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见白发</p><p class="ql-block">前几天看中央一套《开讲了》,本期邀请的嘉宾是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他带来的“二十四史”点校修订的故事以及中华书局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当中。</p><p class="ql-block">当徐总健步走上台来,触动我的视觉的是他满头的白发,结合他本期的节目主题让我马上联想到“皓首穷经”老夫子的形象,没想到现场的主持人撒贝宁见到徐总第一句话就问:您的白发是否与工作有关?徐总笑着回答:不是。</p><p class="ql-block">看来头发的颜色的确代表一个人精神状态。</p><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发为血之余。白发的出现意味着年龄长大、精力衰退或者压力过大。当我们发现自己长白头发会怎么办?大部分人会拔之而后快,同时多少产生一些感触,在这方面,古人与今人是相似。</p><p class="ql-block">历史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当年见到白发,心生感慨,作诗一首《初见白发慨然感怀》:“万物壮必老,性理之自然。我之年四十,安得无华颠。所悲道业寡,汩没无他贤。深惧岁月颓,宿心空弃捐。视此足自敬,拔之乃违天。留为鑑中铭,晨夕思乾乾。”</p><p class="ql-block">就在四十岁这年司马光调任开封做推官,官阶五品。尽管官职不大,但是在大宋的首都工作,能够更方便的接触到中央官员,不过这些好像司马光并非志愿所在。所以当出现第一根白发的时候,没有去拔掉(拔之乃违天),在哀叹人生衰老是必然规律的时候,更多的是勉励自己“留为鉴中铭,晨夕思乾乾。”(将白发保留,在照镜之时)将镜中显现的白发当做铭刻其上的铭文,每日早晨和黄昏用来提醒自己,要勤奋努力,自强不息。在鼓励自己方面与那位发出“髀肉复生之叹”刘皇叔倒是很相似。不同的是司马光长出是白发,刘皇叔长出是白肉。</p><p class="ql-block">司马光一辈子就做了两件事砸缸与编书。缸已经砸了,但是书还没有编,终于在他53岁,远离政治旋涡,开始编修《资治通鉴》历经19年,终于完成了这煌煌巨作。这是他已经感叹的不再是白发,他写的自己“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头发怎样没有说到,估计这次不仅全白,发量也会稀少。以上是史学家用白发激励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诗人们对待白发的态度比史学家要更加的感性。</p><p class="ql-block">诗人白居易也有一首初见白发:</p><p class="ql-block">“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p><p class="ql-block">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p><p class="ql-block">青山方远别,黄绶初从仕。</p><p class="ql-block">未料容鬓间,蹉跎忽如此。白居易的诗句中无处不透露着“时间都去哪儿”感伤,这种感伤非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p><p class="ql-block">当他二十年后再次谈到自己头发的时候,已是满头白发,他在《对镜吟》写到:</p><p class="ql-block">白头老人照镜时,掩镜沉吟吟旧诗。</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一茎白,如今变作满头丝。</p><p class="ql-block">吟罢回头索杯酒,醉来屈指数亲知。</p><p class="ql-block">老于我者多穷贱,设使身存寒且饥。</p><p class="ql-block">少于我者半为土,墓树已抽三五枝。</p><p class="ql-block">我今幸得见头白,禄俸不薄官不卑。</p><p class="ql-block">眼前有酒心无苦,只合欢娱不合悲。</p><p class="ql-block">白居易40多岁贬到江州,一曲“琵琶行”成为白居易与过去的绝断,泪水湿的不仅仅是江州司马的青衫,还有香山居士的整个世界,中年危机来得猝不及防,白居易全然没有当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生命韧性的赞美以及顽强的豪情了。</p><p class="ql-block">对于白发,最夸张的是李白。</p><p class="ql-block">他写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出“白发三千丈”的孤吟。</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将李白、杜甫送上不同的道路。杜甫的境况更令人同情,十几年客居长安,未能实现报销国家的愿望,回家后小儿子饿死了,恰逢安史之乱,杜甫安顿好家人,只身投奔唐肃宗的途中,不行被叛军扣押到长安。繁华的长安城此时到处残垣破壁,家人音信全无,国家前途未卜,杜甫在《春望》中写道:</p><p class="ql-block">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p><p class="ql-block">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p><p class="ql-block">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p><p class="ql-block">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p><p class="ql-block">杜甫什么时候出现的白发,他没有写过。诗中的白头表明头发已经全部白了,是数十年的奔波所致,还是羁押长安忧愁变白,可能两个原因都有吧,听到李光弼挫败叛军,他欣奋的在《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写到“白头虽老赤心存” 足见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片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公元1082年45岁的苏轼谪居黄州,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仕途发生转折,苏轼将满心的为国家情怀,人民分忧转换到更为宽广人文情怀上,寄情山水,当他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处,三国时期的周瑜指挥倜傥,联想到自己当下的处境,壮怀莫酬。情不自禁地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叹惋了。在叹惋之后,诗人没有沉沦,“一尊还酹江月”,山水明月成为他精神属地。从此,庙堂上高谈阔论的苏轼不见了,一个“竹杖芒鞋”苏东坡出现了。</p><p class="ql-block">写完上面的文字,我到镜子前看看我的头发,尽管出现几根,头发总量还是乌黑的。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母亲年近七十,头发依然是黑发,她的黑发的基因遗传给了我。当“80后”陆续迈进中年,成为家庭、社会的主力,白发多少且不关心,更好的把握住自己,承担肩上的责任。</p><p class="ql-block">白发是年龄的色彩,心中那团对生活的热爱却依旧是当年那个少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