷碗,细细的面条上是色泽鲜亮的臊子,还有我最喜欢吃的淡黄色的酸菜,香气诱人,我拿起筷子,顾不上斯文形象,狼吞虎咽吃起来。<br> 渐渐的,人越来越多,有坐等位置的,有打包带走的,店里热闹非凡。有一边吃一边聊天的,有一边吃一边带耳机听音乐的,还有抢着付钱的。<br> 听老板说,酸浆面最好吃的时候是四月到九月,这个期间,酸菜发酵快,浆水酸度高,味道格外好。有人写诗曰,枣阳“千年九连墩,百年酸浆面”,“卤菜黄酒酸浆面,美食一餐赛神仙”,如此美味,不仅是湖北非文化遗产,对于爱吃酸浆面的枣阳人,更是舌尖上的享受。<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作者通过描写早餐店生意兴隆的情景介绍了家乡的美食酸浆面,文章开头和结尾呼应了主题,但叙事不够形象具体,语言欠佳。</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阳文化 ,代代不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唯钰</div> 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回报于斯。<div> ------题记<br> 养育我的“斯”就是千年帝都---襄阳,位于鄂、豫、川、陕四省毗邻的交通枢纽,西接川陕,东临汉江,南通湘粤,北达宛洛,说的就是襄阳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br> 不瞒你说,襄阳也是“美食之都”,有孔明菜,金刚酥,襄阳缠蹄,宜城大虾等等,不得不说的重点那必须是襄阳牛肉面啦!“一麻二辣三鲜”味道可口,回味悠长,久食不厌。很多襄阳人如果三两天不吃牛肉面,感觉口中无味,食欲大减<br>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有家很有历史的面馆,每天早上过去排队买面条的时候,我的眼睛便会“窃取”老板娘的“机密”,发现牛肉面最重要的是中药料包,它不同于在新疆姨奶奶家的 “拉条子”,也不同于三爷爷家上海本地的牛肉面。襄阳的牛肉面,上面会铺上如金字塔般高的牛肉,薄而大片,就跟不要钱似的。吃的,品的是面。面是 碱面,过了水,放油,拌好摊在大大的竹簸箕里,厨房里总有着两口大锅,更为系统的说,应该是两类。已过白汤,是开水,咕咚咕咚冒泡,水汽腾腾,白雾雾的,冉冉上升,另一锅是红油,是老板早起用牛油,辣椒,香料熬制出来的。吃面的来了 ,喊上一声:二两面,一碗黄酒。隔着半分钟,便可以开吃了。<br> 如今襄阳的牛肉面已经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许久了,在我二年级的时候,襄阳的牛肉面还做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追溯襄阳的牛肉面,其历史大约三百年左右。虽然历史的年轮轻松的碾过,但襄阳牛肉面 却 依旧保持这百年仁者沉淀的独特风味。赏了水镜庄的景,怀了隆中的古,也千万不要忘了品品襄阳的牛肉面。<br> 民以食为天,襄阳牛肉面作为襄阳的三大名片之一,一定能走出襄阳,走进世界。它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传统风味饮食,传承的更是襄阳的历史文化。<br> 而在传承的过程中,襄阳 牛肉面面临了其他地方特色传统食品一样的尴尬境况,固守襄阳区域,难找到牛肉面的发展方向,于是任凭牛肉面作为襄阳人民的早餐而小打小闹的生存。<br> 而属于地域文化的 地域美食,襄阳牛肉面带有故乡,念旧,坚忍等等的 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上舌尖,又流心泪。让我分不清那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几口下肚,却又让人重拾信心,带上属于家乡的牛肉面踏上走进世界的雄伟新征程。<br>所以襄阳文化,代代不息,我们不是在传承,而是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在热爱,它叫做---故乡情怀!<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写的时候喝大的时候错别字稍多,作文的中心主体需要更加明确在写这类作文上还有待提高。</b></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牛肉面的点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雨泽</div> “十里青山半入城,一江碧水穿越过”,这就是古城襄阳。美丽的汉江,穿城而过,用文化乳汁,生态玉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襄阳人。古老的城墙,斑澜的石板路,这些似乎早已成为襄阳的符号。然而,襄阳人记忆中还有一样东西已成为“代言卡片”,那便是牛肉面。<br> 一碗黄酒,一碗牛肉面也早已成为襄阳人必吃的早餐,秋日清晨,当东方的第一道曙光洒在汉江上时,我们小组便来到“马家面馆”探访牛肉面的点滴。