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文、图,扎西)

扎西(刘云福)

这几年,都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在眉山和老婆孩子团年后,只身千里奔袭,到乡下看望年迈的父亲,今年到家是凌晨十二点,儿时的发小一一来家坐坐问候,已是两点过,睡不着,围着父亲早早升起的红红艳艳的年火,久坐深思,想起儿时的生活场景,勾起难忘的请多往事……<br> 父亲今年已八十三了,一直想把他弄到眉山和我们一起,可来眉山没几天就想往回跑,一直弄不懂他为什么要守在那个山沟沟里,通过这几年回家的件件事情,终于弄清为什么了,那就是现在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影响,传统文化越来越缺失,农业文明的脉在农村,根在华夏。祭祖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最好形式。<br> 每年大年初一,父亲带着我,侄儿,外侄儿,一起到祖先的坟前祭祖,每年不厌其烦地灌输祖先是从哪里来的,这座坟是谁谁谁,哪座坟是谁谁谁,年年把我们的血脉关系疏理一遍,作揖叩头烧纸放鞭炮,一套程序下来一上午还弄不完。<br> 我对这个每年初一上坟,起初是不怎么热心的,是了父亲心愿而配合被动接受,可几年下来,今年我就上心了,特别细心聆听父亲的唠叨和陈述。想想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对中国文化如何传承,农耕文明是怎样来的,现在工业文明的横行,几乎隔绝了农耕文明,即使城里有祭祀活动,那都是在公墓里,对着象城市高楼鸽子盒盒房子似的墓碑作揖烧纸而已,并没有象现在农村那样虔诚。而且这次我彻底疏清了我们是从两广填四川移民而来,找到移民第一代人的坟墓,知道家族的根,也知道现在的家族的分支情况,了解了不为人知的家族渊源,比如开国大元帅刘伯承就是我们一支血脉。如果不通过祭祀祭祖,我们都不知道,今后几代人更加不清楚是咋个回事了。<br> 祭祀,可分庙祭和墓祭望祭等。庙祭在家庙祠堂中进行,没有这些特别设施的则只是张挂祖先影像或置放祖先牌位来祭祀。墓祭是到坟茔祭祀。除庙、墓祭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野祭(也叫望祭),既不在墓地、也没有牌位一类,只是随处望空而祭。这种情形多是客旅在外而逢致祭之日所为。<br> 祭祀,是表达子孙对父祖先人的亲情敬意、幽幽萦思的,于是,根据不同情况而确立的疏密有致的岁节之祭就出现了,首先,这种岁节之祭使祭祖在时间安排上井然有序,并且和生者的生产、生活等等同步,不致影响家庭及社会的正常生活。其次,由于岁节之祭和生者生产生活的同步,更能体现人们的孝思。人们按照阳世的寒暑冷暖、耕耘收获来安排死者的生活,人情味十足,煞是感人。再次,岁时礼仪的强化功能在岁节之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正是如此年复一年的岁节之祭,才使人们对祖先的的缅怀永无歇息,才使与祖先的关系永远那样密切。岁节之祭,正是维系中国父亲纵式链条的一个重要方面。<br> 至于先祖,那是关系到一家一族之来由、血统的,比较要紧,也受到比较经常的祭祀。其次,所用的祭祀方法也是家庭式的,人们奉献给祖先的不仅是香火,就如同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家庭中的互助长养这正如《中庸》所谓:“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存其时食,”除了虔敬的心情态度之外,还要有种种设施,诸如祠堂(家庙)、祀田等。祠堂、祀田是家庭祭祖设施、条件中的大项。祠堂提供家祭的场所,除祭祖之外,它还是处理其他家族事务的会堂、公堂。古时候,一般认为建造房屋的时候应该先修祠堂,《郑氏规范》明文规定“立祠第一,所以奉先世神主”;《朱子家礼》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讲祠堂。<br> 我们刘家是大姓,老房子有堂屋的,因家族成员发展太多,拆了重建,老屋基本上没有了,逐渐淡忘了家族的亲情和凝聚力,现在的房子没有了祠堂,所以只有在坟上祭祀了。<br>看来,祭祀传承传统文化,跟有没有文化,读没读过书没有直接关系,传统的东西有他的合理性,希望自已象父亲那样,一如既往地将祭祖传承下去,将农耕文化传承下去,不要因为工业文化而忘了中华文明的根! 年三十的团年火,是夜晚一家人团聚的象征,是农耕文明的延续 父亲的年火在,家就在。缺个耳朵的火钳依然还在 祭祀就是烧纸作揖放鞭炮。父亲一旁边耐心在讲述坟的主人来历 先走为大,还是埋在祖坟山上的,他都一一介绍,并烧点纸 父亲说我这个副厅级,是他烧纸烧出来的,是先祖的保佑才有今天的你,我…… 这是我们的祖坟山,周边的人死后,都想埋到这里,以享先人的护佑 过去祖坟就是地堆土,现在立了不少碑,便于后人祭祀 终于找到我们先人湖广填四川第一块碑了 青山依旧在,黄土埋古人 从山上往下看的祖坟山,还是青山绿水,算是块风水宝地 花祭祀先人,也护佑子孙的平安福祉 最近几十年,外出打工,家乡人太少,大自然自我修复后,已是青山绿水了 儿进超过的田坎,父亲带领孙子,讲述着过去的如烟的往事 这象不象祖坟冒青烟了………… 趟在儿时超过的田坎长满茅草、春日暖阳照在身上,想起儿时的事情,抑制不住笑出了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岁月催人老,现在啥都有了,就是少了时光,儿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