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优秀性格的培养(第6集)

曾一平

<b>往期视频回放:</b> <a href="https://www.meipian.cn/3el1k4qi?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婴幼儿优秀性格的培养(第1集)</a><br><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empg0y4?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婴幼儿优秀性格的培养(第2集)</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enkf6vk?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婴幼儿优秀性格的培养(第3集)</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epl055r?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婴幼儿优秀性格的培养(第4集)</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3ere1zvu?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婴幼儿优秀性格的培养(第5集)</a><br></div> <h1><b>点击观看本期视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人类要重新认识婴幼儿</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冯德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北冯德全儿童潜能开发研究所</div> 陈旧的传统观念总认为婴儿“无能”,她们只会吃、喝、拉、撒、睡和哭,一条“消化道”而已;而幼儿也只不过会蹦嘣跳跳罢了,她们都是一个活玩具。真正谈教育还是长大了上小学以后的事……另一种观念则把孩子当“缩小的大人”,你们看,辛亥革命前连童装都没有,成人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儿童也穿缩小的一套;那当然青少年怎么学习,孩子也该怎么学习;3岁前婴儿实在无法上课,于是任其无聊度日等长大再上学。以上腐朽观念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仍然普遍愚昧着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们。<br><br>表面上看,婴儿确实无能,出生后不能站,不会走,比小动物出生时差多了,(小鸭生后不久会游泳,小猴生下一周就如母猴一样灵巧攀登)。但人类必须认识到宝宝是人的小生命,他显现的本能与动物幼崽的本能根本不同。动物幼崽的本能主要表现在体力和运动上,这是生存的需要;而婴儿的本能则主要显现在脑的功能上,她们处在右脑优势发展期,天生就会使用右脑学习并促进全脑发展,这就是人与动物天渊之别的最明显之处。<br><br> 新生儿一出生就有精神生活的需求,有最原始的“观察”、“交往”、“模仿”和“行为”,出生几小时到几个月就表现出“智慧活跃”的心理曙光。如:追随感知:出生当天就能视力偏转,追逐﹙探索﹚光源和声源;喜欢交往:乳儿最喜欢看说话人的脸,爱成人的温柔;啼哭的新生儿抱起来以后88%的孩子立刻停止啼哭,不久他常常对人笑;<br><br>伴随行为:这是无意识模仿,如我的小孙女出生20天时,在她吃饱睡好后我对着她吐舌头,她也对着我吐舌头,她母亲对着她用嘴巴发出“吧嗒响”,她的小嘴也弄出响声来。<br><br>共鸣动作:两个多月的婴儿在她枕头上牵一根线,连接摇篮上方的玩具。动枕头时那根线牵动玩具,玩具会跳动起来。这种现象被孩子发现以后,她躺着时会常常动头来牵动玩具的跳动玩耍。<br><br> 以上都是人生的智慧曙光,由于人是智慧动物,一出生就出现心理活跃,所以过去养儿育女经验丰富的老妈妈常说:“三天的细娃比狗灵”。