<br> 有着20多年历史的周家面馆门庭若市,门口排着长队,周师傅也一直忙碌着,煮一碗牛肉面,看似流程短暂,但其背后大有讲究呢,师傅一边和我们说道,一边用娴熟的手法做着牛肉面,只见他抄起一团碱面,丢到长柄竹笊篱中,辅加以脆生绿豆芽,然后沉入沸水之中,半分后捞起,在浇上秘制汤料及红油一份令人垂涟三尺的牛肉面,便可上桌了,再加以黄酒酸甜与大蒜的辛辣。那滋味在舌尖上回味留长,活力满满的一天便从这碗牛肉面开始了!<br> 结束了四、五个多小时的忙碌,周师傅开始和我们嗑起了“家常”,他深情地说:“青年时,我在北京呆过两年,在那些日子里,哪儿都不想,就想这牛肉面,这估计就叫乡愁吧!他又说我的本领是一位回民大爷交的,那时牛肉面叫臊子面,虽然现在受一些西方食物猛烈冲击,但是我很高兴自己所爱的牛肉面没有被襄阳这个创新中的城市忘却。<br> 说到这里,我不仅想起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段描绘:“淳朴的襄阳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味觉追求,每天来上一份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是绝大多数襄阳人的习惯,也是一种世代延续的情怀。”其实世间所有美食皆为不同食材组合碰撞的产物,这一充满戏剧的过程,精油世人的不断参与,变得愈发成熟,我们现在所做的便是努力营造“生态、美味、阳光、快乐”的理念,让美食成为生活!<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牛肉面,简述了襄阳人对牛肉面的喜爱,条理比较清楚,但中心不够突出,叙事不够具体,语言上不够优美。</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阳牛肉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舒皓阳</div>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襄阳牛肉面就是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颗“闪耀的星星”。<br> 随着一轮红日的升起,原本寂静的小街慢慢地热闹起来,蒸炉声,油炸声不绝于耳。我换好衣服,跑下楼,穿过流动的人群,径直走向那家“老字号”牛肉面馆。<br> 刚进店,就听到老板大声吆喝:“小朋友,想来点正宗的襄阳牛肉面吗?”这里的老板是个温和的胖大叔,他正弯着腰清理客人桌上的餐具。我应道:“老板,来二两牛肉面,越正宗越好!”话音刚落,只见老板娴熟地抓起一把碱面,划出一个完美的弧后落入漏勺中,接着在一大锅沸水中颠了几下后倒入一个大碗中,这时他抬头问:“小朋友你吃辣吗?”“吃。”于是他迅速地加好了辅料。前后不到五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便摆在我桌上。<br> 我正狼吞虎咽之时,突然听见我旁边传来一声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老板,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襄阳牛肉面了。”我抬头张望,原来是我旁边的一位外国小伙。他的名牌皮衣,手表与这里格格不入。在交流中我得知:这位外国友人从互联网上看到襄阳牛肉面味道非比寻常,于是专门乘坐飞机漂洋过海来品尝这道美味。这里是他品尝过的最好吃的一家。听到这些,自豪之情油然而生。<br> 襄阳牛肉面,一道有着多年历史的美味佳肴,不仅十分美味,还驰名中外。<br> 不仅是牛肉面,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对世界有巨大影响,《易经》包含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基础,现代数理逻辑也要依托于《易经》,《老子》思辩哲学应用于现代哲学、《孙子》应用于商战、《四书五经》对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朝鲜等影响更大,这些国家都是中国文化圈的成员。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br> 为了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辉,我们一定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付出更多的汗水与勤奋!<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文章通过写“我”吃牛肉面,遇到外国人称赞中国引发对中华文化的议论。但缺乏环境描写,需多积累使文章更生动。</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干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钰琪</div> 热干面是一个江城人的特色早点,一个武汉人一生吃的热干面大约可以用吨计算,以至很多离开湖北的武汉人记忆里的家乡就是热干面。其实,热干面不限于武汉,其影响已辐射到湖北各地,可以说热干面是湖北的“名吃”。