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月的玫瑰</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情人节”与“情人潮</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春天,像一位美丽的少女,从远方姗姗而来。她给人们带来温馨和浪漫,也带来希望与期待。于是,世界变得姹紫嫣红,变得千姿百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花团锦簇的大地上,最鲜艳、最亮丽的要数那独领风骚的玫瑰。她像燃烧的秋霞,燃烧着人类的感情世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玫瑰,你是爱的精魂,你是情的天使。你卷着滚滚的春潮,妆扮着梦幻的花季。啊,二月的玫瑰,情人的玫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提起“情人”,自然会使人们想到近年才飘洋过海而至的“情人节”——2月14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绚丽多彩的世界文化中,众多节日眼花缭乱,其中情人节是一个极富浪漫的日子。因为,情人节的内涵是美丽的爱情,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情人节据说源于古罗马。古罗马神话在罗马人的生活中有很大影响。他们对所崇敬的掌管自然和女子婚姻之神加以祭祀,祭祀仪式后,青年男女还会进行聚会。这时未婚青年男子,可从一个装有许多女子名字的盒中抽取一张,并就以这“名片”上写着的女子作为节日的伴侣,相互交换礼物。如果男子钟情于这个女子,便将女子的名字在袖子上贴几天。这种交往,使许多青年男女双双成为终身侣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也有人说,古人认为2月14日是百鸟鸣啭求偶之始,后来逐渐演变.遂有此节。 后来,教会将情人节定于2月14日(即“圣·瓦伦丁节”),用来纪念早期的两位瓦伦丁。一位是罗马的牧师,他由于救助基督教徒被罗马统治者投入监狱。服刑期间,他得到典狱长女儿、一位盲姑娘的悉心照料;他也设法使她恢复了视力,两人就此真心相爱。但这个爱情故事并无一个美好的结局,瓦伦丁最后还是被杀了,时间就是2月14日。后来另一位叫瓦伦丁的特尼主教亦被捕入狱,并且在同一天被杀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情人节早已风靡欧美。l863年美国内战时期某刊物一位编辑撰文说:“除了圣诞节,再没有什么节日像情人节那样更能引起全球人的兴趣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情人节的影响逐渐扩大。她不仅成了情人间联络感情的佳日,也是其他人用以表达内心爱意的机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各国,情人节表达情感的方式五花八门,新招迭出。送贺卡、寄情信、互赠礼物、献上鲜花、或约会、或郊游、或唱歌、或舞会……情人节是个开心的日子,是玫瑰花香尽情飘荡的日子。她只有笑,没有泪,充满了爱的情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93年情人节,一位名叫乔丹的美国女士大展歌喉,连续18小时唱着绵绵的情歌,度过浪漫节日,闯入了世界“吉尼斯”。4500名丹麦人在这一天微笑着设计自己的死亡方式,依法立下遗嘱,愿在生命无法挽救的时候安然睡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玫瑰花香,情意浓浓。爱是无限的,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情人节注定要跨越国界,形成漫卷全球的旋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情人节在中国大陆本是“舶来品”,但唯有她堪与引进的圣涎节比肩。国人对情人节的热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92年的城市生活,由于一台话剧《情人》的掺入而鼓噪起难以说清的激情的涟漪。于是有人戏称此年为中国的“情人年”。 上海话剧团在开设的“精品小剧场”推出了英国荒诞派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的独幕剧《情人》,引起了整个上海滩以至全国一阵不大不小的哄动。 《情人》描述一对“幸福夫妻”彼此厌倦对方、彼此默认对方的情人,而又不能容忍对方情人的故事,反映了西方中层社会道德规范下夫妻关系的不正常。它以似乎最具感情色彩的“情人”来残酷地展示人与人实际上的无感情和人与环境的不协调,表现了社会的人与放纵的自我之间的冲突。尽管该剧没有跌宕起伏、强烈刺激的情节,然而上海的观众对《情人》却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只能容纳l20位观众的上海青年话剧“精品小剧场”夜夜满座,夜夜仍有一些观众在剧场门口徘徊,久久不肯离去,以至于剧团不得不每天再增加20个座位,以满足人们热切的愿望。据称,前来观看《情人》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以大学生和青年白领知识阶层占大多数。许多有鉴赏力的观众认为《情人》寓意深刻,而绝非是一出浅薄的“性剧”。此剧应是西方世界婚姻关系的写照,同时对当前中国社会最令人关心、困惑和无奈的情人现象来说,它也不啻是一个极好的缩影。 如果说上海话剧团的《情人》效应仅仅泛涟漪,那么,北京的情人节则可以称得上是洋味十足和兼具中国情调的旋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据报载,l993年2月12日前,便有15家商业单位为情人节策划了各种各样的过节方式,有趣而且浪漫。想吃,你可以去国际饭店的“爱心特别套餐”;想玩,北京游乐园有“情侣鸳鸯票”,并配备系列游园活动;想碰运气,利嘉鞋业公司有“讨好心上人”,可买利嘉鞋的巨奖抽奖;要温馨,保利大厦的“情人节北京伊甸园夜总会”准备了“玫瑰梦”Party;要礼物,赛特购物中心有“情人节特卖”,他们扬言;“赛特的礼物,只给最心爱的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除上述几个商家进入情人节外,北京还有不少商场延长了营业时间,为“有情人”提供方便。