真不要小看婴儿,他的右脑功能——惊人的无意识探求力、模仿力、记忆力等太多太多的方面,成年人是望尘莫及的,成人只要细细想来只好在孩子面前五体投地,自愧不如! 你知道吗?婴幼儿真的个个都是天才,我研究发现,我们所有人一生中必须学会的七大难题,据然个个都是婴幼儿解决的!我说的人生难题,不是指考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等小难题,而是做人的根本大难题。还是让我们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吧,当你认真思考想通了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你一定会突然惊醒,大彻大悟,“原来如此”!从而对所有婴幼儿重新审视,刮目相看,原来有史以来人们对娃娃的认识大都是错误的,从而决心抓紧科学育儿、开发她们无与伦比的巨大潜能了!。<br><br>一、是谁学会直立行走,掌握了做人的第一标准?是一二岁的婴儿学会两腿走路,永运脱离动物爬行状态。猴子训练多年也只会行走几步,又四脚下地了;失去人类早教的“狼孩”卡玛拉10多岁仍不会站立。而宝宝学会直立行走又很快会奔跑、做操、跳跃、上下楼梯,三岁即运动自如。如经早期训练,婴儿一岁就能学会游泳,二岁学会溜冰。<br><br> 二、是谁学会了使用工具,用手劳动,达到做人的第二标准的?也是婴幼儿。动物进化到使用工具经历了千百万年,婴儿出生时比动物还差,却在“原生态”的早教中(如捧奶瓶、拿玩具)很快学会用左右手抓、放、拧、拿、按、敲、推、拉等动作;学会钳式握,又能摄式捏,半岁孩子会拣起一颗小小的饭粒;使用筷子,那些洋大人总也比不过中国的小小孩!<br><br>三、是谁学会了人际交往丶人类行为丶文明礼貌,由生物人完成了社会化的?人的相貌相似,肤色相同,衣着常换,动作和表情多采多姿,是极难区别的。但出生一星期的孩子就能感觉出母亲和其他女人的不同,几个月后就完全认识母亲了,见着妈妈手舞足蹈表示亲热。半岁左右分辨亲人、熟人和生人、开始认生,一岁能区别50个不同人的面孔,三岁能认人数以百计,连幼儿园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也记得清请楚楚。往往家长去幼儿园接孩子时,别的小朋友一看见就唱了起来:“某某的爸爸,来——了!”。<br><br>婴儿对人的情绪十分敏感,喜欢亲昵他的人,如果他接触的人多而又不吓着他,他就不认生,二三岁会串门、谈家常,行为文明,习惯良好,是个小小外交家,他很快完成了自然人(生物人)到社会人的伟大的转变。<br><br>四、是谁认识了世界万物?这个立体化的,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世界,从家具、餐具、玩具、服装到室外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气象变幻丶交通工具丶房舍建筑……,难道是我们长大了认识的吗?不是!婴儿说话前就能用目光和手势认识餐具、糖果、电灯之类,认物成了习惯后还能“嗯嗯”地示意提问那是什么,只要多带着他到处玩,对牛弹琴地告诉他见到的亊物,他三四岁时就认识世上显眼之万物及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例如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妈妈的妈妈是外婆),认识天上丶地下丶室内丶室外丶自然丶社会的人和亊数不胜数,还会分辨许多是与非。如那个小朋友好有礼貌呵,那个叔叔不好,爱骂人。 <br><br>我讲了上述婴儿学习的本事,有人大不以为然:这有什么稀奇,认人、识物、行走、做事等,成年人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效率要比婴儿高多少倍呢!是的,你在以上一些方面似乎比婴儿高明得多,但你想过没有,你的认识和行为能力哪里来的?你某些方面能力比孩子稍强一点,是你的“早期发展+后续习得”而来,如果你的婴幼期是一个失去原生态早教的人,没有生活在认人、识物、行走、做事的环境之中,现在的你就像卡玛拉一样白痴,二三十岁也不识几多人和事,甚至是个终生不会走路、做事、说话的废人!