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青少年美术大赛? (二)艺术,究竟有没有一个评判标准?

jeff zhou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在Scholastic青少年美术大赛颁奖晚会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艺术,究竟有没有一个评判标准?</b></div><div><br></div></h1><h5>3/3/2017完成, 2/12/2021更新</h5><div><br></div><div>美术学生能够敢于走向社会,参加全国性的美术大赛,有的甚至还荣获了大奖,当然可喜可贺。<br><br>然而,既然参加了竞赛,那么“胜败乃兵家常事”。荣获了大奖自然喜庆,但还会有许多可能自己作出了努力却不受评委待见的结果发生。我想到了两千三百多年前流传下来的<i>《商君书·战法》</i>上的一句话,叫做:"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这对我们所有参赛的小画家们确实都有一个间接的警醒作用。<br><br>为什么要说"间接"呢? <b>因为孩子们将来在他们自己漫漫的人生路上总会有胜负的时候;然而,要靠一场美术竞赛直接来见个高低,论出胜负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b><br><br><b>何况,难道艺术真的有一个公正的评判标准可以用来区分彼此作品的高下么?</b>"艺术",我的意思是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等。<br><br>答案应该是,"没有的。"<br><br>所以,每当我步入美术竞赛的展厅或是颁奖晚会时,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在众目睽睽之下高悬于舞台之中,自然很是为他们高兴;但是,对于美术竞赛的本身总是有种奇怪的感觉。<br><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1.</font></b></h1><br>古今中外,艺术总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理解世界,与时俱进,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在任何一个时代,艺术的本身应该是很难有标准的,而且现有的标准甚至往往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所以收藏当代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一场豪赌;所以,几乎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才名垂千古。<br><br>我们这里所谓的标准是指艺术作品的好坏、价值,一般来说是指作品在技术或形式上对主题的表现得是否得当。<b>但是,这些都是在极个体的范围内而言的,就像美的本身没有标准一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期都会对美有着不同的认识。</b><br><br></div> 以美术史来讲,那些一万多年前的远古人能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的洞窟石壁上画出那么多的动物来作为自己宗教或巫术仪式的一部分,尽管那时的审美标准同今天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那些画面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惟妙惟肖,色彩艳丽,让大多数人觉得美得不可思议。莫非,因为画者是远古人的缘故,使得我们大家放弃了各自的主义,多了许多宽容和欣赏?<br><br>17世纪以后,西方艺术的评判标准被王权所控制,于是学院主义、宫廷艺术、贵族艺术就成为了评判的标准。事实上,在那些没有照相机的时代,给<i>《圣经》</i>作画,给王公贵族画像就成了美术的最高境界,所以"形似"是必须的。<br><br>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典主义最后的卫道士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 – 1867) 对细节的注重,可以看到他画面的线条总是干净性感,造型总是平整纯洁,有一种置身度外的淡漠的美。在艺术标准上,安格尔把持的美术学院对新生的各种画派嗤之以鼻,他和新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之间曾发生过多次的激烈辩论。安格尔的古典主义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而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则强调色彩的运用和奔放的笔触。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古典主义最终还是被浪漫主义踩进了坟墓,艺术的评判标准也有了又一个新的转变。<br><br> <div><br></div>然而,所有这些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审美标准在工业革命以后,都被照相机的发明和应用而打得粉碎。印象派画家们根据社会和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不以"形似"为标准的审美原则,向千百年来平静的传统审美标准开响了又一枪。<br><br> 如果说安格尔的学院派还是在室内冷漠地"复制"拿破仑的话,那么克劳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t, 1840 – 1926) 已经是在户外的阳光下全身心地介入了对太太身上和周围世界色彩的研究了。