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1980年代、1990年代,跳歌是一种屡禁不止的野夜活动。这种夜晚野外的活动让派出所长大为光火,因为治安事件层出不穷,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很少发生命案,至于打破头打折手挑破筋脉毁了容,只要没人报案,派出所长也就完全两耳不闻歌场事了,何况手下的小兄弟还经常背着所长去跳歌呢;跳野歌让村委会干部和家族长老增添白发,在他们看来,跳歌破坏公序良俗,破坏生产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夜晚活动白天睡觉,年轻人黑白颠倒,真是又作又懒。</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庄的老辈子人,尤其憎恨跳野歌,他们可能忘了他们年轻的时候也十分的热衷于跳野歌,那些爱恨情仇的故事基本都发生于跳歌场上。拍着羊皮,弹着三弦,吹着芦笙,鼓噪着小篾,男男女女勾肩搭背,简直成何体统。我有个二爷爷,就十分反对跳野歌。他可以说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了,下过景东,走过夷方,还做过普洱专区的委员。</p> <p class="ql-block"> 他到过英国地(今缅甸果敢一带,英属殖民地),大片的罂粟花,荷枪实弹的英兵,花枝招展的妓女,罂粟麻醉神经,英兵威慑着土地,妓女用她们的身体维持着军政各界的关系和安慰着往来客商。我二爷爷的见识完全让一地方的人只有仰视的份,然而他的传统的正派作风也足以让我们仰视。1990年代的两件趣事足以证明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1995年,我和一个同学去他家。我同学向他请教如何做小篾,他立马变了脸色,很严肃地训斥了我们:都已经初中生了,还不懂规矩吗?问那种下三滥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一大家子人看电视,看到正起劲处,他突然骂一声“畜牲”,直接把电视机关了。我们脑海里就停下了电视里男主人公紧紧抱住女主人公的那一刻,女主人公在雪地里,男主人公找到了女主人公,紧紧地抱住了她。人家还没亲上嘴呢,结果就被定义为畜牲,《红高粱》里那才叫畜牲嘛,《十面埋伏》里那叫浪漫,如果雪地里拥吻那简直就是浪漫+温馨了。</p> <p class="ql-block"> 跳歌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李文学农民起义。1856年,弥度县牛街乡瓦卢村彝族佃农李文学联合汉彝等多个民族在天生营山发动起义,喊出“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的口号,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地盘迅速扩展,北至红岩,南至沅江、景谷,冬至楚雄,均被起义军控制,林林总总,大约现在一个海南岛那么大的范围,今双柏县鄂嘉还有起义军兵工厂遗址。据说在一次战役中,起义军就利用跳歌成功吓退清军。当时清军的人数是起义军的十个倍,清军把起义军逼到一个山头上。天渐渐黑下来了,清军越逼越紧,眼看就要从对面山头攻过来了。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彝族士兵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山头点燃熊熊篝火,义军手持武器,排成几个圆圈围绕着篝火移动。对面山头的清军在黑夜里看到起义军突然点燃篝火,络绎不绝地从篝火旁走过,他们数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数清楚起义军到底有多少人。清军终究不敢攻上山来,义军终于迎来援军,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每逢喜庆和节日便点燃篝火,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 因为跳歌简单易学,热烈奔放,所以很快传播开来,特别是在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得尤其的快。</p> <p class="ql-block"> 一张三弦或一根小篾,就可以拉起一支队伍。不需要专人组织,参与度广,不受拘束,这些特点都使得这项活动发展得轰轰烈烈。</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跳歌有衰落期,那就是21世纪的头十年,当时出现打工的狂潮,青壮年全都到沿海地区或大城市去了,家里留些老弱病残和小孩,都是些没力气跳野歌的。不用派出所出动警力,不用家族长老伤脑筋,跳歌自然消亡。果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现象的产生或消亡,完全不用人们不遗余力费九牛二虎之力去阻挡或去发扬。</p> <p class="ql-block"> 到了2010年代,夜歌堂而皇之地变成白日歌,憎恶也罢,热爱也罢,跳歌在所有的节日里在野地里在大白天野蛮地生长。跳歌由黑夜走向白天,吸纳了更多年龄段的人参与。派出所不用派民警去维持秩序,村委会也不操心有人打架斗殴闹事。近些年来,节日歌场愈发壮大,数量众多。三弦,芦笙,小篾,欢快的奏响,混合着歌声,小贩的叫卖声,真个是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跳歌专业户还是不会什么皮毛的,只要有一颗不老之心,都可以在歌场上大显身手。经济社会的发展,让跳歌不但从黑夜走向白天,由野外走进广场,喜庆的日子更是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大众参与的娱乐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