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再看以下几个方面婴儿天才般的学习,成年人真正望尘莫及呵! 五、是谁在认识世界万物中不知不觉学会喜爱虚无飘渺的音乐?当然是婴儿!出生后每天听优美音乐、世界名曲的婴儿,半岁会分辨乐曲,一岁半就成为音乐迷,二岁能静静地听30分钟以上的优美乐曲。有个深圳的函授学员告诉我:“你说得真对,我孩子生下来听音乐,现在二岁上街时只要听到商店里放好听的乐曲,他就站住不肯走了。还说:“妈妈”,听完了再走!我要回家忙家务,他不肯走,可把我急死了”!出生就爱听音乐的孩子,耳朵敏锐,能听准钢琴上88个半音,节奏感极强,而小时侯失去音乐熏陶的青少年,即使以后用数十个“婴幼儿的时日”来学习音乐,仍然还是五音不全,唱歌跑调。<br><br> 我以前想过一个难题:为什么欧美人那么喜爱音乐,静静听几个小时音乐会,如同我们看电影一样专注,难道外国人天生就爱音乐不成?后来我读了一篇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70年前法国巴黎有统计,当时巴黎平均每个家庭有75张纯音乐唱片。有如此丰富、如此普及的音乐生活,那么婴儿一出生肯定就“沐音乐浴”了,怎能不获得音乐美感呢?假如他们也缺乏早期的音乐熏陶,长大了强廹学,最多也只能学出个半音乐盲来。<br><br>六、是谁掌握了一口标准方言的,难道是长大了才学好方言吗,是谁把母语说得唯妙唯肖丶天衣无缝?还是婴幼儿,他不知不觉一年多即毫不费力地掌握一国到数国口语,一种到数种方言,这是任何“天才”进入成年后都难以与孩子匹敌的!<br><br>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和想象的外衣,能理解和使用语言,说明思维有相当的发展了。人由于获得了语言,二岁的孩子就把一切高等动物如黑猩猩之类远远地抛到后面了,可见作为人的一切基本学习活动中,没有比掌握语言更重要、更复杂、更繁难的了。<br><br>成人想学一种新的语言都是谈虎色变,即使学标准普通话也难以学好,而婴幼儿却毫不畏惧,学任何语言都毫无惧色,不知不觉轻松自如学到了口。例如有一对上海夫妇到广州定居,他们带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进了广州幼儿园,与广东的小朋友一起玩,而自己进广州工厂,天天与广州人交往。两代人的语言环境完全一样,但那孩子不到一年就习得了标准白话,而他的父母呢? 年龄比孩子大6倍,不说一年不会广州话,半个世纪也说不标准熟练,这难道不是最普遍的事实吗?<div><br></div><div>掌握一门语言难就难在要看清口形、听准语音、理解词义、掌握语法、模仿语调、发准语音……,这是需要付出巨大劳动的。仅仅发准语音一项,还要七八个器官,数十块肌肉的高度协调,如果其中一个器官“失职”就会发错音,说走调,把话说得南腔北调,说来说去一口“广东普通话”!如我们南方成年人往往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平舌音等等,因为成年人各器官己不听使唤,而婴儿学任何语言,只要短短一年却“一捶定音”,终生不走样,怎不令人吃惊!。<br><br>婴儿学说话时,一天到晚要听多少人间各种各样的杂乱话语,各种内容,各种句型,各种语法结构,乃至方言土语以及只有家人才能听懂的笑话,他都一古脑儿“镇定自若”学得那样好!所以,日本著名早教专家铃木镇一说:“每一个能学会母语说话的孩子都不是笨孩子,只要给予他学说话那样的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他就能学到人类可能掌握的一切知识,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来”。<br><br>七、第七大难题,你们听了会大吃一惊,彻底颠覆了孩子处在“学龄前”的谬论!据国际心理学界统计,人一生所学的知识,大约有95%以上是五岁之前学得的,只有一小部分知识和不常见的事物的理解,才是五岁以后小、中、大学内所获。<br><br>上个世纪欧洲著名“神童”——卡尔·威特,由于丰富的生活和广泛的兴趣,五岁已掌握3万多个单词,这些词汇表达的知识都是在儿时生活中获得。还有识字阅读,发展“视觉语言”,孩子比成人高明十倍,成人碰到几个不认识的生僻字,反复多次查字典仍然记不住,所以成年人把字当老虎,称它是读书的“拦老虎”,但是婴幼儿却处在多、快、好、省的最佳识字期,只要创造发展“视觉语言”的识字环境,运用濡染法、生活法、游戏法、趣味阅读法、三四岁便能脱盲广泛阅读,五六岁则可博览群书了,而且毫无学习负担和压力!