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鸡笼山是苏州阳山北麓的余脉,主峰108米。唐人陆广微《吴地记》记载:“以形似鸡笼, 因名。” </h3> <h3>鸡笼山孤立在阳山北面,紧挨观山,和阳山之间,隔着一个树山村。苏州著名的爬山路线阳树线,一般是从阳山南侧起爬,向北至大石山丶树山村而止。鸡笼山上主要为果园丶茶林,山又不大,驴友很少到访。2020年起,在鸡笼山麓的白泥矿洞被驴友探访宣扬,一时成为网红,成为驴友打卡之处。鸡笼山也因此一夜成名。</h3> <h3>鸡笼山麓白泥矿洞,幽深曲折,景色奇异。</h3> <h3>苏州有两座鸡笼山,另有一座,在天平山南,因山上有石,如鸡冠丶鸡爪得名。</h3> <h3>相比天平山侧的鸡笼山,阳山北面的鸡笼山,更显得神秘。这是因为,这里留下了太多的传说及历史遗迹。</h3> <h3>先说鸡笼山的名字。就有几个传说。</h3> <h3><br> 传说一:北宋灭亡,康王(就是后来的宋高宗赵构)一路南逃,担惊受怕到了鸡笼山,人困马乏,见天色已晚,就地宿营,不觉沉沉睡去。迷迷糊糊中,突然一阵鸡鸣把康王惊醒。康王见曙色微明,急急跨马继续奔逃,一直逃到杭州,才算安定 下来。事后得知,如果那天不被鸡鸣 叫醒,差一个时辰,金兵就追到了。康王做皇帝后,感激鸡笼山的金鸡打鸣报警,下旨 在鸡笼山驻扎军队,保护这座神山。在鸡笼山下,确实留下了不少宋代 建筑遗迹。考古曾发现有宋代瓦当、滴水、重唇形板瓦、长条 形横道砖、圆柱形建筑部件、雕刻有灵芝纹的建筑饰物等。因为康王当了皇帝,皇帝在鸡笼山下睡过一夜,后人 就把鸡笼山叫做憩龙山。 不过,憩龙山还有另一个说法。说的是夫差。夫差一念之仁,放越王勾践回国。勾践经过“十年教训、十年生聚”,趁 夫差倾全国军力北上争霸,发起突然袭击,灭了 吴国。夫差兵败,因不愿受越王羞辱,自杀身亡。夫差的遗体,据《越绝书 》、《吴越春秋》载,被越王勾践埋于“秦余杭山卑犹”。秦余杭山,就是阳山。卑犹,是阳山边上一个小山,但究竟是哪座山?现在已经不可考了。很多人包括民国元老李根源,也曾到鸡笼山寻找 夫差墓,最后“无所得”,只能“仍存疑”。但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认为夫差就葬在鸡笼山一带,并把他的安憩之地,叫做了“憩龙山”。 </h3> <p class="ql-block">另有一说,认为鸡笼山其实叫启龙山。在《吴郡图经续记》、《姑苏志》、《吴郡志》、《见闻录》等地 方文献、笔记中,广为记载了一个关于阳山白龙的传说。说是东晋隆安年间,阳山下有个姓缪的姑娘,一天外出,日暮时途中遇雨, 有一个白衣老人,留她避雨住宿。第二天早晨醒来,老人已不知去向,缪 姑娘只好自行回家了。过了些日子,缪姑娘的肚子大了起来,父母深以为耻, 将她赶出家门。缪姑娘四处乞讨,捱到分娩,产下的竟是 一个大肉球。她又惊又怕,把肉球扔到水里,不料肉球绽开,一条小白龙破壳而出,霎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缪姑娘惊吓过度,香消玉殒。小白龙山中盘桓多日,不肯离去,直到它确信母亲不会再活 过来了,才腾云驾雾而去。乡民把缪姑娘埋在了一个山坞里,就是如今的 阳山白龙坞、龙母冢。缪姑娘的生产日期是农历三月十八日,从此每到这一天, 白龙必来看它母亲,来时前十天,必定风雨交加,老百姓感念白龙孝母,后来建 了一座龙母庙。至今在阳山西侧有两座小山,叫恩山丶顾山,也是为了纪念白龙报恩,顾望母亲的意思。