地道的热干面选料上乘,制作讲究,吃后余香满口,以老字号“蔡林记”最为出名。<br> 作为中国五大名面之一,热干面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相传在上世纪时有叫李包的食贩,一日因天气炎热,将卖剩的面条煮熟后存放,却不慎打翻了香油壶。无奈之下,他只得用油将面拌匀。神奇的事在第二天发生了,李包将油面再加以调料一拌,香气滚滚,人们竞相购买。热干面也便在巧合中出世了。<br> 刚捞出来的热干面,面条筋道。而那褐色的芝麻酱,绿色的香菜,黄色的榨菜丁,白色的葱花五颜六色,看一眼就令人食欲大增,端上桌后麻酱小麻油那股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欲罢不能,搅拌过后,只见每根面条上都裹满了芝麻酱,有点像蚂蚁上树的情景。热干面的吃法也很有意思,吃的时候不能一点一点的品尝,一定要大口大口的吃,嘴要塞得满满的,这样才能品尝到热干面的独特风味。吃上一口唇齿留香,那独特而诱人的味道和口感是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如果再配上一碗甜酒,那真是人世间最好的美味了。<br> 热干面是武汉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传统美食的重要代表之一。2020年开年到现在,武汉度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日子——“武汉生病了”。来至四面八方的爱却比病毒蔓延的更快,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天津小姑娘陈小桃《热干面,加油!》的漫画,一经发布便在网上迅速刷屏,表示自己看哭被暖到的人不在少数。“小鸡炖蘑菇、煎饼果子、驴肉火烧、臭豆腐、佛跳墙……为武汉热干面加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大概是疫情期间,最有烟火气的应援吧!作者用拟人化的地方特色美食来代表中国的各个地区,每一种地方特色美食都代表着一种熟悉的地方味道,将人们与自己的故乡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用全国各地的美食来为武汉加油!用熟悉的味道唤起大家的温暖与爱,这就是美食文化传承的力量!<br> 每一个“武汉伢”都爱吃热干面,而每一个“武汉伢”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热干面情怀。热干面是小吃,更是将武汉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推动着大武汉的繁荣与发展。如今再回到武汉,脚下地铁已经上岗,头顶轻轨人在奋斗,整个武汉的面貌都焕然一新了,但始终不变的是那熟悉的热干面,还有那份“热干面情怀”……<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作者先从热干面的由来入手,简单的记叙了热干面的发展历史。再从视觉、味觉、嗅觉等多感官的手法来描写热干面的形态和口感。最后结合这次武汉疫情来凸显出“热干面精神”并传承。不足之处在于中心不是很明确,需要改进。</b></font><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剪窗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宇轩</div> 剪窗花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生根发芽。窗花内容丰富,色彩明亮,不仅反映了朴实无华的民风,同时也是春节时富有年味儿和趣味儿的活动。<br> 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也变得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了大红的对联,显的吉祥而喜庆。而剪窗花似乎是一门被遗忘了的艺术。<br> 由于奶奶是北方人,所以贴窗花是奶奶每年过年必做的一件事情。不仅如此,这些窗花都是奶奶自己剪裁而成的。午后的一天,奶奶拿出红纸和剪刀开始剪窗花了。看着奶奶娴熟地折叠、裁剪、修边…鲜红的碎纸屑纷飞飘落,左旋右转间,一条可爱的小鱼儿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奶奶手里,一旁的我羡慕极了。“奶奶,剪窗花看着简单又好玩的样子,您也教教我吧!”奶奶笑着将手中的红纸和剪刀递给我:“奶奶来教你,今天我们就来剪一个大家喜欢又简单的“福”字吧”!奶奶一边说一边做示范:先把纸折成方块,然后在纸上写上“福”字…然后便开始剪了。“这儿一定要仔细、认真,用剪刀沿着画好的线剪,连着的地方不要把它剪断…”奶奶边示范边不厌其烦的教着我,可急性子的我已经完全没有耐心再听她唠叨了,着急忙慌地拿起写好的字用剪刀“咔咔”剪起来,手起刀落,一张红纸瞬间成了两半。看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呀。尴尬的我又拿起一张按着奶奶教的方法耐着性子慢慢剪,由于我笨手笨脚,该连的地方还是剪断了,看来这真是一个细心又磨人性子的技术活儿呀!