飞鹏花卉礼品服务公司推出了“情人节鲜花大派送”,王府井东安市场推出了几十种装潢精美的情人卡;“凯来”更是匠心独运,早就打出“爱你没商量,就到凯来去”的广告词,提供“咖啡亭”自助餐;华北大酒店安排了情人节“浪漫约会”、“爱情故事”等“浪漫情人之夜”系列活动;而由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4266958咨询热线组织的首次“男人的世界文化沙龙”也于情人节之夜开张,把情人节“特别活动”推向高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玫瑰是爱情的象征。送一枝玫瑰传递自己的爱心,给所爱的人一份惊喜,这是多么温馨浪漫啊。玫瑰在给北京披上了节日的盛装。那一天,正逢星期日,北京街头,早春的阳光饱融着一对对情侣的笑容,情侣们手中五彩缤纷的礼盒和一枝枝招摇过市的玫瑰,提前唤回了北京的花季。崇文门一一老字号花店经理说,他们为情人节采购了20000多支玫瑰,结果被抢购一空。全市大大小小的花店节前就电话不断,拿起来总是这么一句话,“请订14日红玫瑰!”有的个体花店则放出风来,说花价要大幅上涨,结果到13日真的翻升至每支l0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情人卡更是铺天盖地,热销非凡。北京王府井的 东安市场,情人卡不下几十种:有一元钱3张的,也 有8元一张的,大大小小款式各异,都有烫金的字压 在上面,诸如“知心”、“永恒”、“怀念”、“勿忘 我”……张张贺卡,缕缕温馨:“愿我的祝福像悠扬的乐章/在你的心海悠悠飘荡/期望温柔如斯的风/拂来拂去拂着你的脸庞/期望温馨的讯息/从此/成为两颗爱的清泪/出自我的眸中/挂在你的脸上/借此卡说声问候/希望你过得更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情人节的旋风,吹过爱河,吹过情海,吹得人们 陶陶然,昏昏然。风平浪静之后,人们开始思索颇为 耐人寻味的“情人”现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有人认为,情人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婚前婚后 的有恋情的男女,都可称为情人。在美国情人的含义 更为广泛。在中国,“情人”关系通常是指那些发生在已婚者与婚外异性之间的的恋情关系,情人现象实际上就是指“婚外恋”、“外遇”等现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异性之爱是个奇妙的东西。据柏拉图的《饮会》 记载,忧郁的阿里斯托芬如是说:“人本来是一种圆球状的特殊物体,四只手,四条腿,一颗头颅生着两副朝向相反的面孔和四只耳朵。人的胆大妄为使奥林匹斯山的众神感到不安。天神宙斯不由分说把人一分为二,被剖开后的两半痛苦极了,每一半都急切地扑向另一半,拼命地缠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强烈地渴望合二为一,重新融为一体。由此便产生了尘世间那不可遏止的男女情爱。” 难怪人们常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阿里斯 托芬的神话蕴含着一个简单朴素的真理:人活在世上,必须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会获得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寻觅着自己的另一半。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却没有找到。找到的则以婚姻为“粘合剂”,把两个一半合为一个圆,遂称之为“花好月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但是,也许有的人找错了,也许长久隔离的“粘合剂”也挡不住人类见异思迁的本性,因而走进这个圆的人没有真正融为一体,不离不弃。他们中有的人则常常越出“圆”的束缚,想寻找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于是就出现了中国人通常所指的“情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情人问题,对中国人来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讳 莫如深、有悖于婚姻道德的棘手问题。自私有制建立以来,社会对婚外性行为的谴责极为严厉,惩处也极为严重。然而无论伦理怎样阻止与鞭挞,无论法律怎样严竣甚至达到处以极刑的地步,都仍有人去扮演“第三者”或“情人”的角色,而不惜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从而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悲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编完这篇文字,掩卷沉思,男男女女在情人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众生相,令人感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曾几何时,恰恰是这种“最自然”的关系,变成畸型,变成令人不解和不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亲爱的读者,面对众生芸芸的情人,面对五光十色的情人潮,您能从正面中获取教益,从反面中得到警戒,从有益的体会中受到启迪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节选1996年《跨越》第2期</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本人作品《二月的玫瑰》</i></b></p> <p class="ql-block">城市雕塑</p> <p class="ql-block">情浓似酒</p> <p class="ql-block">越洋季候风</p> <p class="ql-block">瓦伦丁节</p> <p class="ql-block">现代雕塑</p> <p class="ql-block">珍藏油画</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之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