《白龙庙记》云:相传东晋隆安中,缪氏女因出归途,日暮天欲雨,忽遇老人,询姓氏居 所,愿假避雨,待旦而前语,竟失老人所在。已而有妊,父母恶而逐之,乞 食于邻。逾年产一肉块,弃之水中,忽焉块破化为白龙,蜿蜒母前,若有所 告者。母惊仆地,须臾雷电晦冥,风雨交作,良久开霁,则白龙夭矫于山椒 。俄顷复还产所,视母已死,乃飞腾而去。乡民厚葬其母于此,今所谓龙冢 是也。自是凭巫以求立祠,且言所产白龙已庙食长沙。于是乡民建龙母庙于 山巅。每岁三月十有八日,龙归省母。前期旬日,天气峭寒,四山烟雨,乍 晴复合。正诞之辰,龙必见形,或长身寻丈,隐现于众山之上,或小如蜥蜴 ,依于庙貌。暴风雷雨溡沟号木,则其验也。</p> <h3>据说白龙每年来龙母庙探亲,都是以鸡笼山当客栈的,“山之来龙,至是而 发”。也就是从这里启程的意思。因此,鸡笼山,实为启龙山。</h3> <h3>还有传说,涉及到东晋司空陆玩。就是那位把灵岩山上屋宅捐建为寺院的陆玩。陆玩年轻时就有好名声,当官后更注重操 守,累迁至 司空。“司空”为“三公”之一,是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员。陆玩死后就葬在鸡笼山。传说陆玩下葬时,有 石凤凰从土中飞出。后人评说,因陆玩生前清风亮节,凤凰也来参加他的葬 礼。鸡笼山也因此又被本地人叫做“凤凰墩” 。 陆玩的儿子陆讷,做到吴兴郡 守,死后,也葬在鸡笼山。<br></h3> <p class="ql-block">鸡笼山是如此之神奇,又扑朔迷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鸡笼山顶有土墩,是春秋时期遗迹,结构比较特殊,主要特征是:在山体基岩上, 用石块平行垒砌两壁,从底部往上逐步内收,上用大石板盖顶,然后在石室 顶上及四周覆盖泥土。石室一端为喇叭口,另一端用石块封堵。整个石室呈 巷道式,底宽上窄。 迄今为止,苏州近郊已发现石室土墩的山岭,除了鸡笼山,还有七子山、上 方山、五峰山、虞山等。石室土墩又称为烽燧墩、藏军洞、炮墩,都与军事用途相 关联。但也有专家持祭天说、墓葬说、居住说的。民间有“北筑长城南筑墩 ”之说,比较倾向于军事用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鸡笼山另一个吸引人的古迹,是明代岳岱《阳山志》中的记载:“鸡笼山有洞,户在巅,中有石磴,盘旋而下 。昔有探者曰:其去甚远,烛尽而返,上闻风涛舟橹声,太湖林屋之通穴欤 ?”这个神秘的洞穴,洞口在山顶,很深,有石磴供人拾 级而下,因为黑,需点烛而行,但一支蜡烛燃尽,还不能到达洞底。人在洞中,会听到风涛舟橹之声,仿佛置身太湖底下,不禁让人怀疑是否这个洞与西山林屋洞相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2021年的春节,为了寻访传说中的土墩丶石洞,我独上鸡笼,在茂密的山顶林木和多刺灌木丛中辟路前行。好在山并不高,虽然举步艰难,终于登顶成功,并幸运找到了其中的三个石室土墩。</h3> <h3>寻访的路十分难走,因为不知道方向,全凭经验披荆斩棘。</h3> <h3>沿途经常看到这种深坑,不知是否人工所为?</h3> <h3>鸡笼山“石室,在龙坞上,其宽仅可置床几”。从历史记载可知,鸡笼山上有不少石室土墩。苏州博物馆曾经于1995年对鸡笼山顶部土墩进行过调查,一共发现九座石室土墩。2006年,又对鸡笼山西部山上三座石室土墩进行了物探调查,并从西向东依次编号D1、D2、D3。