<br><br>我30多年前发现这个秘密时,有朋友怀疑我是精神病,但事实已证明早期“视语”教育与“听语”教育一样简单,这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科学!你们想:孩子刚来到人间时他们什么都是“盲”:是“物盲”,是“人盲”,是“语盲”,是“行为盲”……但是,所有这一切“盲”不是短短两三年全扫掉了吗?他却毫不觉得费力气:认人,数以百计;识物,数以万计;掌握了最复杂、繁难的方言,建立起社会人的行为……,所以他们又何愁认识二千来个语言符号呢?<br><br>以上所举婴幼儿的“学习能”仅仅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比较明显的方面,而那些不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如思维、想象力的提高,兴趣、习惯的养成,情感、意志的稳定,性格、品德的造就……总之,作为人生大树的根系都会发达起来,那长大后还怕不成社会进步的棟梁之才吗?难怪蒙太梭利说:人生头三年的发展,胜过三岁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三岁后直到死亡的各发展阶段的总和……。所以说每个正常婴幼儿都是天才幼苗,杰出人才就在你身边长大,你千万不可掉以轻心,糊里糊涂磨灭了孩子卓越的天性!<br><br>如果世界上真有天才的话,那么出生正常、健康的婴幼儿个个都是“天才”。婴幼儿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另一个世界”,那个神秘的心理世界里,海阔天空,景观奇特,繁花似锦,奥妙无穷!我要向世界呐喊:“人类要重新认识婴幼儿”,因为有文明史以来人们对婴幼儿的认识大都是错误的!<br></div> 人之初个个都是天才,连狼孩卡玛拉也是“天才”。由于卡玛拉的婴幼期和狼生活在一起,便“天才”般地学会了狼的生活,这是任何一个错过了 “早期学习”青少年、成年人都是不愿学,也永远学不会的。例如谁能学会不说话,赤身裸体地生活,吃腐败的生肉,并且长期、快速地爬行呢?<br><br>孩童的学习能力就是这样“神”,他生长在非肉食文化的家庭里,就排斥肉食;生长在狼群里,就养成狼的习性;生长在任何国家和民族,便毫不例外获得那个国家的传统语言、文化习俗……。<br><br>我们应当研究婴幼儿为什么有如此惊人丶又非常奇特的学习力?他一天到晚不声不响丶手舞足蹈丶哇哇乱叫在干什么? 原来,婴儿处于“无意识适应性学习期”,这是大自然赋予小生命学会生存的天生本领,在短短的数年间,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用右脑感知,适应人间的大部生活并带动左脑发育。原来,他们有如下鲜明独特的认知特点,有些特点一直延续到幼儿期:<br><br> 1、无意识学习:<br><br>无意识又叫潜意识或叫下意识,是不知不觉的,没有语言参加的,没有意志的学习行为。<br><br>特别是初生到两岁的孩子处于“完全无意识时期”,自已根本不知道在干什么,整个都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却能学到大量的难以统计的知识,发展极大的智能,习得一个“社会人”的大部分行为,可他自己却一丁点都不知道。<br><br>正因为这样,他长大以后也无从回忆3岁前是怎么生活过来的。如果人类能回忆3岁前的学习行为,人人都能记住3岁前天才般的学习方法的话,那么早教也不会像如今这般难于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了。 3岁以后潜意识接收力慢慢减退,但它积累直到成人便形成“橡胶轮胎”般又软又硬的“潜意识版块”,要改变它几乎不可能了。<div><br></div><div> 2、适应性学习:<br><br>婴幼儿完全是环境的动物,只要环境的信息刺激不超过他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那么任何环境他都能默默地去适应。