一张,两张,三张…在费掉了N多张窗纸后,两个红彤彤的“福”字终于呈现在了眼前,虽然没有奶奶剪的那么精美,但点、横、撇、竖、捺也都清晰可见。我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的将窗花贴上了晶莹透亮的窗户,欣赏着自己的艺术杰作,心里美滋滋的。原来剪窗花是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br>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进步,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横空出世,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轻松,便捷。剪窗花这种门手艺活儿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了,即便有的住家户窗户上贴的有窗花,大都也是机器成批生产而出的产品,没有了窗花的精髓与灵魂。真希望像剪窗花这样的传统民间艺术,能够永远的传承下去!<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文章中前面剪窗花的过程写的比较细致,动作和心理描写都比较详尽,文章最后的议论部分虽然能结合实际生活展开论述,但是内容较少,略显空洞。</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家乡襄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光地</div> 你们听说过《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的故事吗?我相信故事大家都听过,那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吗?没错就是襄阳,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很美丽,也很有名。在那里你们既能体验到古城的历史感,也能感受到当年各路能人在此处的意气风发,现在还能看到一个全新的,充满现代感的大都市。<br> 襄阳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三种文化的发源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走进襄阳,你能感受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br> 襄阳古城是我最爱去的地方,要说历史气息最浓的非这里莫属,在襄阳古城中行走,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着这里的气息,一种尘封的记忆,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感会从内心深处慢慢的散发出来,在这一刻,你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你是充当看客的旁观者,你能感受到一切,可是触手徒劳,你只能静心沉气的品味。<br> 待你睁开眼,站在城头,你会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那个兵马交战的时代,仔细倾听,响震大地的马蹄声似乎透过了历史,隐隐的回荡在你的耳边,马蹄带起的飞扬尘土,将你的视线模糊,战场上的厮杀,呐喊激愤着人心,让原本平静的你,心里也涌出了一股振奋,跟随着历史长河奔涌、翻腾。<br> 襄阳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必争之地的襄阳在历史上历经的战役也不少。作为经济军事要地,襄阳,我的家乡让我提起它除了涌起一股自豪外,更多的是心疼。心疼这千百年来,在这里发生的生离死别,心疼这座城池的无奈。我想或许在历史的某一刻,在烽火狼烟中,这座城池也发出过一声低沉的叹息。<br> 襄阳除了古城外,还有古隆中,我前面提到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们敬佩的大智者诸葛孔明就隐居在这里。古隆中的景色很优美,不仅有百花锦簇,还有翠绿环绕,也不缺落英缤纷,更是有银装束裹,春夏秋冬四季的美分明,无论我什么时候去游玩,这里总会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br> 岁月弹指一挥间,千年下的沧海桑田,百年间的朝代更迭,虽说襄阳是一个历史名城,但如今我们也能在这种历史古迹之外感受到一个全新的襄阳。脱去历史的外衣,如今襄阳也是一个高楼林立,灯光霓虹,满是一副现代都市风格的模样。<br> <font color="#ed2308"><b> 评语:这篇作文总体还可以,但是从细致方面来说还不算太详细,没有把自己对襄阳的感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因此作者应多在语言方面下功夫,把自己对襄阳的感受表现出来!