调查发现,这三座石室土墩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D1号石室土墩顶部发现两处盗洞。经过抢救性发掘,鸡笼山石室土墩被确定为春秋墓葬。一批出土文物,主要包括几何印纹硬陶器皿、原始瓷碗以及玉饰品。玉饰品基本都是小件,大多残缺,有玉瑗、弯月形玉饰、玉坠饰、玛瑙玦、绿松石珠、管饰件、水晶饰件等。<br>石室土墩被多次盗挖及破坏。其中D1号石室土墩自西汉末年开始遭到第一次毁灭性破坏以来,到唐宋直至明代,该石室被后人多次挖掘并破坏。</h3> <h3>盗洞</h3> <p class="ql-block">当年抢救性发掘,从D1号石室土墩内出土的弯月形玉饰非常罕见,通常是王公贵族佩带的;一块玉瑗虽然仅残存了三分之一,但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花纹和真山墓出土的玉瑗一模一样;一块残缺仅1.5厘米大小的玉珑非常漂亮,比真山墓出土的玉珑更加精致。其它玉器也与真山大墓出土文物相近。同时,D1号石室土墩位于鸡笼山西部最高峰,海拔111.2米,其北部与真山大墓遥遥相对,通过发掘已确定为吴王墓的真山大墓海拔只有76米。D1号石室土墩墩底直径约50米,墩高约10米,墩内石室长13.5米、底宽1.84米、内高4.6米,甬道长约11米、宽3米、高约5米,是整个鸡笼山最大的一座石室土墩。真山大墓旁有从葬墓,D1号石室土墩旁的D2号同样判定为从葬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基本判断D1号石室土墩为春秋时期的贵族大墓,墓主身份目前倾向认为是吴国的越族贵族。真山大墓为竖井式,具有中原特点,为吴国王族墓。而鸡笼山的墓为A字型,近年研究认为是春秋越民的墓葬。泰伯奔吴,建吴国,吴国的原住民为越族人,归顺泰伯。越族人中的贵族大墓,即为A字型。</p> <h3>由于山顶植被茂密,只找到了三个土墩,已经深感震撼!</h3> <h3>竹林中依稀可辨人行痕迹</h3> <h3>在林中穿行</h3> <h3>下山路上,发现一大片竹林。</h3> <h3>鸡笼山并不大,但由于林深枝茂,很容易迷路。加上一个人寻访,还是有些危险,不得已匆匆下山。最遗憾是没能找到方志中记载的深幽古洞。下山路上,在茶田中遇一位老妇。她说,鸡笼山上是有一个极深的山洞,在山腰靠上位置,小时候她曾去玩过,后来被政府封闭了,洞口淹没在草丛中。她曾努力寻访,却再也找不到了。看来方志记载不是空穴来风,期待热心驴友,提供线索。</h3> <h3>在上鸡笼山之前,经过树山。树山是一座小山,仅三十几米高,在鸡笼山西南,阳山西北。很多驴友错把大石山当作树山,其实是以讹传讹。</h3> <h3>这才是树山</h3> <h3><br>树山旧称圌山,俗名殳山、如山。明《长洲县志》:“迤北为彭山、温山、圌山,临太湖。”在鸡笼山西0.9公里处。南北走向,南北长48米,东西宽27米,海拔39米。山顶有较宽阔的平地,南半部山体岩石裸露,北半部平坦,形成正方形平台。山上曾发现春秋中晚期陶器碎片。山北半部平台有一长9米、宽6米石坑,随葬品已盗空。</h3> <h3>树山</h3> <h3>从树山遥望大石山</h3> <h3>树山顶上是平台,密生竹林</h3> <h3>最后来张照。由于鸡笼山已被封闭管理,我是从这里向茶农借的道。希望进山的驴友,能够遵从管理,友好出入山林,以共同守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