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江南忆,最忆是杭州。</p><p>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上海人的旅游经历,很多是从杭州开始的。</p><p>我第一次外出旅游,去的就是杭州,1958年,父亲带全家去杭州,当时我不到10岁,二年级。父亲游览的线路是这样的,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西湖及周边;二是南线,主要是净寺,花港,虎跑和六和塔;三是北线,主要是孤山,岳坟和灵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邻居,同学,同事游过几次杭州,基本都是按这样的线路,那时去一次杭州不易,这些经典景点是不舍得放弃的,主要走的还是这三条路线,这几个景点,一游再游。如时间充足,就加上玉皇山、黄龙洞、九溪、玉泉等几个景点。</p> <p>后来,由于新景点的层出不穷,再去杭州时,除了西湖灵隐以外,那几个传统景点多少被忽视了。我也已经有许多年没去过了,这次特地去了六和塔、虎跑、岳坟和灵隐这几个杭州最经典的景点,欣赏风景的同时,打开了温馨的回忆,重温了亲情和友情。</p> <p>西湖</p><p>由于时间关系,这次没有仔细地逛西湖,但要说杭州的经典景点,又怎能少了西湖?好在西湖去过的次数实在太多,拍摄的西湖照片存在电脑里,调出来就是。不必用文字来叙述西湖的美景,只要看看西湖十景的名字,那西湖的美丽风光和文化底蕴就呈现在眼前。然而在三四十年前,我在细看西湖十景的名字后,忽然发现,那十景的名称原来是可以二二成对的,可以组成极好的五幅对联。</p><p>平湖秋月~苏堤春晓</p><p>花港观鱼~柳浪闻莺</p><p>三潭印月~双峰插云</p><p>断桥残雪~曲院风荷</p><p>雷峰夕照~南屏晚钟</p><p>不但词性词意对得恭正,平仄也符合,真是天衣无缝。其实发现这个不是个难事,许多人留意一下都可以有所体会,约两三年后新民晚报上就有此说。就好比微积分就是由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发明的一样。</p> <p>游西湖一定要乘游船的,58年,72年两次都是乘手划船。第一次去杭州,五一节,乘船的人特别多,售票处挤得水泄不通。那工作人员指着游客说: 你第一,你第二,你第三。第三的正是我们一起去的姨夫。60多年前的一幕记得清清楚楚。</p> <p>俗话说: 西湖风景六条桥,间枝杨柳间枝桃。西湖的苏堤白堤上,春天桃花盛开,是西湖最美丽的风景。不过近年来,桃花似乎有被樱花取代的趋势,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p> <p>六和塔</p><p>六和塔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第一座有名气的塔,(家乡的那座南门塔不算),也是登临的第一座塔。</p> <p><br></p><p>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p><p>从外面看,近60米(实际为58.89米) 的古塔共有13层,但其实塔内只有七层,“七明六暗”的构造十分独特。乾隆题词是有瘾的,为每层都题了字,胃口真好。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p><p>六和塔里面可以攀登,越往上走楼梯越狭窄,每一层都可以走出去观景,从不同高度眺望远处。</p> <p>以前游览六和塔,总是与钱塘江大桥一起游览的,77年与邻居游览时,拍过背景是塔和桥都有的到此一游的照片,那要到西边的小山上去,找到一个开阔的没有树木遮挡的地方,十几年前再去,那地方没有了,再也看不到塔桥同框的画面了。</p> <p>这张照片是网上下载的,也是我所说的塔桥同框的照片,那应该有点年头了,看那塔的颜色,这才是记忆中的六和塔。现在塔的颜色我觉得有点怪,记忆中塔的颜色深红色的。</p> <p>虎跑</p><p>虎跑全称应该是虎跑泉,或者虎跑寺。是以前去杭州必游的地方,现在也可能有点冷落了,以前节假日,去六和塔虎跑的4路公交车总是挤满了人,77年与邻居发小去虎跑,被人挤的几乎吵了一架。现在游客比以前少多了,人少自有人少的好处,虎跑从门口到虎跑泉有一段不短的路,极其幽静,一路慢慢走过去,感觉非常好。</p> <p>这虎跑的来历,还有一个饶有兴味的神话传说。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高僧寰中(亦名性空)来此,喜欢这里风景灵秀,便住了下来。后来。因为附近没有水源,他准备迁往别处。一夜忽然梦见神人告诉他说:“南岳有一童子泉,当遣二虎将其搬到这里来。”第二天,他果然看见二虎跑(刨)地作地穴,清澈的泉水随即涌出,故名为虎跑泉。</p><p>60多年前,父亲带我第一次来虎跑,印象最深刻的是,把硬币慢慢放入装满泉水的杯子,看水面涨起来,凸出杯口。</p><p>小时候听说: 龙井茶叶虎跑水,虎跑泉水泡茶最好。现在知道这虎跑泉是从大慈山后断层陡壁砂岩、石英砂中渗出,流量不小。泉水晶莹甘冽,居西湖诸泉之首,誉为“天下第三泉”。</p> <p>到虎跑来,一定要到寺后山坡上看那虎跑泉水的井池,和梦虎图雕塑。