</b></font><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方小祠,一生情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清心</div>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br> ——题记<br> 米公祠坐落于汉江江畔,是为纪念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庭院,现在也已成为襄阳市内的景点供游览者参观。这座集墨韵书香,树影鸟鸣,窈窕幽静的庭院。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位奇才呢?<br> 漫步江边,在千福码头旁远远望去,只见一对朱红色的木门,一块石质大牌坊,略显一丝庄重。走进瞧,左右对称,两侧一层层的阶梯在中央汇成一个尖,尖上雕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倘若在夜晚有幸你还可以看见周围花坛的霓虹灯,实在是招人喜爱。看腻了才想到这是在祝愿我们一路长虹呀。跨进去,但闻水声清脆,不见其流水。正值初春,只见得两旁的银杏树嫩绿的小扇子抽了出来,看见那绿,一边寻找着流水,心里别提有多自在了。阵阵春风拂面,夹着泥土的清香。走入了内院,院里又弥漫着浓浓的墨香。那一笔笔浑劲却又不失优柔的行书,好到让你拍手称绝。到了后院,豁然开朗。溪流,花草,小桥尽收眼底,让人震惊的是庭院中长着一棵参天的梧桐树,得四五个成年男子才能合围的树干,看得出这树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低处的树枝上挂满了红色的祈福牌,像是天真的孩子,你碰着我,我追着你,发出脆耳的声音。抬头,一群杜鹃鸟悬在枝头,这里各种声音使我有些沉醉了,直到夕阳西下,暮光袭窗,我才缓缓离去。吹着江风,忽然回忆起自己读小学的时候,那是一个午饭过后,爷爷对我说去米公祠的独自的欢愉时光。即便是这样,仍记得有一群老人坐在凉亭里,拉着二胡,弹着古筝,好不惬意!来来往往的游客中也有很多小朋友在池塘中喂鱼,嬉戏呢。只是那时我不懂得欣赏。如今,鱼已尽,亭已散,人已空。书法石刻被一幅幅的搬走,真的回不去了吗?我不愿这样,这祠堂是我儿时的乐园,是老人的伴侣,更是600万襄阳人的骄傲!那么多的文化遗产已不复还!我不愿让历史让悲剧重演,可我却不能够。<br> 所以行动起来吧!为自己,为襄阳,为文化,为未来!让生活更加绚丽吧!米公祠,这座绝美的池塘已快被人们忘却,她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啊,祠在,人心就在!<br> <b><font color="#ed2308"> 评语:这篇文章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仍有很多在情节波澜起伏上控制的不是很自然,显得有些突兀,有些夸张。最后结尾有些潦草,有些急促。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节奏感,使人读起来有些无味。在中心的把握上没有过于偏向文化自信,担当,传播,传承。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要考虑到这些。</font></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宜城大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瑞麟</div>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从来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例如兰州的拉面,武昌的鱼,还有北京的烤鸭,安东的鸡等。在我的家乡宜城也有道名菜,宜城大虾。<br> 说到宜城,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汉水、蛮河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盛夏的宜城稻田连片,沟壑纵横,其间水塘星罗棋布,荷叶莲花,生机勃勃。这一层层的绿,一片片的水,一条条的沟渠为大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盛夏的大虾个个硕大体肥。“一年好景君须记”,盛夏正是吃宜城大虾的最好时节。<br> 盛夏整个宜城的餐馆都以大虾为主,而最富盛名的地方便是振兴广场的“大虾城”了。宜城大虾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油焖大虾”。身为宜城人民,每年当然不会错过这场美味的盛宴。每当这时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就会带着我们来到这里享受家乡的特色美味。夏日的傍晚,这里人声鼎沸,车水马龙。<br>我们来到饭店,父亲直接叫道:“服务员来几盆大虾,另外再炒两个清淡点的菜。”