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对牛谈画”——《五牛图》赏析

张S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五牛牛乾坤,辛丑新天地</b></font></h3> 2021年2月12日,辛丑年正月初一,万象更新时,人们总有很多美好的祝福,有一个字少不了,就是“牛”。在中国农耕文化里,牛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牛意味着耕种和收获。在这个重要的节日,谈牛画,就一定会让人提起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五牛图》。<div><br><div><br><h3><b>一.国宝回归——</b>故事要从1950年年初说起,周恩来总理接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说明了一个紧急情况,失传多时的《五牛图》将于近期在香港公开拍卖,卖家要价十万港币以上,因自己囊中羞涩无法参加竞拍买下献给国家,但面对国际买家甚至包括台湾国民党当局,唯恐落入他人之手,国宝将从此又再隐匿江湖,事出紧急只能求助国家出手。经过周恩来总理亲自周密部署,确认文物真实性和所处危机紧急情况后,立即安排专人不惜巨资,指示务必收回国宝。后经与当时的卖家吴蘅孙做工作,最终以6万港元买下此话,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但能够换回报饱经岁月风尘的名画回到国家,更是值得的一大幸事,因此我们世人才有机会在故宫博物院看到中华绘画瑰宝。</h3><div><br></div><div><b>二.国宝修复——</b>和国宝回归一样幸运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五牛图是经过故宫专家精心修复后的,完美再现1000多年前原画的视觉体验。其实这幅画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就开始它颠沛流离,饱受风霜的命运,大小洞破居然有上百处,如果不及时专业保护性修复,恐怕就面目全非了。</div><div><br></div></div></div> 1977年1月《五牛图》由故宫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 修复前 修复后 三.国宝鉴赏<div><ol><li>作者韩滉及作品概要。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人。德宗贞元初任右丞相,封晋国公。当他为地方官时,曾做了不少有益农事发展的工作,如组织百姓“治水养鱼”,并与老农“共商癯田肥料”。政事之余,研究文艺,学张旭草书“最为成功”。《唐朝名画录》记载他“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历代名画记》评论他画“牛羊最佳”。他的现存作品《五牛图》。生动有致,画牛五头,各具状貌,或吃草,或翘首而驰,或纵跨而鸣,或回顾舐舌,或缓步跂行,笔墨简劲,表现出每头牛的特性。元代赵孟頫曾为此画题跋,称之为“稀世名笔”。(来源: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br></li><li>纸的特点。《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桑皮纸,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而不是故宫博物院名画记所说“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br></li></ol></div> 参考潘吉星《中国造纸史》249页,记录隋唐五代古纸检测结果,其中传世的纸画只有五牛图。“该画为中国国内所藏最早的传世纸本名人绘画,直高21厘米,由五枚纸联接而成,每张纸上各画一牛,美牛的姿态均不相同。其中较大一枚纸为21厘米*30.9厘米,表面平滑,由长纤维作均匀交织,纤维分散度高,<b>1977年我们借重新装裱之际,催此纸作了检验,检验结果为桑皮纸。</b>表面似有一层硬皮层,可能是事先作了纸表施胶处理。” 摘自《中国造纸史》199页文字说明,截图来自网络资料组合 3.真假“李逵”。在日本大原美术馆,同样收藏了一幅绢本的韩滉《五牛图》。并且本日本学界认为绢本才是《五牛图》真迹,因为韩滉作为唐朝显赫之官员,更应该用绢来作画。国内书画鉴定的专家们故宫馆藏的《五牛图》流传有序,且历代收藏家早有定论,便是真迹的最佳证明。因为笔者没有清晰的大原美术馆所藏画图片,这里不做更多详述,这部分信息可参考蔡星仪之两卷《五牛图》考辩,这篇文章也转载在故宫博物院链接上。<div><br></div><div>未完待续</div><div><br></div>