站在这位"印象派之父"的作品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色彩,印象派是认真的。<br><br> 时至今日,这个印象派初创的审美标准仍然在世界各国美术学院的写实训练课中被沿用着。即使如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印象派也只不过是在美术史上被承认,在社会上被为数不多的专业人士信奉而已。印象派的理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像传统的古典主义审美原则那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即便是经常出入于美术馆的普通观众也不见得都认为印象派一定比古典主义好。<br><br>所以,古典主义的审美标准和古典主义的作品事实上到现在还是被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于是就造成了审美标准在专业和非专业,艺术界和社会之间的一片乱象。<br><br>尽管这种乱象对艺术来讲并不是件坏事,问题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好像艺术上帝觉得这样还不够乱,于是,当我们踏入了20世纪后,当代艺术又宣告要排除一切既有的传统艺术标准,这个"传统"包括了古典的传统、现代的传统,印象派以后的审美原则当然也应该是在被排除的标准之中的了。因为,凭良心讲,所有传统的造型观念、艺术观念,包括传统艺术形态等的确是属于农业社会和早期工业社会的艺术方式,与当代社会已经完全脱钩了。<br><br>传统的标准根本不适用,所以艺术也必定会随之而发生变化。<br><br> 按照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当代艺术就更没有标准了。因为它的形态非常多样,它不仅仅是观念的多元化,更是形态的多元化。当代艺术的特点在于它并不纠结于形式和形态,没有什么规矩可以束缚它,当代艺术往往是利用极强的传播性和共同图像的识别性这样一些新的功能,尖锐地介入社会,震撼人心。<br><br>我们居住的城镇周围就有许多当代艺术的杰作。每当有亲友来访时,我总喜欢从普林斯顿往南开车45哩,带他们到费城市场街的中心广场(1500 Market Street)去看看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 1929- ) 的<i>《衣夹》</i>作品,同时也借此雕塑为我们之间的爱而祈福。<br><br> <h1>在SEPTA的市政厅地铁站上方,晒衣夹雕塑的位置可以让成千上万的观众每天欣赏到它。由于其天鹅绒般的质感和风化,变成了温暖的红棕色,而银色的 "弹簧"部分则类似于数字"76",体现了费城之魂。这个作品还常常被比作是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雕塑 "<i>费城艺术之吻</i>" 中的"<i>拥抱情人</i>"。<br><br>在这里,克莱斯·奥登伯格把一件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改变成为一个永恒的艺术品,使世俗的东西转化成为一种环境化的雕塑。克莱斯·奥登伯格称之为"雕塑的纪念碑",希望通过它们来取代那些传统的、过于庄严冷漠的古典纪念性雕塑;并且试图通过其平易近人的形式来弥合城市居民因收入差距而造成的隔阂。他想改变艺术史。 而他真的做到了。 他之所以这样做,不仅因为他是一名艺术家,而且还因为他是一位革命性的思想家。<br><br>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奥登伯格曾说:"我使用质朴的仿制品,这并不是由于我缺乏想象力,也不是由于我想谈谈日常生活。我仿制:一、普通物品;二、创造出来的物品,例如符号,这些没有被强加了艺术的意图,而是质朴地含带着当代魔法功能的东西,可以让我通过自己毫无做作的质朴,去进一步发展这些东西。进一步充实它们的强度,进一步精心处理它们的关系,我不想把它们搞成艺术,这一点必须先讲清楚,我仿制这些东西有一个教诲性的目的,因为,我要人们感到普通物品的威力。"<br><br><b>所以,当代艺术是建立在信息时代、高科技时代、图像时代下的全新的综合艺术形态;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有幸看到眼花缭乱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综合材料艺术等各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br><br>而对于另外很多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艺术,所以人们觉得艺术的标准彻底地崩溃了,艺术连底线都没有了,"艺术的上帝真的是死了"。<br><br><br></b><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2.</font></b></p><br><b>既然,艺术没有一个公正的评判标准;那么,凭什么你可以区分出比赛作品的高下呢?</b><br><br>就像,我们无法用比赛来分出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或者,用比赛来分出马勒和德沃夏克之间的高下一样;就像,现在那些振聋发聩的世界级大师像莫奈,塞尚,高更,梵高,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罗斯科以及毕加索等等,当年往往连一个官方的画展都选不进,更何况获奖呢?<br><br>退一万步来说,如果音乐还可以有一定的演奏技巧来检验、舞蹈还可以有一定的规定动作来衡量,那么,<b>美术,正如克莱斯·奥登伯格所说的,早已把绘画技巧搁置于脑后,玩的只是形式和思想了。<br><br>只有,当艺术被量化了以后,比如当美术出现了以实际功能来量化的时候,当舞蹈出现了以跳跃的高度或者旋转的数量来量化的时候,我们方才可以有一个公正统一的标准来评判、来比较作品之间的高低优劣,比较作品之间与预设目标的差距。