不愧是大虾城的速度,一会儿大虾就上来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个通体鲜红,光泽令人垂涎三尺的大虾,它们看到这么多人,全身都害羞得红了起来。我们早已迫不及待,“妈,手套在哪里,我已经等不了了。”我完全已经顾不得任何场面了。心想:大虾等着我。戴上手套,双手上阵,拿起火红大虾,剥去少量的外壳就往嘴里送。可是有时大虾似乎在逗我玩儿,视乎在与我的筷子打架咋夹都夹不住。我气得脸已经胀红了,实在忍不住,伸手便要拿,只见妈妈已经往我的盘中夹了几个,并说道:“快吃吧。”说完我就又投入自己的享受中了。那味道既辣又烫还麻,不一会儿我就汗如雨下,这时不仅是我们,周围的食客也都抛开了年龄的界限,放下了身份的架子,还不时地舔一下带着一性手套的手指,不一会儿便消灭了一整盆大虾,桌面上只见一片红白相间的虾壳的狼藉。整个盛夏这里总是看见人们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场面,不禁让人感到热情跟温馨。<br> 宜城大虾,吃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个大肉多鲜嫩爽口,它辣得刺激,麻得过瘾,香得充满回味,不仅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慕名品尝,并且还声名远播,风靡周边县市,成为家乡的一张名片。<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这篇文章从产地、季节、食色味等个个方面对宜城大虾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文字通顺,简单明了,读起来非常顺畅。美中不足的是有少量内容不太符合主题,少量句子存在前后不连贯的问题,还可以继续改进。</b></font><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山明珠”尧治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乐之</div> 汽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山路曲折,如同一条银蛇卧在山谷中。山路两旁树木葱茏,大片大片的翠绿与深绿交错着,打开车窗,大山特有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深吸一口气,心旷神怡。<br> 汽车沿着山路不断攀爬,两边的山感觉越来越矮,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转过一道弯,一块巨大的圆石出现在眼前,上面刻着用各种字体写的“尧”字,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尧治河村的标志。四周围绕着几栋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尧治河接待中心”几个大字灯光闪闪,传递着现代化的气息。再往村里走,一排排漂亮的小洋楼整齐地排列在路边,炊烟袅袅,随风飘摇。显出一派富足、祥和的氛围。在大山深处见到如此情景,着实让我吃了一惊。<br> 沿着宽敞的柏油路向着梨花山上走,一座纯白色的高大建筑依山而建,十分宏伟、气派。门口牌匾上的几个大字让我大吃一惊:磷矿博物馆。“这小小的山村里竟然有博物馆?”我带着疑惑走了进去。<br> 一楼是一个巨大的展厅,陈列着数不胜数的磷矿石。他们各具特色,有的磷矿含量极高,有的则造型十分奇特,让我大开眼界。尧治河村磷矿储量十分惊人,在全国排名第四,有“中部磷都”之称。2010年左右,尧治河村靠着磷矿发家致富,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楼,开起了私家车,成了全县闻名的“首富村”。<br> 上了二楼,无数张老照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艰苦奋斗的故事。1988年前的尧治河,尚且不通电,不通路,村民们“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村书记孙开林带领全体村民修路、挖矿、修大坝、建水电站,一步步走向富裕。看着一幅幅照片,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感受到了尧治河人民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br>带着几分感慨,我走上了三楼。如果说二楼记录了尧治河的历史,那么三楼就描绘尧治河的现在和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的尧治河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走上了生态发展的新路。<br> 走出博物馆,我游览了尧帝神峡。山间的水清澈碧绿,犹如颗颗翡翠点缀在山间,让人流连忘返。我沉醉在尧治河的山水里,也为尧治河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感动。更为他们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