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归一|2月13日《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左治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贪损章第七十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释文</b></p><p class="ql-block"><b>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b></p><p class="ql-block">百姓们吃不饱,原因是他们把大多数粮食都用来交税了,剩下的粮食不够吃的,所以百姓们吃不饱。</p><p class="ql-block"><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b></p><p class="ql-block">百姓们难以被管理,是因为当权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管理百姓,让百姓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服从于当权者的意愿,而百姓不愿意这么做,所以对于当权者来说,百姓难以被管理。</p><p class="ql-block"><b>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b></p><p class="ql-block">百姓轻视死亡,不怕死,是因为当权者总想自己活的好,把百姓用于生存的资源用来维持自己奢侈的生活,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生不如死,百姓们都快活不下去了,也就不怕死了。百姓和统治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前面已经多次说过了,就不再重复说了。虽然百姓轻死,但是并不想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会团结起来推翻拿着让自己死的统治者,而支持和拥护能让自己活下来的领导者,那么百姓支持和拥戴的是什么样的领导者呢?往后看。</p><p class="ql-block"><b>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b></p><p class="ql-block">只有那些无生、无为的人,他们贤于那些只看重满足自己其余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者,那些无生、无为人才是百姓心目中真正的统治者。“无以生为者”就是遵循道,不把满足自己的私欲凌驾于百姓之上的人,就是以百姓生为生,以无为治天下的人。“贤于贵生”,贵生的人本文里已经说过了,而“贤于贵生”,背后的含义是比贵生的人更适合管理天下,贤在百姓心中,百姓会支持更贤能的人来管理自己。也就是百姓会抛弃原来的统治者而拥护新的统治者,继而产生政权交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现代启发</b></p><p class="ql-block">老子在这一章里揭示了老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对抗。从政治上讲,人民的反抗是由统治者的苛政和沉重的租税所引起来的,这是说,剥削与高压是政治祸乱的最实际的原因。老百姓在这种情况面前,只有铤而走险,毫不畏惧死亡。张松如先生说:“本章文显义明,无须诠释。而有的论者,却硬说这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是骗人的。是的,‘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确实是代统治者设想的说法。可是古代的从事生产的广大民众,如果不是寄希望于其理想中的所谓‘圣人’,难道在复杂的尖锐的阶级斗争的舞台上,还能扮演为独立的主角吗?前述的那些引论者,在这里说老子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在另一些地方又说老子是新兴的封建制度的对抗者,是势不两立的。这种随心所欲的评价,岂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张松如先生说:“本章揭示了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者之间阶级矛盾的实质:人民的饥荒,是统治者沉重的租税造成的;人民的轻生,是统治者无厌的聚敛造成的。这种说法,当然同贯穿《老子》书中的‘无为’思想相通着,可是它岂不也反映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要求吗?岂不正是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广大农民阶级思想的流露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