<br><br>你给他少穿衣服,他学会不畏寒冷;你尊重孩子,他学会自珍自爱;你不让他劳动,他学会懒惰;你处处依从,他变得自私任性;你给他讲4国语言,他能不知不觉掌握4国口语;你把孩子当宠物溺爱,他自然学会撒娇,卖乖和依赖……。<br><br>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创造人,这在婴儿的适应学习期体现得淋漓尽致,幼儿虽稍逊于婴儿,但他的成长也还是极易融入环境。<br></div><div><br></div><div> 3、获得敏感:<br><br>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最快乐的事物,他就最敏感,也最喜爱,愿意经常接触它,就像劳伦茨发现小天鹅“认母”一样,最先看见谁就把谁当母亲。<br><br>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妈妈呢?对母亲情爱之深真无法形容,而且“儿不嫌母丑”!<br><br>有人以为那是天性,是血缘关系决定的,不!完全是因为妈妈是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最经常、最快乐的刺激物,是宝宝获得了“妈妈敏感”所致。假如妈妈生下孩子有特殊原因把孩子交给了奶妈抚养,不到半年,孩子见生母如同路人,因为他没有建立“生母敏感”却获得“奶妈敏感”了。<br><br>同样的道理,只要孩子生下来接触最早、最多、最经常、最愉快的事,婴儿便最容易获得那事物的敏感,诸如“音乐敏感”、“绘画敏感”、“语言敏感”、“识字敏感”、“汽车敏感”、爱的敏感丶尊重敏感丶恐懼敏感……以及各种畸型敏感都能形成,如有的孩子厌食丶挑食,有的粗暴撒野……所以,孩子越小,越要注意宝宝该接触什么,不该接触什么。<br><br>什么是0一6岁的早教?可浓缩为“接触”二字!宝宝应当接触爱国的、民主的丶敬业的丶美好的、友善的、智慧的丶快乐的一一优质人生的全部价值观行为,这些价值观也会终生保存于他的潜意识之中,这才是最好的、无痕的早期教育!<br></div> 4、形成印刻:<br><br>婴儿期接受的突然剌激(不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或反复获得的心理印象就像刻在脑子的细胞内一样,牢固得会伴随整个生命的全过程,成为一种固习,乡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br><br>小时候我生长在农村,那时农村非常贫穷,没有文化生活,于是晚上常听人讲鬼故事,我又爱听,又害怕,总是紧紧偎依在妈妈怀里听完恐佈的情节……现80年过去了,我的“显意识”早就不信有鬼,但“潜意识”中受到的伤害像刀伤的疤痕一样永远残留在心灵上,终生怕鬼不褪。成年人尚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何况心灵稚嫩,处于印刻期的孩子呢!<div><br></div><div>5、印象记忆:<br><br>成年人的记忆是分析记忆和理解记忆,例如记住一个人,立刻分析他是男还是女,是老还是小,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记一个姓氏,就往往问“是立早章”还是“弓长张”等等。.<br><br>但婴儿的记忆不需要也不会分析和理解,他全凭印像记住,他的脑子像摄影机摄取影像,录音机录入音响一样,脑的记忆区犹如一卷慢慢感光的底片,感光几次就记住了。婴儿记物记事,掌握语言,识字阅读,会听音乐,模仿行为都是这样反复“感光”记住的,沒有负担而其效果神奇地好。幼儿的印象记忆仍然很强,理解记忆开始崛起,我们们既要利用前者,又要发展后者。<br><br> 6、情境领悟:<br><br>婴儿理解事物不凭推理,也不需要解释,完全凭他特殊的智慧自然在生活环境中领悟。30年前我家邻居有个2岁的宝宝,我常逗他说话,问她“爸爸到哪里去了?”开始他睁着眼不懂也不答,于是我告诉她“爸爸上班了”。说了几次以后问他,她也会说︰“上班了”,但她根本不知道“上班”为何物。这时大人如何解释都没用,但稍后的生活情境中,她看到爸爸早上拿提包出门,傍晚回家,成人间讲讲上班的事,偶尔她也被带到单位去玩一玩,看看上班人在干什么,她自然慢慢就领悟了上班的含义。生活越丰富,领悟越全面、越深入,他5岁前获得一生95% 的知识,就是这般领悟来的。