</p><p>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后合为二池。在主池泉边石龛内的石床上,寰中正在头枕右手小臂人侧身卧睡,神态安静慈善,自有那种静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同时栩栩如生的两只老虎正从石龛右侧向入睡的高僧走来,形象亦十分生动逼真。这组“梦虎图”浮雕寓神仙给寰中托梦,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来南岳清泉之典。</p><p>这雕塑在我前几次来时,还没有,应该是建于评出新西湖十景的“虎跑梦泉”之后。</p> <p>岳坟</p><p>岳坟是杭州当地人的叫法,上海人一般称为岳庙。它的地理位置实在太好,在北山路灵隐路苏堤的交汇处,离孤山白堤杨公堤玉泉都很近。到杭州一般总会经过那里,我一个人去杭州,宾馆就喜欢借在它后面的外东山弄上。岳坟太小,去一次够了,实在因为位置太好,所以一去再去。</p><p><br></p> <p>岳坟那里楹联极多,历代都有添加,改革开放后,岳庙整修,又添了一大批楹联,我最熟悉的一联是:</p><p>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p><p>另一联是:</p><p>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p><p> 记得是书法家沙孟海写的。不过是非是否今天一定判明白了?现在教科书上不是不提岳飞、卫青、霍去病等了吗?所以很难说。 </p><p><br></p> <p>灵隐寺</p><p>杭州最著名的景点,肯定是西湖和灵隐。灵隐游览区不但有灵隐寺和飞来峰,还包括韬光寺、永福寺和北高峰等,去三天竺和法云安幔也不远,玩的仔细些,可以花一天时间。</p> <p>这景区名是前领导人题的,字还不错吧,比已去世的他那位搭档高出不少。是否觉得,靈字上部的雨太大,有点头重脚轻的样子,或许有意为之,他是有学问的,交大学长,可能是听说了康熙题词的故事。</p> <p>进大门左前方就是飞来峰。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p> <p>在众多佛像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77年来时,还可以爬到它肩膀上留影。石头既湿又滑,排队的人又多,我没上去,那邻居上去了。当时黑白胶卷,感光度低,相机全手动,水平不行,照片不理想。</p><p>还记得飞来峰里有个一线天,是直直的一个很小的洞,要看它一般要找好久,脖子都酸了。</p> <p>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它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p><p>灵隐寺规模宏大,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p><p>灵隐寺是另外收费的,文革后有一段时期是不开放的。所以我72,77年两次来杭州,记得都被拒之门外。</p> <p>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时,驾幸灵隐寺。当时的住持是谛晖,请康熙皇帝题一块匾额。康熙亲书"云林"二字,灵隐寺遂改名为"云林禅寺"。</p><p>为什么好好的灵隐寺要改为云林寺呢?81年我与大学同学来此游览时,同学告诉我说,康熙题词时,靈字的雨写的大了,下面再写,那字就不好看了,索性改成雲林禅寺。当然只是传说,我也看不出这雨写得大了。</p> <p>要看康熙题的寺名,有一点要注意。以前灵隐是从大门,也就是天王殿进去,现在是东边的门进去了,进去时是看不到天王殿上的寺名的。一定要出来后抬头看,一个不注意就可能漏掉了。</p> <p>灵隐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据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亭上有幅对联,上下两联全是问句,颇有趣味。</p><p>泉从几时冷起?</p><p>峰从何处飞来?</p><p>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其一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p><p><br></p><p>游灵隐寺,总觉得寺院规模宏大,环境优美,建筑精良。以后到他处游览,觉得很少有寺院超过它的。其实浙江的寺院总体水平极高,如果在全国评比,寺院的团体冠军一定属于浙江。除灵隐外,还有宁波的天童育王,普陀的普济法雨,天台的国清,奉化的雪窦……每一座寺庙都可圈可点,美不胜收的。</p><p><br></p><p>游览新景点有新鲜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有温馨记忆的老景点,特别是经典的景点,还是希望一游再游,永远不会叫人生厌的。</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