<br><br>可惜的是,到了这个时候,这些作品似乎已经不是纯艺术的作品了,它们恐怕已经不是一件件美术作品,而是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了;或者,它们恐怕已经不是一个个舞蹈作品了,而是进入了竞技或杂技的比赛项目了。</b><br><b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3.</font></b></h1><br>学生E是位有思想,有故事,又极有天分的高中生。她是从2014年9月,8年级起跟我学画的。 半年以后,她有一次在画色彩静物鱼的时候突然找到了感觉,只见她的画笔合着她的身体一起舞动,那种在画面上自由自在,君临天下的幸福是溢于言表的。从此以后,她就一发不可收,至今已有不少作品得奖或被刊物选中录用。<br><br>2016年E也用她素描课结业项目的自画像习作《<i>引领我(Enlighten Me)》</i>参加了2017 Scholastic 青少年美术大赛。画中,E 用手托着刚卸下的节日彩灯,仿佛还想最后闻一下那彩灯上留着的节日气息,她那双水灵灵的眼睛中所流露出的也分明是一种对节日精彩的依依不舍,是对天下没有不散宴席的一种无奈,同时,又是一种对未来的彷徨,迷茫和期盼……<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在E的世界里,只有节日的彩灯才能照亮她的内心?我了解 E的故事,她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但她的内心的确承载着比其他同龄学生多得多的重任,她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好姑娘。所以,每次看到她的<i>《引领我》</i>,每次都能感动到我……<br><br>然而, 就是这样一幅优秀的作品却与奖状失之交臂,令人扼腕长叹。<br><br>好在 E从来没有看低自己,而是更多地接受了绘画带给她的欢乐。她的作品在2019年的美国青少年美术大赛中从优秀奖到金银奖一人独揽6项:<br><br> <div><br></div>2018年底,E被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提前优先录取,前途无量。真的很为她骄傲!<br><br>学生M是个人见人爱的全面发展的好姑娘,同E情况不同的是她报考大学前只跟我学画不到一年,缺了许多基本功的训练。然而,凭着她的天分和聪慧,她还是在艺术世界里找到了自己崇拜的弗朗齐歇克·库普卡 (František Kupka 1871 – 1957)。 于是在她的高中的大学美术创作课程(AP Art Studio)作品集<i>《我和库普卡(Me & Kupka)》</i>中,我们专注于她自己内心对大师的理解,以及通过大师作品来逐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br><br>尽管<i>《我和库普卡(Me & Kupka)》</i>没有在scholastic美术大赛中得奖,但这些作品集还是在2016年12月份就帮M得到了一份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br><br> <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4.</font></b></h1><div><br></div><b>看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既然艺术从古至今就没什么统一的标准,那么,一个优秀作品就完全可能被评委们所忽略。<br><br>说到底,有没有获奖又奈何得了我们多少呢?看看我们这些学生,他们有的是学校的运动员,有的是芭蕾舞团的小演员,他们在百忙中每周抽出一两个半小时聚在一起玩玩艺术,他们在学习了素描、色彩课对造型、明暗和色彩的技巧后,每个星期都在学习生活的技能;他们不仅画出了自己年少的模样和青葱的梦想,还设计出了能够造福人类的工业产品,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页珍贵的日记-----这些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b><br><br>学生I生来是这类艺术专业的学生之一。她对艺术学习有着自己雄心勃勃的长期目标。她喜欢艺术比赛,但是举重若轻,从未对比赛结果过于重视。她对待美术竞赛的结果就像专业竞技体育里的最高境界---“菩萨脸”:当她与奖项失之交臂时,她并没有感到非常失望;当她获得奖项时,她也从未感到过份兴奋。<br> <br> 果然,I对艺术的奉献精神和她的艺术才华终于引起了全国顶尖艺术与设计学院招生人员的注意。2020年春,她收到了芝加哥美术学院,马里兰艺术学院,纽约的Pratt艺术学院,加州艺术中心以及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的录取通知书---她现在是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大一学生,这可是世界排名第四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呀!我由衷为她感到高兴。<br> <br><b>学生E,M,I和我们的许多其他学生不仅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获奖者,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又怎是一个"奖"字了得?<br><br>写到这里,让我再次祝这些毕业生们学业有成,永远健康快乐!<br><br>写到这里,我那金光灿烂色的脑海中好像又滚动出了用隶书浓墨大写出的商鞅警句:<br><br>"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br><br>…………<br></b><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