所以“生活即教育”用在早期教育上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了!<br><br>孩子从没有语言、无法思维、无从解释一切词语到会听会说、理解语言、认识世界——这个奇迹也是这样“领悟”而创造出来的,日常语言所表达的事理真够纷繁、复杂的了,但孩子全都能慢慢为己所领悟!<br><br>其实成人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没有哪个教孩子什么都靠上课解释的。例如教三个月的孩子认识妈妈,对他说“这是你妈妈,妈妈就是生你丶养你的女人,是你爸爸的妻子……”。这般解释有用吗?<br><br>芸芸众生的纷繁事理,虚无飘渺的音乐形象,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繁复无比的方言土语……他统统靠奇异的领悟所得,但是我们的“教育”却把大量时间用在满堂讲解上,剝夺他丰富生活的领悟,这是人类教育的愚昧!如果高尔基不靠生活大学和大量阅读领悟人生,而是从小上课直到大学文学博士,恐怕世界上又少了个大文豪了!</div> 7、本能模仿:<br><br>孩子有本能的,天生的模仿能力,孩子到了青少年他的行为习惯、思考方法、性格品德甚至表情都比较像他最亲近的人。<br><br>孩子的模仿是无意识的,却时时刻刻发挥作用。衣、食、行、住、说、笑、唱、做、表情、爱好、脾气、习性都是不知不觉模仿的结果,母语的口形、发音、语义、语法摸仿得多神呀,认字宝宝也是模仿来的。所以培养孩子,父母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兴趣爱好、习惯性格、文化修养……受着世上最严格的监督,你的身边有窃听器丶摄像头!<br><br>有一个世上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子方法:你希望孩子无论有哪方面的好行为,最好一句话也不说教,只管你自己高高兴兴、默默专注、兴致勃勃、神采飞扬地去做好了,甚至不看孩子一眼,越是这样,孩子越迫切模仿,越渗入心灵,而他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做什么。许多好孩子的好行为乃至理想志气都是这样被钓“上钩”的!<br><br> 8、兴趣探索:<br><br>孩子对新奇的、生动的、鲜明的、有情节的事物自然会产生兴趣,愿意去看、去听、去摸、去玩。婴儿因为是世界的生客,他对一切事物都有兴趣,愿意接触进入感知范围内的所有可以承受的刺激物,他几乎没有选择。<br><br>在婴儿的眼里,看一张邮票和看一个汉字都是同样的陌生,同样新奇,同样有趣的;摸一个大人的手指和捏一个玩具小棒,他的探索也是一样愉快的。这是婴儿的“无选择探求”,对什么都感到新奇。<br><br>所以这一时期最好灌输,便于宝宝长见识。虽然他注意时间极短,但他很听指挥,室内室外由你抱,天上地下由你指,对牛弹琴由你说,张三李四由你介绍……。还有一点请注意︰孩子小时候接触过的半懂不懂的事物,长大一点再次接触时能换起回忆,他就特别感兴趣,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所以婴儿时期要多接触新事物,可以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不求甚解,为的是培养以后的兴趣和随着经历丰富而领悟,如小时候背过的古文长大了再读时特别亲切,理解也快。这就像牛吃草一样,学习知识要“反驺”,“温故而知新”, 所以我反复强调“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div><br></div><div>人类要重新认识婴幼儿,要从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去批判一切陈腐的教育偏见。以往新生儿被紧紧地打包,包得像一支蜡烛,我们家乡叫“蜡烛包”。现在“蜡烛包”废除了,因为它束缚了婴儿神经和肌肉的发育,影响血液循环,还剥夺了孩子四肢自由接触物体发展触觉。但是,还有一个“精神蜡烛包”却紧紧地束缚着婴幼儿精神发育和智力增长,多少孩子的广阔前途被捆死在这个包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